布魯納(Jerome S.Bruner)「發現學習理論」在國中歷史教學的實踐-以「戰後初期與二二八事件」單元為例
dc.contributor | 陳豐祥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鄒婷婷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19-09-03T10:20:50Z | |
dc.date.available | 2014-01-18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9-03T10:20:50Z | |
dc.date.issued | 2013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研究嘗試將布魯納「發現學習理論」的教育理念於國中歷史課堂上實踐。該理論強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思考與探究問題,進而發現知識,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在從事「發現學習」教學活動時,需配合學生的認知表徵階段進行教材設計,才能有效的協助學生「從發現中學習」,筆者以任教學校的國中生為研究對象並將其分為三組,讓學生在「發現學習」教學活動中,分別探究「文字」、「圖表」與「影視」等三種不同類型的歷史資料,藉此瞭解學生對不同類型歷史資料的學習狀況。 本文採取文獻分析法、歷史研究法、問卷調查法及行動研究法來進行研究。本研究發現: 一、「發現學習」教學活動中,圖表與影視資料組對教材的理解狀況較佳 二、「發現學習」教學活動中,圖表與影視資料組對教材的學習興趣較高 三、「發現學習」教學活動後,圖表與影視資料組的整體學習成就較高 四、探究歷史資料的過程中,國中生「歷史解釋能力」仍極薄弱 研究結果顯示國中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程度雖已達到布魯納定義的符號表徵階段,但對教材的抽象思維能力亟待加強,學生進行抽象思考時,教師若能提供具體的教材(如圖片或影像)供學生觀察,更有助於學生的學習及思考。而在探究歷史資料方面,學生不論是在因果關係的推論或是對歷史事件的評價上都遭遇到較大的學習困難,顯示國中生的「歷史解釋能力」仍極薄弱,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必須要循序漸進。 | zh_TW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歷史學系 | zh_TW |
dc.identifier | GN0599221101 | |
dc.identifier.uri |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599221101%22.&%22.id.& |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95386 | |
dc.language | 中文 | |
dc.subject | 發現學習理論 | zh_TW |
dc.subject | 探究教學 | zh_TW |
dc.subject | 二二八事件 | zh_TW |
dc.subject | 歷史思維 | zh_TW |
dc.subject | 歷史解釋 | zh_TW |
dc.title | 布魯納(Jerome S.Bruner)「發現學習理論」在國中歷史教學的實踐-以「戰後初期與二二八事件」單元為例 | zh_TW |
Files
Original bundle
1 - 1 of 1
No Thumbnail Available
- Name:
- n059922110102.pdf
- Size:
- 9.42 MB
- Format:
- Adobe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