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戰浪》與台東新港漁港之村史書寫-兼論其在鄉土教學中的運用
dc.contributor | 陳登武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盧亞珍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Lu, Ya-Chen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19-09-03T10:10:24Z | |
dc.date.available | 2021-01-01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9-03T10:10:24Z | |
dc.date.issued | 2016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論文旨在分析紀錄片《戰浪》所呈現的新港傳統鏢魚漁業文化,與鏢魚業所面臨的「傳承」困境:漁家本身與漁法,並說明地方上已有哪些挽救與傳揚鏢漁文化的行動。內容首先依據紀錄片影像中,主角陳永福先生與他的鏢魚船「龍漁發號」的數趟出海鏢魚,逐項分析鏢魚的源流、技法、海象、魚種等,與關乎鏢魚漁民生計與生活的場域 — 新港漁港,探討其變遷與現況,並論及新港漁民的信仰與次文化。接著探討紀錄片拍攝的主旨:鏢魚業式微,隨之鏢漁文化也瀕臨消失的議題。筆者歸結主因是魚變少了,「過漁」造成全球漁業資源枯竭,新港近海又遭遇「流刺網」漁法的競爭,使鏢魚業收穫量銳減,鏢旗魚漁民因此轉做其他漁法,或者在年老後選擇退休賣船而不是傳承給子孫。 鏢魚業因其歷史悠久、技術難度高、是少數可以永續經營的環保漁法、具有人魚對決的原始平等哲學等文化價值,且是帶動新港繁榮的重要漁法,故新港人成立了「成功鎮愛鄉協會」,協會發行「愛鄉社區報」、經營「成功故事館」,結合東管處的「海洋環境教室」,辦理「漁村風情之旅」、「鏢旗魚手特展」,以及協辦各級學校導覽在地文史與鏢魚文化等活動模式,正透過在地力量結合地方政府資源,進行傳揚新港鏢漁文化的工作。 筆者亦歸納新港文史長期以來具有由大眾史家所記述的趨勢,記述的形式包括文字、照片與動態影像,《戰浪》則為第一個較完整與嚴謹紀錄新港文史的動態影像作品。本論文分析紀錄片中的各個符號,則是書寫了以新港漁港為中心的地區現況與變遷之村史。最後將《戰浪》與本論文研究所得,編寫為資訊融入教學與戶外教學兩套鄉土教學教材,提供新港的國、中小教師運用。 | zh_TW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歷史學系 | zh_TW |
dc.identifier | G0500221109 | |
dc.identifier.uri |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0500221109%22.&%22.id.& |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95111 | |
dc.language | 中文 | |
dc.subject | 戰浪 | zh_TW |
dc.subject | 鏢魚 | zh_TW |
dc.subject | 新港漁港 | zh_TW |
dc.subject | 成功鎮 | zh_TW |
dc.subject | 村史 | zh_TW |
dc.subject | 鄉土教學 | zh_TW |
dc.title | 紀錄片《戰浪》與台東新港漁港之村史書寫-兼論其在鄉土教學中的運用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