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寬與戰後台灣佛教的發展(1945-1973)
dc.contributor | 蔡淵洯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范國展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Fan, Kuo-Chan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19-09-03T10:10:24Z | |
dc.date.available | 2016-02-21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9-03T10:10:24Z | |
dc.date.issued | 2016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文主要以李子寬居士作為研究主軸,介紹他如何以一名在家居士的身份主導戰後台灣佛教發展,以及對戰後台灣佛教發揮關鍵性的影響力。在李子寬早期的人生歷練中,由於參與過同盟會、國民黨的革命事業、擔任重要官職與政治的積極參與,使其成為國民黨內部重要的黨政大老之一,其累積的人脈關係與政治手腕,對其往後所從事的佛教活動具有相當大的影響,而在與近代佛教的改革者太虛大師的接觸之後,開始李子寬的佛教人生,跟隨太虛大師為近代中國佛教的蛻變而努力。 爾後,抗戰結束後來到台灣,積極參與並護持佛教事業成為李子寬後半段人生的重心,不論是在爭取善導寺的接管與經營、佛教界白色恐怖下受難僧侶的營救、中國佛教會的在台復會、玄奘寺的建立以及《海潮音》的續辦,都可看見李子寬努力付出的身影,但由於其本身為忠貞的國民黨員,再加上受威權時代統合主義的控制之下,其「黨意」凌駕「教意」的作為,造就當時中國佛教會瀰漫著濃厚的黨政色彩,也使得李子寬在台灣佛教界的評價褒貶不一。 固然李子寬的行事作風與黨政色彩具有較大的爭議,然而,將其放在整體社會環境下去檢視,其實就是出家僧眾、在家信眾和政府之間的合作、衝突與利用,在三者的角力關係下,形成以居士佛教作為戰後台灣佛教初期發展的重心,而也是在李子寬與其他的居士的護法、弘法的努力下,奠定了今日台灣佛教發展的盛況。 | zh_TW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歷史學系 | zh_TW |
dc.identifier | G0500221110 | |
dc.identifier.uri |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0500221110%22.&%22.id.& |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95112 | |
dc.language | 中文 | |
dc.subject | 李子寬 | zh_TW |
dc.subject | 善導寺 | zh_TW |
dc.subject | 中國佛教會 | zh_TW |
dc.subject | 海潮音 | zh_TW |
dc.subject | 統合主義 | zh_TW |
dc.title | 李子寬與戰後台灣佛教的發展(1945-1973) | zh_TW |
Files
Original bundle
1 - 1 of 1
No Thumbnail Available
- Name:
- 050022111001.pdf
- Size:
- 5.65 MB
- Format:
- Adobe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