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默曼《我環顧四周,見日光之下所行皆非正義》中音列之運用

Abstract

  序列作曲手法之源起,可追溯至上世紀20年代開始,「第二維也納樂派」(Second Viennese School)對十二音列的探討與開發,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歷史了。其中繼荀白克(Arnold Schönberg, 1874-1951)及其弟子之後,達姆城(Darmstadt)的「國際新音樂假期班」(Internationale Ferienkurse für Neue Musik),當代作曲家齊聚一堂討論新音樂,尤其50年代達姆城學派(Darmstadt School),對序列作曲手法的應用及推廣,更是到達高峰。德國作曲家欽默曼(Bernd Alois Zimmermann, 1918-1970)在非常早的時候(1948年)就參與了此假期班,雖然和達姆城學派是同一時代的,但一直以來,他在音樂風格及發展上,可說獨樹一幟,很少被拿來與他們相提並論。   欽默曼在開始使用序列手法來創作時,其手法就已是經過他的調整並且個人化。他的最後一部作品──《我環顧四周,見日光之下所行皆非正義》(Ich wandte mich und sah an alles Unrecht, das geschah unter der Sonne, 1972年首演)於1970年完成,亦是採用序列手法,包括力度、音長、速度及音高四種參數(Parameter)。在音高的音列部份,由手稿至完成的作品,可看出欽默曼音列使用手法的熟練,音列的進行雖有許多調整,但卻不因此而失去音列結構的特色。因此本論文研究的重點係探討欽默曼在這部作品中,音列本身之特性及其使用與處理方式。   在資料蒐集方面,直接與本作品相關的,最主要是Oliver Korte 在2003年所出版的博士論文《欽默曼的Ekklesiastische Aktion──對崩潰的詩意之研究》(Die Ekklesiastische Aktion von Bernd Alois Zimmermann – Untersuchungen zu einer Poetik des Scheiterns),對於欽默曼當時創作的情形、手稿研究、分析及作曲理念等等,皆有詳細的說明,資料相當齊全。Korte亦將欽默曼的手稿解讀並重新繕打,並以他的研究加上註解附在附錄中。因此本論文將以Korte的書做為基礎,並以其附錄之手稿資料,進一步探索及分析欽默曼之音列處理。   論文的架構方面,由於欽默曼在國內或許並不是一個眾所皆知的名字,因此在第二章將先簡單地介紹其生平及音樂特色。第三章是作品創作過程的概述,進而介紹作品的架構、各種序列及樂團的編制。第四章則將焦點放在音列的部份,以不同的文字文本出發,個別來做分析,並藉由分析結果,嚐試對此作品的音列使用歸納為第五章的結論。

Description

Keywords

欽默曼, 音列, 分析, Bernd Alois Zimmermann, Ich wandte mich und sah an alles Unrecht, das geschah unter der Sonne

Citation

Collections

Endorsement

Review

Supplemented By

Referenc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