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電影與社會教育

dc.contributor吳文星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傅欣奕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19-09-03T11:07:09Z
dc.date.available2014-1-18
dc.date.available2019-09-03T11:07:09Z
dc.date.issued2013
dc.description.abstract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運用電影的娛樂、報導、宣傳、教化等功能,以及其直觀的視覺特性,作為教化和宣傳之工具。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當局更積極利用電影宣傳戰爭動員和相關政策。因此,本論文旨在究明中日戰爭前後總督府運用電影從事社會教育的情形,以中日戰爭前之「黎明之村」、「幸福的農民」,與戰爭時期之「南進臺灣」、「臺灣勤行報國青年隊」等影片為例,分析其歷史背景和影片情節,探討官方透過這些影片推動之社會教育和戰爭宣傳。 據初步研究結果,1899年電影傳入臺灣之初,部分日人和官方團體已利用其娛樂性和近代性作為慈善募款、活動餘興節目及日本文明進步之象徵。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後,電影透過報導戰爭時事之放映活動而逐漸普及至臺灣西部地區。1914年,臺灣教育會開始運用電影推動社會教化,電影亦隨之普及至全臺各地;1920年代以降,臺灣各官方、社教團體及地方州廳教育課等,亦陸續利用電影從事社會教育。迨至1930年代,臺灣西部地區的社教電影放映活動已相當普及。中日戰爭爆發後,社教電影放映活動明顯增加,從事戰爭報導與國策宣傳等,並普及至全臺各地。 由中日戰爭前後社會教育影片之背景和情節內容,可知「黎明之村」、「幸福的農民」皆強力宣傳臺灣農業改良政策與總督府社會改造,透過電影情節的鋪陳,分別運用善惡對立之道德價值與貧富生活的對比,將政策宣傳主旨融入影片劇情中;「南進臺灣」、「臺灣勤行報國青年隊」則運用許多象徵性的畫面,促進觀看者配合南進國策與戰爭動員之意願。 要之,日治時期官方社會教育電影放映活動實有助於臺灣各種近代化知識之普及。中日戰爭爆發後,電影成為支援日本戰爭動員和國策宣傳的重要工具之一。zh_TW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臺灣史研究所zh_TW
dc.identifierGN0696270055
dc.identifier.uri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696270055%22.&%22.id.&
dc.identifier.uri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96197
dc.language中文
dc.subject電影zh_TW
dc.subject社會教育zh_TW
dc.subject戰爭報導zh_TW
dc.subject宣傳zh_TW
dc.subject黎明之村zh_TW
dc.subject幸福的農民zh_TW
dc.subject南進臺灣zh_TW
dc.subject臺灣勤行報國青年隊zh_TW
dc.title日治時期電影與社會教育zh_TW

Files

Original bundle

Now showing 1 - 1 of 1
No Thumbnail Available
Name:
n069627005501.pdf
Size:
7.63 MB
Format:
Adobe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