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明星之塑造(1949-1987)
dc.contributor | 溫振華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陳景峰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Chen,Ching-Feng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19-09-03T10:33:20Z | |
dc.date.available | 2015-6-22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9-03T10:33:20Z | |
dc.date.issued | 2010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論文〈台灣電影明星之塑造(19945-1987)〉,試圖以戰後台灣電影明星塑造的歷程,來探討官方電影政策「電化教育」對於電影產業的影響,與民眾如何透過商業消費的方式,來反應官方操控電影製播的感受。論文中從國府電影文化政策的源起,與戰後台灣電影產業壟斷過程開始論述,而後探討如何能在迎合民眾需求的市場機制下,又可發揮電影宣傳黨國政策的情況下,形塑出戰後台灣電影明星的形象。 論文主要分為四章,是依循-起、承、轉、合的論述方式,將國府管理電影產業的態度,與台灣民眾觀影行為的趨向,作一參和式的研究比較,分析在官民的不同的需求面下,如何形塑出戰後台灣電影明星的形象。因此第一章,企圖透過「比較史學」的研究方法,分列日軍、共黨、國府三方在中日戰爭期間,其電影宣傳工作的利弊得失。以此來突顯國府電影經營的困境,以致來台後殷鑑過往,採取獨佔電影產業的舉措。第二章採取「史料實證」的方式,透過「教育部第二檔案館」的檔案資料與「國民黨文工會」的檔案,論證戰後國府壟斷台灣電影市場,與施行「電化教育」制度的過程。第三章是論文研究的重心,針對明星塑造的方式與階段進行剖析論述。其中參酌「影視史學」、「文化研究」、「新文化史」的學科理論,與「口述歷史」的訪問資料,試圖以民眾的觀點,由下而上探討普羅大眾對電影文化的需求與認知。這是研究台灣電影明星形象塑造中,必須進一步延伸研究的重點。第四章主要是以報章雜誌《聯合報》、《民生報》、《銀色世界》、《今日電影》與《影響》等文獻的記載,來呈現經官方與民眾相互認可下,台灣電影明星經塑造後的形象表現。 論文中所欲強調的是台灣電影明星的塑造,是民間與政府對於文化認知,相互磨合與各取所需的結果。因為電影產業的經營,是必須依靠觀眾的商業消費,所以明星螢幕形象的塑造,必須貼近台灣庶民文化的特色。但一向將電影視為宣傳教化工具的國府,如何參照瓊瑤電影劇本中的角色,與電影導演配合政令下,將所塑造的明星形象,能夠強化官方的文化意志,且能迎合商業市場需求,是本論文論述的主軸。 | zh_TW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歷史學系 | zh_TW |
dc.identifier | GN0892220050 | |
dc.identifier.uri |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892220050%22.&%22.id.& |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95553 | |
dc.language | 中文 | |
dc.subject | 台灣電影 | zh_TW |
dc.subject | 明星塑造 | zh_TW |
dc.subject | 電化教育 | zh_TW |
dc.subject | 文化政策 | zh_TW |
dc.subject | 影視史學 | zh_TW |
dc.subject | 文化研究 | zh_TW |
dc.subject | 新文化史 | zh_TW |
dc.subject | 粉絲崇拜 | zh_TW |
dc.title | 台灣電影明星之塑造(1949-1987)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