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至兩漢胡人意象的形成與變遷
dc.contributor | 管東貴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陳健文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19-09-03T10:40:41Z | |
dc.date.available | 2005-2-16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9-03T10:40:41Z | |
dc.date.issued | 2005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文的主旨在於探討早期中國(先秦至兩漢)胡人意象形成的歷史過程。切入的重點將偏重在以往叫被忽視的種族面向。本文從三個大方向來探索漢代對胡人的意象問題。 (一)從語源上來看,「胡」字作為一個異己(他者)之稱號,其指涉與內涵為何? (二)從圖像資料來觀察,從戎狄到胡人,華夏-漢民族是如何來型塑他們心目中的北疆異己形象。本文認為,漢人對於「胡」的認知,可能含有種族辨識意識在內。在漢人的心目中,一個典型的「胡」人應具某種刻板的形象。 (三)從種族形貌的觀點來看,「胡人」是否有特殊的種族形象,胡人的外貌與漢人是否存在著差異? (四)漢人對夷狄與胡人的種族觀為何?「異類感」是來自於哪些被特別強調的面向? 本文的思考理路如下:一、先探索「胡」字的本意為何,是否一開始便有特定的指涉?「胡」的概念是在何時?何地最先形成的?胡與匈奴有何關聯?二、從戎狄到胡人的外在形象有哪些變遷的過程?一個典型的胡人在外形上有何特徵?三、胡人外在的種族差異因素,是否是區隔胡漢邊界的一種判別標準?四、先秦至兩漢對「夷狄」與「胡」的種族觀有何歷史變遷?那些是用來設定來區分夷夏、胡漢的種族邊界。 本文的貢獻,在早期胡人概念由來的研究方面,提供了初步的成果。並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早期歷史的「胡漢之別」除了有文化的因素外,恐怕種族因素也是一個不可被忽視的重要面向。魏晉南北朝時期長期的胡漢衝突,胡人遲遲難以融入漢人社會,是否也應存在著種族不同的生理因素。 | zh_TW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歷史學系 | zh_TW |
dc.identifier | N2005000130 | |
dc.identifier.uri |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N2005000130%22.&%22.id.& |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95605 | |
dc.language | 中文 | |
dc.subject | 先秦 | zh_TW |
dc.subject | 兩漢 | zh_TW |
dc.subject | 胡人 | zh_TW |
dc.title | 先秦至兩漢胡人意象的形成與變遷 | zh_TW |
Files
Original bundle
1 - 5 of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