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市場與音樂──戒嚴時期台灣愛國歌曲的流變(1949-1987)
dc.contributor | 陳惠芬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高仲恆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19-09-03T10:17:10Z | |
dc.date.available | 2011-9-24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9-03T10:17:10Z | |
dc.date.issued | 2011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論文旨在從「國家」與「市場」二個面相及其交互影響,來觀察戰後臺灣戒嚴時期(1949~1987)愛國歌曲的發展流變。 本論文所探討之愛國歌曲,並不以狹義的國軍單位所傳唱之「軍歌」為限,而是廣泛蒐集具有「愛國意識」的相關各類型歌曲,包括:愛國歌曲集、愛國電影及連續劇主題曲、唱片公司所發行的專輯歌曲,特別是戒嚴時期國編版國中、小學音樂教科書中的相關歌曲,也納入本論文的分析文本中。 經由本文的研究,可以得知,在戰後臺灣戒嚴時期愛國歌曲生產與傳唱的過程中,官方的獎勵與提倡,實扮演關鍵的主導力量。戒嚴時期的臺灣,在國民黨黨國威權體制以及反共政策的導引下,愛國歌曲大致可歸納為「反共意識」、「國家意識重建」與「領袖崇拜」三大類型。 1970年代中期以後,由於臺灣的經濟發展及社會變遷,大眾傳媒對愛國歌曲生產與傳唱逐漸擴大其影響力。在「國家」與「市場」兩大力量激盪之下,有突顯官方正面施政的「淨化歌曲」及清新小品的「校園歌曲」之傳唱,另有因官方實施查禁政策而出現的「禁歌」,愛國的表現形式與內涵更具多樣性。 總之,透過對戒嚴時期臺灣「愛國歌曲」流變的考察,吾人進一步的掌握了臺灣戒嚴時期的政治及社會文化意涵。 | zh_TW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歷史學系 | zh_TW |
dc.identifier | GN0594221108 | |
dc.identifier.uri |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594221108%22.&%22.id.& |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95295 | |
dc.language | 中文 | |
dc.subject | 愛國歌曲 | zh_TW |
dc.subject | 黨國威權體制 | zh_TW |
dc.subject | 淨化歌曲 | zh_TW |
dc.subject | 校園民歌 | zh_TW |
dc.subject | 禁歌 | zh_TW |
dc.title | 國家、市場與音樂──戒嚴時期台灣愛國歌曲的流變(1949-1987) | zh_TW |
Files
Original bundle
1 - 1 of 1
No Thumbnail Available
- Name:
- n059422110801.pdf
- Size:
- 5.55 MB
- Format:
- Adobe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