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臺灣廣播事業及其政治社會功能(1945-1962)-以中國廣播公司為中心
dc.contributor | 吳文星 | zh_TW |
dc.contributor | Wu Wen-hsing | en_US |
dc.contributor.author | 林平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Lin Pyng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019-09-03T10:25:31Z | |
dc.date.available | 2011-12-23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9-03T10:25:31Z | |
dc.date.issued | 2011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本文章節架構除第一章「緒論」和第六章「結論」外,主要內容如下: 第二章「戰後初期臺灣廣播事業之接收與重建」,旨在論述戰後臺灣廣播制度建立之起源,和戰後接收之歷程。1945年8月底戰爭結束,臺灣放送協會共設有臺北、臺南、臺中、嘉義、花蓮港五放送局,各局留存設備由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派員進行接收,成為臺灣廣播事業延續發展的基礎設備。利用接收日治時期的機件設備,並承襲臺灣放送協會節目播送方式,使中廣接收專員抵臺後即於1945年10月底恢復正常播音,開始轉播中央臺節目,注入原有中央電臺之元素,開啟符合戰後初期臺灣社會需求之新局。本章也探討二二八事件中歷來對廣播電臺遭佔領的爭議,以及廣播電臺接收後的硬體設備,顯示中廣隨政府遷臺後重新營運的歷程。 第三章「中國廣播公司之組織與經費」。首先探討中廣的組織沿革。其次,介紹中廣重要高層的經歷,闡明領導中廣營運之方針;最後,探討中廣經費來源問題,指出中廣透過和政府訂約,受其委託傳布政令,得以獲得補助維持營運,然而亦因此壓縮其他民營電臺的生存空間,衍生開辦商業廣告之糾紛。 第四章「政治宣傳節目與反共政策之落實」。主要探討政府如何利用廣播媒介實施宣傳工作。政府藉由中廣的廣播劇宣揚愛國、反共意識,或在教育娛樂節目中穿插宣導,使宣傳形式趨於多元且求新求變;此外,隨著政府遷臺、兩岸對立之情勢,廣播媒體成為心戰宣傳的重要工具,隨著業務擴充,中廣另設「大陸廣播部」,負責製播各項節目,包括口號宣傳、諷刺短劇、新聞評論等,皆以批判共黨為主題。 第五章「社會教育節目與社會改造」,探討政府如何利用廣播推動民眾教育,並強化符合社會需求的價值觀念。戰後初期廣播電臺在正規學校教育外輔助國語學習,並配合講座發行廣播教本,求其完備,顯示當時臺灣社會學習國語的熱潮;此後廣為開設播講居家、衛生、科學常識等節目,以拓展聽眾見聞,廣播觸及的知識層面更加擴大。本章中並透過評析熱門節目「夫婦之間」播稿,檢視戰後臺灣社會風氣和特殊現象。 總括而言,戰後臺灣社會面臨執政當局的轉換,政府需要透過良好的管道傳播其施政理念和具體政策,廣播在當時屬於新興的傳播工具,也成為當局極力運用的媒介。本文有助於認識政府對引導社會風氣和形塑價值觀的意圖。 | zh_TW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歷史學系 | zh_TW |
dc.identifier | GN0694220070 | |
dc.identifier.uri |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694220070%22.&%22.id.& |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95445 | |
dc.language | 中文 | |
dc.subject | 廣播 | zh_TW |
dc.subject | 中國廣播公司 | zh_TW |
dc.subject | 心戰廣播 | zh_TW |
dc.subject | 戰後臺灣史 | zh_TW |
dc.title | 戰後臺灣廣播事業及其政治社會功能(1945-1962)-以中國廣播公司為中心 | zh_TW |
Files
Original bundle
1 - 1 of 1
No Thumbnail Available
- Name:
- n069422007001.pdf
- Size:
- 4.93 MB
- Format:
- Adobe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