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與地域社會---以彰化縣大村鄉五通宮為中心的探討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06
Authors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摘要
漢人對祖先鬼神的崇拜與祭祀,屬於人類學家習用的「民俗宗教」,不依據教典、教義,未被制度化,也沒有明確的組織要素,其特色為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歲時祭儀裡,廣泛影響著傳統社會政治、經濟、教育、文化各層面的發展。
而從鄉土史的觀點而言,一座寺廟的建立與成長即為一部傳統聚落的鄉土開發史,而寺廟的沿革與廟務擴張,與地方菁英、地方政治互相交織成一文化權力網路,影響著地域社會的變遷。
傳統漢人社會凝聚社群的力量是靠信仰,五通宮凝聚了附近十個庄頭的黃姓宗親人口,形成了跨四個鄉鎮的祭祀圈,顯示濃厚的鄉土神信仰型態。而清領時期漳泉械鬥、閩粵械鬥的威脅,促使居少數的漳客兩集團尋求合作以自保,而聯結的媒介即為寺廟「永安宮」與「天門宮」,顯示寺廟的整合力量及與地緣組織的緊密性。
在台灣傳統的漢人聚落裏,寺廟為傳統藝術的極致展現,也是中國建築與文化的保存者;在缺乏正式教育的時代,更是具有維護行為規範、教忠教孝的功能。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分工日趨細緻與專業,寺廟在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層次的影響力與互滲性已大為降低。不過也有些寺廟,設置獎學金、組織行善社團,以寺廟的財力從事社會服務,以另一種方式關懷社會。總而言之,不管寺廟的功能隨著社會變遷有哪些變化,其信仰的神聖空間,因應人們祈福避禍的世俗需求,滿足人類的終極關懷,這些是永不改變的。
Description
Keywords
地域社會, 祭祀圈, 地緣組織, 文化權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