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的動員與組訓(1953-1960)—以寒暑假青年訓練活動為中心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14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本文旨在探討1950年代救國團舉辦寒暑假青年訓練活動之目的、實況及其意義,以原始檔案、會議記錄、報告書及報章雜誌文字為主要的資料,分別探討國民黨在台灣的學生運動發展、政黨與青年組織的關係、校園內政黨的組織及活動、青年組織與台灣休閒活動之發展,以及「祖國」與回國升學僑生及海外華僑青年之關係。 透過本文論述顯示,救國團成立後,其「前身」青聯會自願結束會務,取代過程平順。國民黨依既定步驟在校園中展開黨務工作,黨組織採取秘密方式進行,為掩護組織,國民黨利用組織外圍社團從事該黨活動。此外,救國團原名青年先鋒隊,該團之籌組經過國民黨內部歷時一年的商討而成。救國團的成立後,國民黨打消原擬設置預備黨員的構想,並規定中等學校學生一律不得參加政黨活動。不過,國民黨並未嚴格遵守其所訂的規則,尤其是在吸收僑生入黨方面。 綜觀1950年代救國團舉辦的暑期青年戰鬥訓練,可見以國內青年為對象的軍中服務隊人數逐年縮減。不過,該運動並未消失,反而以海外華僑青年軍中服務團、隊取代之。由1959年出現的「危機」顯示,當政府希望海外僑胞表示其對「祖國」效忠時,引起僑居地政府的不滿,也因為該「危機」,海外僑胞與「祖國」的互動模式不再以「宣誓效忠」或是以參與軍事訓練、軍中服務的方式進行,而是調整為以觀光考察的方式舉辦。此外,被塑造成「慈母」形象顯然不是「祖國」的全貌,透過保防工作的規劃與進行,顯示「祖國」對這些服務華僑青年的動機及其返國後的一舉一動,實不太放心。 救國團舉辦的暑期青年戰鬥訓練乃是個具有延續及創新的綜合體。各營隊有「開放報名」及「指派參加」的區別,指派名額比重逐年增加。第三次舉辦時四大類別已經成形,後期舉辦則有「橫貫公路集中化」的傾向,部分營隊也逐漸朝固定化、訓練日數較短及育樂活動較多的方式舉辦。此外,救國團逐年增加僑生保留名額,並開始出現「收費營隊」及「不收費營隊」的差別。另外,過去研究者常將救國團舉辦的寒暑假營隊混為一談,經本文探討顯示,1950年代早期舉辦的寒假營隊,乃是救國團作為訓練學校基層幹部之用,後期則開始與暑假訓練活動相互結合,寒假舉辦的活動也逐漸開放給一般青年參與。團務改革後,隨著各縣市育樂中心及大專院校的學生活動中心的成立,救國團對幹部的領導改為集中在對這兩中心主要幹部舉辦營隊,實施訓練。 最後,由本文之探討結果顯示,討論台灣戰後青年組織與假期活動之關係時,實不宜忽視國民黨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救國團每年舉辦長時間、集體化之訓練,不但符合國民黨的需求,也成為黨務工作活動的「溫床」。要言之,舉辦大規模青年訓練活動不只是救國團所謂的「黃金時代」來臨,對國民黨而言,亦是如此。

Description

Keywords

救國團, 國民黨, 軍中服務, 暑期青年戰鬥訓練, 先鋒營, 青年年會, 祖國, 保防

Citation

Collections

Endorsement

Review

Supplemented By

Referenc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