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陝西省的移墾事業(1937-1945)
dc.contributor | 呂芳上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陳國聖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19-09-03T10:26:27Z | |
dc.date.available | 2011-8-17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9-03T10:26:27Z | |
dc.date.issued | 2011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國民政府在抗戰初期即確定積極救濟難民的方針,並且在救濟辦法上擬定以開墾為中心工作,進而頒行《難民墾殖實施辦法大綱》、《非常時期難民移墾規則》與《非常時期難民移墾條例》等一系列法規,以有效地而持續地推動移墾事業。民國29年7月,農林部正式成立,陳濟棠任首任局長,其後農林部並設立墾務總局。農林部在移墾事業的進展上除了增設直屬墾區外,也積極推進省營墾殖與民營墾殖的發展。 陝西省在全面抗戰爆發後調查全省荒地,並成立陝西省墾務委員會。黃龍山墾區在民國27年1月成立辦事處,朱慶瀾貢獻良多。民國28年4月,墾區辦事處升格為墾區管理局,朱慶瀾任首任局長;是年5月,黃龍山墾區由省營改制為國營。民國30年5月,胡抱一接任局長而積極推行墾務,使墾區的移墾事業得以持續發展;而到了民國32年以後,黃龍山墾區不再增收墾民。至民國33年4月底,黃龍山墾區遭到撤銷,由陝西省政府接管其業務。黎坪墾區於民國29年3月由省營改制為國營,安漢擔任局長。黎坪墾區的移墾事業在安漢的領導之下不斷向前發展、進步,但安漢在民國32年11月遇害,使黎坪墾區的墾務因而停頓;至民國33年4月中旬,黎坪墾區也和黃龍山墾區一樣遭到撤銷。 省營性質的汧山墾區是抗戰時期陝西省的第三大墾區,其在民國29年1月1日成立辦事處,李象九任辦事處主任。汧山墾區成立後即策劃各項墾務與積極招收墾民,且墾區內也有軍墾與民墾等墾殖形式,使汧山墾區的移墾事業得以持續發展。陝西省內尚有馬欄、太白山麓、寬灘、郿扶、嵯峨山、隴縣杜陽、渭灘與鳳縣銀洞灘等其他非國營墾區,雖然規模小於黃龍山、黎坪與汧山等墾區,但亦對陝西與全國大後方之移墾事業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甘肅省雖與陝西省同屬西北地區省份,但其移墾事業在收容墾民數量、開墾土地面積等各方面都不如陝西省發達;而在地理位置上屬於東南地區的江西省,其開墾與耕作之條件實較陝西省優越,所推行的移墾事業和陝西省相比也可說是毫不遜色。 抗戰時期陝西省政府和賑濟委員會、陝西省賑濟會配合運送墾民,而墾民之墾具、生產工具糧食的獲得則主要為各墾區自身籌得經費或中央、民間捐贈之款項購買;移入陝西的大部分墾民皆為農民,亦能勝任墾區之移墾事業,墾民也能夠擁有自己的耕地。由於陝西省政府與中央關係的平和,使國民政府得以較為順利地在陝西推行移墾事業,但是也一直受到中共的影響。無論如何,抗戰時期陝西省的移墾事業,實為中國抗戰期間的歷史發展之不可或缺的一環。 | zh_TW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歷史學系 | zh_TW |
dc.identifier | GN0694220264 | |
dc.identifier.uri |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694220264%22.&%22.id.& |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95460 | |
dc.language | 中文 | |
dc.subject | 抗日戰爭 | zh_TW |
dc.subject | 移墾 | zh_TW |
dc.subject | 開發西北 | zh_TW |
dc.subject | 陝西 | zh_TW |
dc.subject | 難民安置 | zh_TW |
dc.subject | 農業發展 | zh_TW |
dc.title | 抗戰時期陝西省的移墾事業(1937-1945)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