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教材文言文課次文意梳理與教學設計—以翰林版為討論核心

dc.contributor陳炫瑋zh_TW
dc.contributorChen, Hsuan-Wei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王雅旻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Wang, Ya-Minen_US
dc.date.accessioned2023-12-08T07:41:52Z
dc.date.available2022-07-11
dc.date.available2023-12-08T07:41:52Z
dc.date.issued2022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研究為國中教材文言文課次文意梳理與教學設計—以翰林版為討論核心,透過文獻探討法、觀察法、評估研究,質量並重地呈現筆者所任教的班級學生,於七年級至九年級的文言文教學,針對文言文課次的文意梳理及教學設計,而所呈現的學習成效。文言文課次梳理的部分,主要著重於詞彙及文意的梳理,結合文獻資料的補充、教師同儕的共備,給予學生加深加廣的文言文學習課程;教學設計的部分,則是學習單題目的再設計,配合新興議題的融入、教師教學創新與精進,培養學生對於文言文的學習,能有學習新知、重新解構文言文課次的多元思辨能力。本論文研究對象為筆者所任教的班級,為1071班及1074班,而扣除四位學輔班學生、一位中輟生,三年全程參與課程的學生,兩班共有42位學生。因疫情因素,表單及訪談的方式以線上表單及線上會議為主,表單題目分為四部分:「課堂上文言文教學」、「學習單題目再設計」、「創新議題融入學習單」、「文言文課次整體學習」共有20題,其中第20題為線上訪談的簡答題。透過線上表單的量化統計及質性訪談結論,近七成學生認同且同意這三年文言文教學的學習是有所進步及助益的。而於教學研究操作完成後,筆者以「教師調整教學歷程」及「學生課堂自我覺察」兩部分,論述「教」與「學」的歷程,並撰寫研究結論,同時闡述未來展望。本論文研究結論: 一、「教師調整教學歷程」的部分,主要針對四點說明: (一) 透過教師鷹架與教學創新,顯著提升學生文言文篇章的學習動機。 (二) 經由課前預習之問題用語,引導學生逐一釐清文言文課次之脈絡。 (三) 執行「世界咖啡館匯談」方法,師生共同梳理文言文詞彙及文意。 (四) 理解教學策略便是提問力與閱讀力,也啟動學生探究思考的關鍵。 二、「學生課堂自我覺察」的部分,主要針對兩點說明: (一) 文言文課次的詞彙及文意梳理,師生培養「系統思考」能力。 (二) 文言文的學習單題目創新設計,策勵師生能夠「走出課本」。 最後,統整本研究之未來展望,則以下列三點說明: 一、 教學過程可讓學生設計教學內容。 二、 文言文學習可結合康乃爾筆記法。 三、 以終為始:理念著重思辨力建立。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noneen_US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identifier503202117-41484
dc.identifier.urihttps://etds.lib.ntnu.edu.tw/thesis/detail/9de771479c66967d8765c224b220aed1/
dc.identifier.uri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9852
dc.language中文
dc.subject翰林版國中教材zh_TW
dc.subject文言文教學zh_TW
dc.subject文意梳理zh_TW
dc.subject教學設計zh_TW
dc.subject教學創新zh_TW
dc.subjectnoneen_US
dc.title國中教材文言文課次文意梳理與教學設計—以翰林版為討論核心zh_TW
dc.titleThe course design and sub-meaning investigation on classical Chinese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s of junior high schools- An investigation on Hanlin editionen_US
dc.typeetd

Files

Original bundle

Now showing 1 - 1 of 1
No Thumbnail Available
Name:
202200041484-103698.pdf
Size:
8.97 MB
Format:
Adobe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
Description:
etd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