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日治以來台灣藝閣的發展

Abstract

藝閣這項民俗文化,自清代隨著漢人移民的宗教信仰活動進入台灣,傳入的類型主要有「裝台閣」和「蜈蚣閣」之分。本文選擇了日治以來台灣藝閣的發展(1895~2007)為研究的主題,試圖從相關的文獻史料與社會調查資料,來觀察藝閣這項民俗文化在傳入台灣之後,如何傳承與應變創新。 從本文的探討可知,藝閣到了日治時期發展更加蓬勃,但隨著皇民化運動(1937)的實施,藝閣活動只好轉趨勢微甚至消失。到了戰後初期,又因受到長期戰火洗禮、民生物質匱乏與政局尚未穩定等因素的影響,促使藝閣活動又沈寂了一段時間。後來隨著政治日趨安定與經濟復甦成長,藝閣活動又慢慢恢復於迎神賽會之中,但其活動區域出現了很大的改變,不再像日治時期從南到北,尤其是北部區域,都可見到藝閣的身影,反而集中於中南部,特別是在雲林北港和台南「五大香」地區。 此外,藝閣活動歷經清代、日治與戰後的傳承發展,因時空變化,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之下,自日治開始出現具備台灣本土特色的「在地化」趨勢,其所呈現的樣貌也與傳統臺閣不同了。另一方面在日治與戰後,傳統藝閣活動又受到文人理念、商業利益、日本當局與地方自然人文生態的影響,而朝向「通俗與文雅分化」、「世俗與神聖分化」的「多樣化」發展,先後形成各具特色的四種新類型,分別為文雅化的詩意閣、商業化的改良藝閣、政治化藝閣與宗教化的蜈蚣閣。

Description

Keywords

民俗文化, 藝閣, 蜈蚣閣

Citation

Collections

Endorsement

Review

Supplemented By

Referenc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