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與創新─高雄市舞獅活動的發展
dc.contributor | 蔡淵洯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 陳佳琦 | zh_TW |
dc.date.accessioned | 2019-09-03T10:19:25Z | |
dc.date.available | 2010-9-30 | |
dc.date.available | 2019-09-03T10:19:25Z | |
dc.date.issued | 2010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 舞獅是由漢代百戲中之「曼衍」、「角觝」等發展而來的民間遊藝。在文獻上最早的舞獅記載出自《舊唐書》五方獅子舞,現今台灣的舞獅活動,有跡可循的確切起始年代為:清康熙三十三年(西元1694年)高拱乾纂《台灣府志》,根據鄭氏時期的人口數據及實地訪查高雄地區現存台灣獅館廟宇所在地恰與鄭氏時期軍屯地點番號相關,推論台灣有舞獅活動起始年代應可往前推至鄭氏時期,此時的舞獅活動以台灣獅為主。 醒獅傳入台灣與民國三十八年底國府遷台有關,中國各省人士隨軍隊入台,中國各省文化亦傳入,兩廣醒獅於此戰亂年代傳入台灣,後因廣東同鄉會接待歸國參加國慶大典的華僑,與軍方藝工隊新春祝賀活動與海外宣慰僑胞,民國71年(1982)七月正式於國立復興劇校設立綜藝科招收學生,民俗特技教育從此納入正規學校體制,舞獅場合大增,醒獅於民國五、六十年代達到極盛。 台灣獅與醒獅在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中,為因應社會局勢與經濟景氣的變遷,紛紛改變原先的屬性,逐漸從「神聖性」轉為「世俗化」。 高雄市教育局配合教育部政策,多年來致力於傳統藝術培育工作,在傳統雜技舞獅類目前有十六所國中小擁有十八個舞獅類性質社團。並結合地方民俗以藝術節形勢推展觀光活動,近年來逐漸定型為北有「左營萬年季」之火獅,與南有「戲獅甲藝術節」之戲獅,舞獅活動儼然成為高雄之地方特色。 | zh_TW |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 | 歷史學系 | zh_TW |
dc.identifier | GN0596221122 | |
dc.identifier.uri |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596221122%22.&%22.id.& | |
dc.identifier.uri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95355 | |
dc.language | 中文 | |
dc.subject | 台灣獅 | zh_TW |
dc.subject | 醒獅 | zh_TW |
dc.subject | 神聖性 | zh_TW |
dc.subject | 世俗化 | zh_TW |
dc.subject | 舞獅升學管道 | zh_TW |
dc.subject | 左營萬年季 | zh_TW |
dc.subject | 戲獅甲藝術節 | zh_TW |
dc.title | 傳承與創新─高雄市舞獅活動的發展 | zh_TW |
Files
Original bundle
1 - 1 of 1
No Thumbnail Available
- Name:
- n059622112201.pdf
- Size:
- 6.39 MB
- Format:
- Adobe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