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僑資與台灣紡織業(1951-65)

dc.contributor林滿紅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彭琪庭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19-09-03T10:26:40Z
dc.date.available2011-8-18
dc.date.available2019-09-03T10:26:40Z
dc.date.issued2009
dc.description.abstract本文主旨在了解1965年之前台灣紡織業最重要外資—香港僑資,在台灣紡織業發展扮演的角色。研究結果發現,此時香港僑資扮演的角色大致有三: 首先,1950年韓戰爆發,香港政經局勢隨之陷入動盪不安,為了尋求有利和安全的投資環境,一些香港華僑選擇到台灣投資設廠。當時台灣紡織業正值草創時期,雖然在政府的高度保護和大陸資本的移入等因素下有驚人的發展,但內部卻也出現諸如多數工廠設備老舊簡陋而生產規模過小、因缺乏專業技術使部份產業無法開展等問題。香港華僑來台投資一方面為台灣帶來紡織業需要的專業技術,另一方面,在國內普遍因缺乏資金而生產設備簡陋不全的情況下,這些僑廠生產規模於同業中名列前茅,有助提升台灣紡織業發展的體質。 再者,政府遷台後,由於通貨膨脹和外匯短缺等問題嚴重,政府當局採取嚴格的外匯貿易管制措施以有效支配外匯。當時台灣所有進口物資分為許可進口、暫停進口和禁止進口三類進行管制,人造纖維例如人造絲、人造棉和尼龍絲等均被列入管制進口類物資。因為國內所需人造纖維大多仰賴進口,在被列入管制進口類物資下,紡織業者常苦於無法取得所需的生產原料。華僑回國投資相關條例賦予僑資得不輸入現金,改以機器設備、原料、出售物資等各種物資的形式輸入,且僑資輸入這些物資時不受管制和禁止進口類物資的分類限制(出售物資的規定除外,時有變化)。國內紡織業者看準這點遂與華僑合作,利用華僑來台投資之名義申請輸入人造纖維,解決自身生產原料不足的問題。僑資輸入原料雖解決國內紡織業者缺乏生產原料的問題,但因華僑輸入這類物資可能妨礙國內相關利益團體的獲利,因此有關華僑輸入原料引起的爭議屢見不鮮;此外,這些管制或禁止進口類物資在國內市場利潤很高,於是也出現一些國內人士與華僑合謀舞弊的情形。 最後,台灣外銷成衣業發展之初因紡織染整等技術不佳、不諳國際市場流行趨勢以及沒有自己的外銷管道等原因,一直受制於日商,成衣外銷業務無法自行開展。1950年代末開始香港出口紡織品遭英、美等國設配額限制,香港紡織業者開始向沒有配額限制的地區投資設廠,這啟動香港僑資來台設立外銷成衣業的開端。因為香港紡織染整等技術較台灣進步、外銷經驗和網絡豐富、又熟悉國際市場的流行趨勢,這些香港僑廠來台後不僅協助台灣改善紡織染整等技術和拓展成衣外銷管道,另外因香港商人深諳國際市場的流行趨勢,他們在台投資生產的產品因此成為國內企業設廠生產時的參考和模仿。zh_TW
dc.description.sponsorship歷史學系zh_TW
dc.identifierGN0695220065
dc.identifier.uri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stdcdr&s=id=%22GN0695220065%22.&%22.id.&
dc.identifier.urihttp://rportal.lib.ntnu.edu.tw:80/handle/20.500.12235/95464
dc.language中文
dc.subject紡織業zh_TW
dc.subject僑資zh_TW
dc.subject華僑zh_TW
dc.subject產業發展zh_TW
dc.subject僑外資zh_TW
dc.title香港僑資與台灣紡織業(1951-65)zh_TW

Files

Original bundle

Now showing 1 - 1 of 1
No Thumbnail Available
Name:
n069522006501.pdf
Size:
2.92 MB
Format:
Adobe Portable Document Format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