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明遺民的「屈陶」論述

Abstract

本文藉由驚隱社人、屈大均、王夫之以及方以智等相關屈原、陶淵明的論述著手,透過文論分析來看上述遺民對屈原、陶淵明的接受,以及遺民如何在屈、陶的論述中寄寓個人的想法。筆者以為明遺民如何看待屈原與陶淵明,其背後與遺民自身的處境有所關連。這些論述背後的用心往往可見作者對於自身的寄託。 第一章,由驚隱詩社論起,用以說明驚隱遺民對於屈原、陶淵明的欽慕之情,以及師法屈原、陶淵明的宗屈學陶的情結,進而論析社人顧炎武、朱鶴齡相關屈原、陶淵明論述背後的遺民心態。第二章,單論屈大均個人的屈原情結,表現在家族歷史回溯以及騷聖後裔的自況,因而屈大均晚年有志興築三閭書院,用以弘揚屈原「盡性至命」的離騷精神,成為屈大均堅守志節的信念。第三章,由王夫之晚年所作的《楚辭通釋》論起,用以說明王夫之在註疏《楚辭》背後的動機,以及其中所寓含的個人見解。《通釋》中獨特的見解顯示王夫之對於屈原的高度同情,進而在《九昭》中,王夫之借由屈原來抒發個人的遺民心志。第四章,就方以智《和陶詩》的創作,以及流離嶺南以來的人生挫折,來看方以智這一段時期的心境轉變,反映了遺民面對動盪世局的無奈,以及心態上轉趨避世隱逸,遂以和陶《飲酒詩》作為心靈的寄託。

Description

Keywords

清初, 明遺民, 屈陶, 屈原, 陶淵明, 論述

Citation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