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在歷史教學上的理論與實踐 -以桃園縣龍岡地區忠貞新村的人文環境為例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12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本研究以桃園縣龍岡地區忠貞新村的人文環境為例,針對「環境教育在歷史教學上的理論與實踐」運用於國中歷史科教學,教材內容以「國共內戰」歷史為主。筆者以龍岡國中自編教材《竹籬笆內的春天》學校本位課程為出發點,加上文獻探討和口述訪談的方式,建構出忠貞新村的人文環境知識: (一)異域孤軍的村落 「忠貞新村」和台灣的其他眷村一樣,是「國共內戰」下的產物。這批異域孤軍生活在滇緬蠻荒叢林中,以打游擊的方式和中共、緬甸作戰。打游擊戰的共同記憶是「瘴氣、螞蝗、打擺子」,過程中要面臨死亡威脅、糧食缺乏和妻離子散的悲劇。四國會議後,這批孤軍在民國42年開始,陸續從滇緬地區撤退來台,民國43年忠貞新村蓋好後,將有家眷的孤軍整批遷入。 (二)以雲南人為主的單一化眷村 這批孤軍大多是雲南人,由於來台時間較晚,又是整批遷入,使得忠貞新村成為以雲南人為主的單一化眷村。早期忠貞新村附近是一片荒涼的茶園景觀,那時交通不便,居民常以步行方式至中壢火車站購買生活用品,後來陸續創設忠貞國小、富台國小和龍岡國中。房舍以前是「竹編夾泥牆、鋁皮斜屋頂」的竹籬笆景觀,室內坪數約5坪大小,後來因為空間不敷使用,只好往前後院加蓋。民國89年忠貞新村拆遷後,仍然保留前段忠貞市場的部份。 (三)忠貞新村的特殊文化 忠貞市場以販賣雲南風味美食聞名,著名美食有雲南米干、汽鍋雞、破酥包和乳扇等。後期因為依親、通婚、群居效應的關係,忠貞新村吸引許多泰緬新移民入住,但是這些泰緬新移民很多也是雲南人後裔,所以讓忠貞新村的多元文化之中,呈現主體的單一性,就是以雲南人為主的社群。至今忠貞新村仍然保留雲南的打歌文化和飲食文化。 就宗教信仰而言,雲南人大多信仰佛教,習慣在家中祭拜,龍岡清真寺則發揮凝聚在地雲南穆斯林的功能。另外,雲南人的聯誼組織,有雲南同鄉會、國雷聯誼會、滇邊聯誼會,還有新移民學習中心,眷村拆遷後,對於維繫分散在桃園各地的雲南人,發揮很大的功效。 活動設計分為「田野踏察」、「合作學習」及「影視資料融入歷史課堂教學」三部分呈現,經由教學評量結果證明,學生能更進一步瞭解忠貞新村的環境知識,並且都肯定透過對忠貞新村人文環境的理解,有助於歷史課堂上的學習。 本研究實驗結果證實,環境教育可以運用在國中歷史科教學,且有助於學生學習成效的提升。

Description

Keywords

忠貞新村, 異域孤軍, 環境教育, 歷史教學, 口述訪談

Citation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