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嶺南地區的文教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18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嶺南自古被中原王朝視為偏遠、瘴癘之地,是以在宋代前的中原歷朝各代對嶺南的統治,較缺乏積極的作為。 在宋太祖開寶四年(西元971年)將嶺南歸入宋朝版圖後,宋代歷任君主及大臣在朝廷的主流政策更迭下,對嶺南之經營策略或有變更,本文爰以《宋史》及《續資治通鑑長篇》為宗,並以當時時人筆記及其他古籍為輔,試圖從「文教」、「經濟」、「社會」等三個面向,著手探討嶺南在宋廷的經營下,其所採取之相關措施為何?又替嶺南一地帶來何種的文教與經濟發展?社會上又有何變遷? 於文教上,北宋時期計有三次官方之大舉興學──分別為仁宗、神宗及徽宗時因為新政改革,重視人才之培育,而在全國各地推動官學之新建或擴充。受到此三波興學政策的影響,嶺南一地的州縣官學林立,連帶使得嶺南一地出身的進士人數也大幅度地增加,且降自北宋後期,嶺南登科進士的出身地已非集中於廣南東路或單一州縣,如廣州、潮州等,而是呈現擴散狀分布至廣南西路甚或更為偏遠的邕州與瓊州等地,顯示出當時儒學已經逐漸普及且深化的事實,也反映出嶺南一地於此時已經具備日後士人社會的雛型。 其次在經濟上,嶺南一地位於廣州的市舶司於北宋時期獲得不小的發展。在宋初太祖於廣州置有市舶司後,北宋歷代君王除了讓管理市舶司的主政者由宋初的廣州地方長官兼任,改為由朝廷派任官員專職管理外,尚有一些強化廣州商貿地位與保護商業的措施──如神宗朝令商人請引必須至廣州市舶司請引方得貿易,便反映出朝廷日漸重視廣州市舶司的事實。此外,太祖、太宗朝開始對嶺南當地不合理的稅制進行改革,及北宋中期對經濟作物種植政策的變更與糧食作物(如占城稻、麥作等)之推廣與種植技術的進步,都對嶺南當地的經濟民生有著相當的助益。 至於社會變遷上,嶺南是有著許多少數民族聚居之地,宋初沿襲過往朝代,於邊境上設有羈縻州,對當地的少數民族視為化外,採取羈縻式的消極管理。仁宗景祐年間,在嶺南一地爆發儂智高之亂後,促使宋廷意識到嶺南當地少數民族管理的重要性,開啟了對少數民族政策的改革。爾後神宗、徽宗二朝於嶺南一地開邊拓土後,將眾多的少數民族納為王民,此舉不只使得戶數、兵源增加,也使得朝廷對當地的控制力逐漸深入,更有別於過往,此時朝廷積極將當地峒丁、土丁納編為王朝體制,並使之戍守嶺南當地,實是充實了嶺南邊地的國防實力。 綜而言之,在經過北宋一朝的多元經營後,嶺南一地於文教、經濟上有不少的發展,於社會上亦有不少的變遷,使嶺南自傳統的鳥聲禽呼之地,逐漸成為文明與穩定的社會;並在後來宋室南渡後,成為宋廷抵禦北方金人、蒙古等強權之重要後備基地,是以北宋對嶺南地區的經營,在中國南方發展史上實是有著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

Description

Keywords

嶺南, 文教, 經濟, 社會, 少數民族, 市舶司, 興學, 儂智高之亂

Citation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