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道德化社會下的道德重建:斐莉樸(M. Phillips)教育觀之研究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08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本論文旨在探討斐莉樸對英國非道德化社會之論述。非道德化包含兩層含意:第一,因道德感喪失,導致「不道德」行為漸增之現象;第二,因道德界線模糊,造成道德標準放寬,多數行為成為「無關道德」之行為。有關斐莉樸對非道德化現象之立論,研究者由形成背景、社會困境與重建之道等三方面切入探討,並省思其對當今臺灣道德教育之啟示。本研究之研究成果如下: 一、由政經與文化面向探討非道德化社會的形成背景,包括個人與社會扭帶斷裂、價值意義失落,以及逐利與享樂的心態等社會風氣。 二、非道德化社會所面臨的困境主要在於權威弱化的危機,造成家庭功能崩解、學校教育庸俗化與社會秩序混亂。 三、斐莉樸期望藉由提倡相互責任與重建文化認同等途徑,挽救日漸分裂與消逝的道德內涵與責任。 四、對臺灣教育之啟示包括:(1)「生活」的全部就是道德教育的場域;(2)為他人著想的道德責任在競爭社會中的必要性;(3)道德教育須以社會文化作為根基;(4)教育應兼納個性發展與群性陶養。

Description

Keywords

非道德化, 自由, 權威, 個人主義, 資本主義

Citation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