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報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

Browse

Recent Submissions

Now showing 1 - 5 of 508
  • Item
    念珠藻Nostoc punctiforme胞外多醣生合成調控機制之預測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14-12-??) 曾志彧 ; 楊萌皓 ; 李冠群 ; Chih-Yu Tseng, Ming-Ho Iunn, Guan-Chiun Lee
    藍菌念珠藻屬念珠藻屬 (Nostoc) 的胞外多醣胞外多醣 (exopolysaccharides, EPS)生合成相關之遺傳與生化方面的瞭解,目前研究並不多,為探討,為探討念珠藻屬EPS生合成基因可能受到那些轉錄因子調控,進而了解EPS生合成與環境因子的關係,本研究以念珠藻屬中基因體序列已被完整解碼的Nostoc punctiforme ATCC 29133為研究對象,針對其基因體中10個可能參與EPS生合成的基因啟動子區域做序列分析,共預測出15種轉錄因子轉錄因子結合位,藉由與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 轉錄因子結合位序列的相似性相似性比對,預測最有可能會調控EPS生合成基因的轉錄因子為ArgR、Fnr與LexA。最後,利用E. coli K12之ArgR、Fnr與LexA胺基酸序列於N. punctiforme基因體中進行BLAST比對搜尋,結果顯示N. punctiforme具有與具有與E. coliK12相似度極高的轉錄因子LexA,但不具有相似的ArgR與Fnr。因此推測念珠藻N.punctiforme的EPS生合成基因可能會受轉錄因子LexA與其相關環境因子的調控,例如紫外線。
  • Item
    醋酸對十一種 -變形菌綱的抑菌及殺菌作用探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14-12-??) 呂秋錦 ; 呂玉珍 ; 黃弘文 ; 林怡礽 ; 曾昭能 ; 莫顯蕎 ; Chiu-Chin Lu, Yu-Chen Lu, Hurng-Wern Huang, Yi-Reng Lin, Chao-Neng Tseng, Hin-Kiu Mok
    很多重要的致病菌都屬於- 變形菌綱, 本研究探討低濃度醋酸對- 變形菌綱(gammaproteobacteria) 中的海水性細菌之生長抑制及殺菌作用, 針對Morganella morganii, Pseudomonas sp., Pseudoalteromonas sp.,及Vibrio spp.,等細菌,在含有0.125%、0.0625%及0.03125%的醋酸下出現不同的影響作用,結果顯示,分離出的11 株 -變形菌綱細菌中,Morganella morganii具有較高的醋酸耐受性,研究中最高醋酸濃度為0.125%,在此條件下僅出現些微的抑制作用,其餘10 株菌在0.125%下皆無法生長。
  • Item
    Parkin 基因內含子9 g>a 多型性的功能性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10-12-??) 張菀玲 ; 吳春嫺 ; 王慈蔚 ; 李桂楨 ; Wan-Ling Zhang ; Chun-Hsien Wu ; Tsu-Wei Wang ; Guey-Jen Lee-Chen
    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簡稱PD)為中腦黑質細胞退化導致多巴胺分泌不足所引發的漸進性神經性退化疾病。現今研究尚無法明確指出PD 的病理機制,只知PD 與環境及多種遺傳因子相關。先前本實驗室對台灣部分發病年齡低於50 歲的PD 病患進行Parkin 基因突變篩檢,發現一新穎的內含子9 插入突變c.1084intron+,此插入突變與內含子9 的-6g>a 的多型性點相關。進一步PD 病例-對照組分析結果顯示-6a 等位基因顯著和高PD 感受性相關(Wu et al., 2010)。本研究選殖Parkin 全長cDNA,並於末端in-frame 接上綠螢光蛋白後,再於表現子9、10 間依序插入包含內含子9 裁接donor 序列、-6g>a 多型性序列及內含子9 裁接acceptor 序列。將此Parkin cDNA 裁接質體轉染入人類腦癌細胞SK-N-SH 後,利用西方轉漬及活細胞影像儀,分析Parkin-綠螢光融合蛋白的表現量。結果顯示帶有-6a 多型性的內含子9 裁接質體,裁接效率低於帶有-6g 的內含子9 裁接質體。故推論內含子9 的-6g>a 多型性可能因提高c.1084intron+插入突變發生的機率,而與PD的感受性相關。本研究結果或能提供臨床診斷諮詢的參考。
  • Item
    FoxP2 透過PDGF 訊息傳導路徑調控PI9 細胞的神經元分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10-12-??) 李明洋 ; 李明軒 ; 王慈蔚 ; Ming-Yang Li, Ming-Syuan Li, Tsu-Wei Wang
    FoxP2 是第一個被發現與人類語言能力有關的基因,此基因在脊椎動物中有高度保守性。在成年鳴禽中,前腦的側腦室區新生成的神經前驅細胞會移動到與學習唱歌有關的區域Area X ,並在這區成分化成神經元。側腦室區的神經前驅細胞及AreaX 的新生神經元都有FoxP2 的表現,這晴示著FoxP2 可能會調控神經元新生,但其機制仍未明暸。前人研究發現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receptorα(PDGFRα) 可能是FoxP2 的下游基因。PDGF 會促進小鼠側腦室下區的神經幹細胞增生,並產生新的寡樹突細胞。因此我們假設FoxP2 可能是透過PDGFRα 來調控神經元新生。我們的實驗結果顯示FoxP2 會抑制P19 細胞的神經元分化,且比現象可被PDGFRα 抑制劑所反轉。此結果顯示FoxP2 會透過PDGFRα 來調控神經元分化。
  • Item
    台灣中部能高越嶺道五種不同植被類型蜘蛛多樣性之比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11-06-??) 楊典諺 ; 陳世煌 ; Tien-Yen Yang ; Shyh-Hwang Chen
    能高越嶺道橫跨中央山脈,海拔約1600~2900 m,全線具有多樣的植被類型,可作為探討中、高海拔山區不同植被類型蜘蛛組成與多樣性之比較,及其可能形成原因。本研究選取松-闊葉樹混淆林(PH)、松林(P)、鐵杉-闊葉樹混淆林(HH)、鐵杉-冷杉混淆林(HF)及草原(G)五種植被類型作為研究區域。每種植被類型各設置8個5 m × 5 m的樣區,總共有40個樣區,再以掉落式陷阱及掃網兩種方法,分別調查樣區內地表及灌叢活動的蜘蛛。本研究從2010年3月起至2011年3月止,除了2010年7月及2011年2月因氣象因素外,每月調查一次,合計共紀錄蜘蛛28科159種9155隻,包括成蛛2847隻,若蛛6308隻。其中掃網調查共紀錄112種6565隻蜘蛛,掉落式陷阱為65種2590隻。ANOVA分析結果顯示不同植被類型間蜘蛛群落結構有顯著差異:P、PH及HH的Shannon index顯著高於G及HF;HF的Simpson index則顯著高於PH、P及HH;HH的Evenness index顯著高於HF。各植被類型蜘蛛群落結構的差異似乎可反映彼此間植被結構與覆蓋度的差異。利用兩兩樣區間之Euclidean distance進行的群聚分析,顯示所有樣區可區分為三群,分別是森林群(Forest group)、草原群(Grassland group)與混合群(Mixed group),屬於同一群的樣區通常有相似的環境與蜘蛛物種組成。本研究成果可作為日後環境監測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