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藝術的寓言性

No Thumbnail Available

Date

2003

Journal Title

Journal ISSN

Volume Title

Publisher

Abstract

寓言(allegoty)自古以來一直是西方藝術創作的主要動力,但是在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為 藝術而藝術」的觀念主導下,藝術決心去除其文學意涵,以寓言為創作出發的作品因此被 視為落伍的形式,現代主義時期更是排斥繪畫中的寓言性,甚至譏諷為〝美學上的錯誤〞( aesthetic error)。但是,到了後現代主義時期,藝術回歸歷史圖象和具象表現,寓言於 是再度成為創作的重心,甚且在後現代繪畫中形成所謂的「寓言運動」。 德國當代思想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將寓言視為現代最理想的藝術表達方 式,他曾說:「寓言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有意義的思想形式」。因為寓言體現了一種救贖的 功能,它是社會衰敗、理想失落的言說,正符合了現時代這個混亂不堪,殘缺不全的世界 需要。美國藝術評論家歐因茲(Craig Owens 1950-1990)則認為,當代藝術的寓言性,是 後現代的一種衝動。 後現代寓言性藝術的創作手法與現代主義時期有很大的不同,八○年代歐美各國在政治、 經濟的保守氛圍下,形成一股返回傳統、返回歷史的文化潮流。在視覺藝術上,後現代藝 術家以「挪用」的手法來創作,將傳統當作素材來運用。他們引用舊風格,描繪既有的主 題,摹仿傳統的繪畫技巧,甚至直接抄襲、摘錄歷史經典名作的圖象或複製當代媒體的影 像,並以戲謔諷刺的態度,解構了影像、圖象原有文本的架構組織,再重新組合,以隱喻 和轉喻並用的修辭法使作品產生寓言性。這股「挪用」風潮顛覆了現代主義時期對於「風 格」和「原創性」的觀念,卻也拓展了當代藝術的新視野。 後現代寓言性作品中,圖象的組構方式也迥異於現代主義時期。在後資本主義的當代社會 ,電子科技的高度發展,影像的充斥泛濫,快速變換的電子螢幕,深深影響人們對影像的 接收與閱讀。這種情形反映在後現代的藝術創作上,藝術家們普遍應用影像的並置、拼湊 與聚集累積等手法來構築寓言性,這些影像組構的新型態甚至取代了前一時期意義連貫、 符合理性邏輯的完整結構,這意味著新一代跳躍式、拼圖式的思考代替了上一代的線性思 考,也顯示出後現代藝術家們觀看世界、認知世界的方式與現代主義時期的藝術家已有極 大的差異。 後現代藝術創作多變手法的運用,在視覺感官上呈現的是破碎、分裂的意象,斷裂不連貫 的語意隨意跳接,各類風格雜陳,過去與現在同步出現。這種七拼八湊、拼貼不相干的影 像和風格,意味著後現代藝術家的「再現」手法更加自由,不需要再創造新形式,不必再 建立新風格。甚至,藝術家也消失在作品背後,作品不在於表現創作者自我的重要性,而 是提供一堆資訊給觀者,喚起觀者的想像,刺激觀者對作品的心理反映。 本論文主題〈後現代藝術的寓言性〉,旨在探索寓言在後現代藝術中的呈現,包括構成寓 言性的手法,寓言性藝術的創作策略和作品特色等等,並且將研究心得作為個人創作理念 的依循方向。 以下就本論文的架構作一簡述: 第一章 緒論:包括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方法。 第二章 後現代藝術概況:簡介後現代藝術的歷史情境、發展狀況與特徵。 第三章 後現代藝術的寓言性:探討寓言的定義,寓言的歷史及寓言在後現代藝術中的呈 現,研究構成寓言性的手法,並加以歸納、分類。 第四章 後現代寓言性藝術的創作策略:分析後現代藝術家在創作上的操作策略,包括: 挪用的手法、影像組構的方式、分裂的意象呈現,以及模擬與複製的理論運用。並列舉藝 術家作品實例加以應證、說明。 第五章 後現代寓言性藝術的特色:歸納寓言性作品在視覺語彙、修辭手法、時間表現等 方面的特色,以及後現代藝術觀念的轉變。內容包括:符號意義的開放、並置「隱喻」和 「轉喻」兩種修辭法,並蓄「過去」與「現代」的時間性,風格的重新界定和原創性的新 定義等。 第六章 創作理念與作品分析:此部分是論述個人的創作理念包括繪畫主題的產生、形式 的安排、圖象的組構及作品詮釋等方面,並且分析個人的作品結構,闡明創作的背後動機 。 第七章 結語:思考台灣藝術的走向,進而確定未來的創作方向,並且重新探討藝術在當 代的意義,以期在藝術潮流的多變面貌中尋求個人創作的目的和價值。

Description

Keywords

後現代藝術, 寓言, 拼湊, 聚集, 模擬與複製, 隱喻和轉喻

Citation

Colle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