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青少年棒球選手投球負荷量與投球動作變化之生物力學分析(2022) 蕭惠文; Hsiao, Hui-Wen前言:在棒球選手肩、肘關節損傷因子當中,投球的負荷量是造成青少年運動員受 傷危險的主要因素,原因在反覆投擲的情況下逐漸累積肩、肘關節的負荷與產生細微創 傷進而增加傷害的風險,而過量的投球負荷是否會對青少年族群在投球動作造成影響是 值得去深入的。目的:探討青少年棒球投手在投球數累積過程中,投球動作的生物力學 變化包括檢測運動學、關節受力以及下肢在地面反作用力與身體質心偏移量上的差異, 以瞭解投球負荷量所造成的相關影響。方法:實驗參與者為 36 名青少年 (14.1 ± 0.6 歲) 男性棒球投手,慣用手為右手、投擲方式為過肩投法。投球實驗開始前會收取 5 筆投球 資料作為基準,之後以模擬比賽形式進行 5 局的投球,每局有 5 球試投與 20 球正式 投擲,休息 8 分鐘進入下一局投球,動作擷取每局最後 5 筆動作資料。實驗使用六台 紅外線高速攝影機 (Motion analysis corp., 250 Hz)、一塊測力板 (Kistler, 2500 Hz) 收取 運動學與動力學資料,並使用雷達測速器收取球速數值。動作分期主要針對前導腳著地 到球投出手之間的投球動作的運動學與動力學參數進行分析。統計方式使用單因子重複 量數變異數分析,比較前測與各局之間各項參數之差異,若統計結果達顯著差異則再以 LSD 檢定進行事後比較,統計考驗顯著水準之 α 值定義為.05。結果:發現青少年投手 在模擬比賽中投擲 100 球後,為中到中高程度疲勞,並且球速顯著下降 (p<.001)。下 肢膝關節變化從 FC 到 BR 過程中屈曲角度顯著減少。骨盆軀幹與上肢關節動作的運 動學變化,集中出現在手臂加速期。在肩關節最大外旋時,肩水平內收、肘屈曲角度減 少,骨盆軀幹旋轉、軀幹屈曲角度增加。球投出手時,骨盆旋轉、軀幹屈曲角度增加。 動力學則是在球出手時前導腳的垂直力量減少、伴隨前後方向衝量以及膝關節伸展力矩 增加。結論:青少年棒球投手在投球數量累積後,會產生疲勞的現象,除了球速下降外,也會出現代償動作使投球機制改變,從而增加上肢傷害的潛在風險。基於保護選手的立 場,青少年棒球投手投球量的限制與監控是必要的。未來可再進一步探討其下肢肌力的 影響,可以更完整的了解投球機制變化趨勢與可能損傷風險進行後續討論。Item 太極拳對老年人上階梯動作之影響(2021) 李書維; Lee, Su-Wei本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討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參與太極拳運動與一般運動在登階轉換的運動學與動力學參數上的差異,以了解參與太極拳運動和一般運動的老年人在登階轉換時動作控制上的差異。本研究以11名長期練習太極拳的老年人和15名一般運動的老年人為研究對象。以十台Vicon 紅外線攝影機(Vicon MX13+, Germantown, Oxford, UK, 250Hz),兩塊測力板(Kistler 9281; 9287, Winterthur, Switzerland, 1000Hz),同步收集受試者蹬階轉換過程中的運動學與動力學參數進行分析探討,所得資料使用獨立樣本 t 檢定和相依樣本 t 檢定進行統計分析,顯著水準 .05。結果:太極拳的老年人年齡較大。和平地路期相比,在上階梯期,一般人擺動腳有較大跨步速度,時間,步頻和髖關節,膝關節活動範圍;支撐腳呈現較大髖關節和膝關節活動範圍,有較大的垂直、向後和較小的向前地面反作用力,較大的髖關節屈曲力矩、膝關節伸展力矩和踝關節蹠屈力矩。和平地路期相比,在上階梯期,太極拳擺動腳則有較大的跨步髖關節和膝關節活動角度;支撐腳有較長的支撐時間,較大的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活動範圍,有較大的垂直、向後和較小的向前地面反作用力,較大的髖關節屈曲力矩和踝關節蹠屈力矩。結論:在平地走路期和上階梯期,兩組受試者皆具有相同的運動表現能力。而且太極拳年齡較大,表示長期練習太極拳運動有助於改善老年人運動能力。和平地路期相比,兩組受試者在上階梯期的轉換過程中,除了太極拳有較大的踝關節活動範圍和支撐時間,一般人則增加跨步速度來維持上階梯期的穩定。和平地路期相比,一般人在上階梯期的轉換過程中有較大的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力矩,並產生向上和向前的作用力。和平地路期相比,太極拳在上階梯期的轉換過程中有較大的髖關節和踝關節力矩,且產生向上和向前的作用力。因此,長期規律運動的老年人登階轉換過程中,會採取不同的下肢步態力學和肌力,可能維持身體的平衡以降低跌倒發生的機率。Item 下背肌疲勞對籃球跳投表現與著地負荷之影響(2014) 郭文杰; Kuo, Wen-Chieh籃球選手在比賽中常執行大量跳躍動作,造成下肢承受大量負荷而有受傷風險。而核心肌群具有對軀幹平衡的控制力,能在跳躍時維持身體完成動作技能,並控制身體穩定落地,以降低下肢在落地時的不穩定負荷。目的:下背肌群疲勞對下蹲跳躍與兩步跳投的跳躍表現與著地負荷的影響。方法:健康的大專一般男子組選手12名,年齡22.83歲,身高177.96cm,體重74.48kg。使用三維動作分析系統、測力板與表面肌電系統收集資料。比較受試者進行下蹲跳和兩步跳投時下背肌群與下肢肌群活動的關連性。收集前測資料包括命中率、矢狀面運動學參數、下肢動力學參數、肌電圖資料等後,再介入下背肌群訓練約5分鐘,並立即收取後測,比較下背肌群疲勞前後之影響。統計使用成對樣本t檢定,顯著水準定為α=.05。結果:下背肌群疲勞後,投籃命中率由72.5%下降到59.2%,膝關節下蹲角度減少使質心最低位置提高。下蹲跳落地時股二頭肌活化下降,兩步跳投落地時墊步腳負荷比例增加4.6%。結論:下背肌疲勞後,選手投籃命中率下降;著地時的型態改變,造成墊步腳負荷加大,且股二頭肌活化程度下降。選手可以加強核心肌群的能力,以增加運動表現的穩定及降低傷害發生的風險。Item 震動訓練對女性運動員下階梯及落地跳股內斜肌與股外側肌活化表現之立即性影響(2015) 張文星; Wen-Hsing Chang目的:探討立即性的震動訓練與髖內收加震動訓練對女性運動員下階梯與落地跳股內斜肌與股外側肌活化表現之影響。方法:24位女性運動員為實驗參與者隨機分派為三組,分別為控制組(20.13±2.17歲)、震動訓練組 (20.75±1.28歲)及髖內收加震動訓練組 (21.5±2.39歲)。以三維動作分析系統、測力板、Noraxon無線肌電儀與Biodex蒐集下階梯及落地垂直跳的動作、地面反作用力、肌電訊號及等長肌力,並以軟體Visual3D進行資料處理。統計方法以SPSS20.0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震動訓練、髖內收震動訓練及控制組三組的矢狀面與額狀面關節活動範圍、下肢關節力矩、股內斜肌與股外側肌活化值、活化時序之前後測改變量(後測-前測),如有顯著(α=.05)再進行事後比較。結果:下階梯動作中的關節活動範圍改變量、關節力矩改變量、股內斜肌與股外側肌肌肉活化及活化時序改變量三組間皆未達顯著差異;落地跳動作中的關節活動範圍改變量、地面反作用力改變量及股內斜肌與股外側肌肌肉活化改變量於三組間未達顯著差異,而震動訓練組與髖內收震動訓練組落地垂直跳動作中活化時序的改變量(-14.34±16.35; -14.53±9.25)高於控制組(4.93±9.44)、膝關節伸肌肌力未達顯著差異。結論:震動訓練及髖內收震動訓練的介入之下,有助於提升股內斜肌與股外側肌活化時序的改變量。Item 從事太極拳運動對老年人下階梯著地動作之影響(2011/08-2012/07) 黃長福背景:藉由主動從事太極拳運動減緩老化所造成的運動能力退化,期望能提升運動能力、減少下階梯時可能跌倒的風險與衝擊力。目的:本研究主要透過運動生物力學分析,探討參與太極拳運動老年人在功能性動作控制上的效益。方法:規律從事太極拳運動老年人15位為研究對象,與先前計畫之無運動組老年人14位進行比較。以Vicon攝影機、兩塊測力板與Noraxon無線肌電同步收集下階梯著地與著地後前行的運動學、動力學與肌電參數進行分析探討,並以Biodex量測膝關節與踝關節之等速肌力。結果:太極拳組下階梯時有較快速度,著地時有較大跨步長、水平地面反作用力與μr FS。前導腳除了矢狀面踝關節力矩外,在矢狀面的關節活動度、關節力矩與無運動組沒有差異;太極拳組在著地時的衝擊力與負荷率較小,且踝關節有較多緩衝的趨勢。在著地後前行動作上,太極拳組有較大推進力、步長;在支撐腳上,太極拳組有較大矢狀面髖、踝關節活動度與關節力矩,且髖關節在額狀面提供更多的緩衝。太極拳組膝(伸展/屈曲)、踝關節(蹠屈/背屈)等速肌力為149.8%、85.0%、64.7%、32.4% (TQ/BW)。結論:太極拳這項運動對於老年人在下階梯著地與著地後前行的動作上,無論是減緩衝擊、或是在前行的動作轉換上,皆有良好之效果。Item Kinetic differences in lower extremity between baseball pitching from pitcher's mound and flat-ground(2014-07-16) 黃長福; Po-Chieh Chen; Chen-Fu Huang; Chun-Lung Lin; Bo-Jen Ko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kinetic differences in lower extremity between pitching from a mound and flat-ground. A motion capture system and two force plates were used simultaneously to collect the dynamic data of 8 baseball male pitcher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pitching from the mound generated higher propulsive force at the trailing leg as well as greater braking force and vertical ground reaction force at the lead leg (p< .05). The trailing leg in the mound condition generated greater knee posterior joint force while the lead leg had greater axial joint force at ankle and knee, as well as greater extension moment at ankle, knee and hip (p< .05). It was concluded that pitching from the mound generated higher ground reaction force, which resulted in higher joint forces and moments and thus might increase stresses at lower extremity.Item Sagittal and frontal lower limbs kinetics during stepping down in Taichi elderly(2011-07-01) 黃長福; Tzu-Hsiang Yang; Chen-Fu Huang; Jung-Chun ChiThe aim was to compare the ki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ginning stance phase during stepping down in Taichi and normal elderly. Nine elderly taichi subjects and eleven matched control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Whole body kinematics and ground reaction forces (GRF) were recorded using 10 Vicon cameras (250Hz) and two Kistler force plates (1000Hz). Sagittal and frontal kinetic parameters were calculated by using Visual3D software. Differences in variables between groups were tested using t-test. The results indicated hip extensor / knee flexor / ankle plantarflexor / support moment and peak hip/knee/ankle power were greater in Taichi group. It was concluded that Taichi group has ability to translate forward movement (hip moment / power), to control body (knee moment /power) and to absorption energy (ankle moment / power) in sagittal pla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