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1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女子籃球進攻戰術之分析:以亞太區奧運資格賽為例(2021) 劉惠茹; Liu, Hui-Ju摘要 目的:本研究目的旨在探究亞太區奧運資格賽女子籃球在不同進攻型態以及勝負隊進攻次數、進攻時間、命中率與成功率的差異情形。方法:以亞太區奧運資格賽的女子籃球隊伍為觀察對象,分析半場戰術之組織進攻情形,共計12場賽事,紀錄進攻時間、進攻次數、進攻型態、命中率與成功率,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和無母數統計進行分析。結果:(一) 三種進攻型態在進攻次數、進攻時間、二分與三分命中率,以及成功率皆有達顯著差異;特定式與自由式的進攻次數、命中率和成功率接高於循環式,僅在進攻時間上,特定式所花費的進攻時間較自由式和循環式來的長。(二) 勝負隊在二分、三分命中率及成功率有達到顯著差異,勝隊皆高於負隊,但在進攻次數和進攻時間則無,又,勝負隊皆在特定式進攻型態的進攻次數及時間較多。結論:(一)亞太區進攻型態以特定式及自由式為主,且進攻時間也較長,而命中率與成功率亦是特定式及自由式皆高於循環式。(二) 勝負隊進攻型態的進攻次數與進攻時間不是主要影響因素,但二分、三分命中率以及成功率則攸關勝負結果。Item 籃球罰球投籃之特定技能效應(2012) 梁嘉音; Chia-yin Liang本研究旨在探討視覺情境、表現情境、技能水準與練習量對罰球投籃特定技能的影響。實驗一以12位專家男生籃球員為參加者,在不同罰球投籃視覺情境、變化罰球投籃距離-力量表現情境中各進行20次定點投籃,依變項為投籃準確性,經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簡單線性廻歸分析,結果發現:(一) 罰球投籃準確性在視覺情境變項皆未達到統計顯著差異,而特定與非特定罰球投籃視覺情境的罰球投籃實際值與預測值皆未高於1個估計標準誤值;(二) 特定與非特定罰球投籃視覺情境的罰球線與鄰近距離投籃準確性皆未達統計顯著差異;(三) 罰球投籃準確性在表現情境變項有達到統計顯著差異,且特定與非特定距離-力量表現情境的罰球投籃實際值與預測值未高於1個估計標準誤值。在實驗二以專家女生籃球員和具有籃球經驗的學生各12人為參加者,分別在正常與低知覺-行動表現情境各200次試投,經混合設計三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發現未達到統計顯著差異,比較罰球投籃實際值與預測值均未顯示高於1個估計標準誤值。依此,本研究的結論為:(一) 罰球投籃特定技能表現不受視覺情境的影響;(二) 罰球投籃特定技能效應在鄰近投籃距離的投籃表現會產生類化效果;(三) 罰球投籃特定技能表現不受不同罰球投籃距離-力量表現情境的影響;(四) 罰球投籃特定技能會受練習量與技能水準的影響。Item 籃球魂-國小資深籃球專任運動教練敘說研究(2014) 陳冠甫; Chen, Kuan-Fu摘要 臺北市南港國小籃球隊成立於民國78年,成軍25年來獲獎無數,而主要推手就是籃球專任教練陳志方。各級學校籃球運動發展,主要舵手有賴體育教師與籃球教練。運動教練須具備該運動之豐富知識,經驗及技能,擔任運動員體、技、戰、心之訓練與比賽的指導為己任。本研究以南港國小籃球教練陳志方為研究對象,以敘說研究為研究方法,藉由進行觀察及深度訪談,收集資料聚焦研究主題,了解陳志方教練的專任教練經歷,勾勒出陳志方教練的教練哲學。研究結果發現陳志方教練經歷新、舊專任教練制度演變,面對舊制各項福利與制度的不健全,仍堅守教練崗位。轉任新制後,陳志方教練認為新制專任運動教練制度,提供專任運動教練有生活的保障、職場的尊嚴,能無後顧之憂的將所學奉獻給教育界。 陳志方教練的教練哲學,主要有三點:一、秉持「按部就班」原則教導學生,首重生活常規,訓練上訓練上講求循序漸進,決不因求好心切或成績導向,而過度操練學生;二、「文武全才」透過籃球教育培養學生建立良好、積極的學習態度,堅持從南港國小籃球隊出品的學生,各個都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三、「淬鍊品德」以身教、言教建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及良好的品德。透過本研究釐清我國專任教練制度的更迭,也描繪出一位基層教練對籃球的熱情及教練哲學,透過基層籃球的推廣,埋下籃球希望的種子,廣植我國籃球運動人口,提振我國籃球水平,以期在國際比賽中,為國爭光,爭取最高榮譽。Item 「行動-反思」學習於體育系籃球課之應用─學生批判思考探究(2012) 許睿元; Hsu Ruei Yuan本研究旨在透過「行動-反思」學習模式於大學體育系一年級籃球課之教學,了解學生在「行動-反思」的學習過程中,其批判性思考意向與能力的情形。本研究採準實驗前後測設計,以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一年級的學生做為研究參與對象,進行1學期共18週「行動-反思」籃球學習課程,並於教學實驗前、後進行批判思考意向與批判思考能力前、後測。在統計方法採用相依樣本t考驗進行前、後測顯著差異考驗。在教學實驗過程中,以參與觀察法與訪談法針對學生小組意見論辯蒐集資料,並透過言談分析法分析小組言談資料。本研究結論為:一、「行動-反思」學習策略對於提升體育系學生在「系統性與分析力」、「心胸開放」、「智識好奇心」、「整體與反省」的整體批判思考意向具有成效。二、「行動-反思」學習策略對於提升體育系學生批判思考能力在「推論」、「演繹」、「論證評鑑」、「整體批判思考能力」具有良好成效。三、「行動-反思」學習策略有助於體育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透過小組團體成員的互動和行動與反思的往返辯證,有助於學習者批判思考的展現。Item 臺灣男子籃球員遷移中國之因素與意涵(2010) 周宛靜本研究試圖解析臺灣男子菁英籃球員赴中國發展之遷移因素與意涵,以曾赴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CBA)之臺灣運動員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如何受到經濟、文化、結構與個人因素影響,以及前/後期之遷移意涵是否有所不同。研究方法為文獻資料回顧法與訪談法,受訪者共10位。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1.遷移因素:在經濟層面,古典經濟理論觀點認為兩岸聯賽俱樂部所能提供之薪資差距,是為關鍵的遷移因素;在文化層面,兩岸語言文化的親近性,使得人才招募資訊傳遞、人際網絡建立以及運動員異地適應皆相對容易,扮演維繫遷移的功能;在結構因素層面,中國職業籃球聯賽針對臺灣籃球員相關規定採取「寬鬆而攏絡」策略,相對地臺灣籃球聯賽目前尚未有相關規定,僅有球團合約作為管控機制,近期以無合約狀態球員遷移中國為主;個人層面則呈現高度個人化情形。 2.第一波與第二波遷移運動員同樣體認到美國夢的遙不可及,然而,第二波遷移運動員對出國打球的欲望似乎更為強烈,遷移目的地也不再侷限於美國最高殿堂(NBA),而將歐洲以及亞洲其他各國皆列入可能選項。再者,依聯賽職業化程度的推論,早期遷移運動員受到來自臺灣運動環境變動的推力「職籃封館」與「換血政策」,以及臺灣母隊較為深刻的影響,並且在自我實現動機表現也不若晚期遷移運動員強烈。研究者據此認為第一波遷移運動員之遷移行為,乃鑲嵌在當時的社會脈動中,運動員個人決策成分低,且個人跨國能動性的感受低落,對個人跨越國界的想像不若後期運動員活潑。 綜論之,如能拉近兩岸籃球聯賽的薪資差距,能一定程度避免過多運動員遷移至中國發展;並建議持續蒐集臺灣運動員旅中遷移資料,以建立更完整之運動員遷移視野。Item 尋找、發現、迷失、超越自我-一個籃球選手逐夢經驗的敘說與範疇勾劃(2010) 吳永仁; Wu, Yung-Jen投入競技運動,無非追求卓越及獲得肯定;而「國手」正是獲得肯定的重要指標。撇開之前為追求當選資格所做的努力不談,十三年織夢、尋夢的歷程,原本以為圓夢後的果實,必為甜美,但事實卻與想像不盡相同。原來,成為國手後,隱藏於光鮮的外表之下,著實存有不少令球員煎熬的秘辛。筆者在對中華隊一無所知的情況下進入了夢想。進入夢想後,體驗到許多身體與心理的痛苦與掙扎,這些經驗都是筆者在入選中華隊之前從未經歷過的。這些經驗雖然在當時令筆者十分的痛苦,但卻在未來豐富了筆者的生命。筆者經由不斷的自我調適、鍛鍊及反思,從中體會出許多生命的哲理,生活的細微也逐漸改變。筆者在時間之中不斷來回、重新閱讀自己故事,進而尋找到自己、重新認識自己,並體會出這個夢想對筆者的真正意義,那就是超越自己。Item 不同防守距離三分球投籃之運動學分析(2009) 林正達; Lin,Cheng-Ta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以三種不同距離 ( 1公尺、 1.5公尺、 2公尺) 防守時,選手在實施三分球跳投動作運動學參數上的差異。研究方法是使用一部 Redlake 高速攝影機(125Hz),收集六位高中男子甲級籃球隊選手,當對手在不同距離防守時,選手所做的三分球投籃的動作資料。以無母數 Friedman 檢定分析三種防守距離運動學參數上差異的顯著性,並以 Spearman 無母數相關進行計算及檢定。結果發現:出手速度、出手角度、出手高度隨防守距離縮短而增加。重心最低點在無防守、距離2公尺至距離 1.5公尺時,防守趨近下肢關節角度愈小,角速度愈大。防守距離 1公尺時,下肢關節角度變大,角速度變小。出手瞬間上肢關節角度沒有差異,上肢關節角速度與重心最低點下肢關節角度呈負相關。上肢關節角速度在無防守至距離 1.5公尺時,防守趨近上肢關節角速度愈小。防守距離 1公尺時,角速度變大,肩關節差異最大。出手重心角度對隨防守距離趨近而減小。投籃命中率在各防守距離間沒有顯著差異,但與防守距離還是有相關。由此可知,在不同防守距離的三分球投籃動作特徵及影響命中率皆不盡相同。防守距離在 1.5公尺以上時,重心較低、運用較多下肢力量,防守愈近力量愈大。防守距離在 1公尺時,重心提高、下肢力量變小,投籃者增加上肢動作速度以彌補下肢力量不足,但從實驗及命中率觀察發現,下肢力量變小容易影響投籃穩定性。因此未來教練指導學生投籃時,應瞭解不同防守距離投籃的動作特徵,並在教學上有所調整,較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Item 熱情至低落,失意又成長 一個籃球運動隱形人的生命敘說(2014) 唐宏儒喜歡籃球,熱愛籃球的人,都因為灌籃高手的卡通,編織著自己的籃球夢,因夢想而參加籃球校隊,參與訓練的人,都朝著自己的目標夢想圓夢。投入運動競技的世界裡,每個人都希望有自己的發揚自己夢想的舞台,屬於自己在籃球夢想中的角色。但並非每個追夢的人,都可以圓夢,都有自己的舞台,大部分的人,像是電影的幕後工作般的隱形,沒有舞台,最後放棄自己的夢想,最後絕望的離開自己最愛的籃球,熱情也被無情的澆熄,成為運動場域中的運動隱形人。 筆者帶著夢想,進入了高中籃球校隊,在技術尚未純熟的過程中,成為訓練場上及比賽場中的隱「形」人,進入大學後,在籃球體保生及職業球員的環境中,再次體驗到了自己變成隱「刑」人的身心失落感,更能感受到自己存在這個世界中變成隱形人的真實感。從熱情的參與,到低落的信心,從中了解自己,進而改變自己的想法,對籃球運動的態度,及運動生命的價值觀,從失意的籃球場中茁壯成長,進而成為有「型」具有正向態度增強抗壓性,面對未來挑戰的人生。 本文以敘說研究及存在哲學卡謬的哲學思想作為研究的理論基礎,透過敘說深度的自我真實敘說,從成長,加入校隊的過程,隔離練習的「刑」,板凳球員的「刑」,藉由不斷的回想過去的選手歷程,以及心情,情境的轉變,了解存在運動世界中的另一層意義,最後從運動隱「刑」人,成為了運動隱「型」人,得到更清楚的了解跟詮釋。Item 最重要的地板─國內籃球裁判執法歷程之探討(2015) 陳思瑋; Chen, Ssu-Wei本研究以深度訪談之方式,透過5位現役國際籃球裁判持續參與執法之經驗陳述,將其與研究者所蒐集之文獻進行對照剖析,以描繪國內籃球裁判投入執法之歷程,並了解其開始參與籃球比賽執法之動機、不同證照等級時所面對最大壓力挫折類型、因應壓力挫折因應方式,最後由目前參與執法動機做為主幹,對照研究架構之概念,以完整勾勒執法歷程。研究發現如下: 一、在國內籃球裁判的執法歷程中,其開始參與執法動機包括了重要他人、興趣、好奇心與物質需求等,而促使得以持續參與的主要動機在於執法的成就感,而成就感貫穿了整體執法歷程,也是國內籃球裁判得以持續參與執法的關鍵。另隨著歷練的提升,成就感逐漸轉為次要參與動機,轉而取代的是傳承、責任、使命感及社交關係的維持。 二、隨著國內籃球裁判在證照等級及吹判賽事層級的提升,其所面對的主要壓力挫折類型越趨多元,裁判生手一開始面對的是對於規則與裁判法的認知與實務連結的缺乏,以及教練言語的壓力,隨著證照等級及吹判層級的提升,外界他人及執法者本身對自己的要求,也逐漸加入成為新的壓力源。另外隨著年齡的增長,如何在家庭、工作、休閒及執法中取得平衡,並維持健康與體能更是壓力挫折來源之一。 三、國內籃球裁判所面對的執法壓力來源多元,任一壓力來源處理不慎,即可能成為額外增加的環境壓力要求,經過文獻蒐整及訪談資料評析,建議了「持續性」、「比賽前」、「比賽中」及「比賽後」等階段可行精進做法。 四、國內籃球裁判多於學生時期開始投入執法,途中經歷不同層次的壓力挫折挑戰,也陸陸續續執法完成了許多高張力賽事,其得持續參與之動機除了成就感、經驗傳承、責任、使命感及社交關係的維持外,如能將執法與休閒生活做連結,將有助於個人持續投身執法的行列。Item 大專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選手關係與運動自信心對競技倦怠之預測(2018) 李筱苹; Li, Siao-Ping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大專籃球選手知覺教練-選手關係與運動自信心對競技倦怠之預測。本研究參與者為106學年度大專籃球聯賽公開一級男女子組之選手,共計325人。研究工具為「教練-選手關係量表」、「運動自信心量表」、「競技倦怠量表」,所得資料採描述性統計、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階層迴歸統計分析了解變項間相關和預測之情形。研究結果顯示,教練-選手關係與運動自信心和競技倦怠皆呈負相關。在教練-選手關係預測競技倦怠方面,教練-選手關係中之「承諾感」可顯著負向預測競技倦怠,表示選手跟教練的承諾感越高,則可壓抑倦怠的感受;而在運動自信心預測競技倦怠方面,運動自信心中之「認知效率信心」可顯著負向預測競技倦怠,表示選手認知的自信心越高,越不易產生倦怠。也就是說,運動自信心是選手必要的心理條件因素,若選手能獲得更多自信心可降低倦怠發生,若可在大專階段能夠獲得更多的自信心或降低競技倦怠,可避免大專時成為運動選手生涯的盡頭,然而選手對專項訓練也可能因與教練的承諾感越高,而有越高的維持意圖,較不易產生倦怠,也很有可能延長運動生涯,甚至繼續往職業生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