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2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台北縣高中職學校體育教科書選用制度之現況研究(2004) 李維育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縣公私立高中職體育教科書選用制度現況及滿意度,探究理想體育教科書之選用制度,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冀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專業教育人員選用時參考。 本研究從教科書選用現況、對教科書選用制度現況之滿意度、理想體育教科書選用制度之實證研究,探討相關文獻,尋求本研究之理論基礎,並據以自編『臺北縣高中職學校體育教科書選用制度現況調查表』。 研究工具為普查方式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對象為臺北縣公私立高中職學校52所之體育教師共284人;並以半結構式的『訪談』方式,訪談六位服務年資八年以上之體育教師或體育組長,有關體育教科書選用現況及體育教科書選用制度的看法與建議。回收之問卷經描述性統計、卡方考驗、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討論後,獲得以下結果: 一、體育教科書選用情形: 現在臺北縣公私立高中職有七成以上的學校選用體育教科書,且某版本在市場佔有率達七成。未選用體育教科書學校,近六成比例為體育教師決定;未選用體育教科書的原因,以自編教材為由較多,佔50%。 二、選用體育教科書制度之現況: (一)訂定教科書選用辦法情形:選用體育教科書學校中,有七成以上學校,已訂定教科書選用辦法。 (二)選用人員組成型態:83.6%為全體體育教師參與體育教科書選用。 (三)參與選用人員:現在各校以兼任行政與體育教師,參與教科書評選比例較高。 (四)取得版本方式:53.3%出版社直接發給體育老師。 (五)決定版本方式:現在各校選用體育教科書,由全體體育教師共同決定,佔75.4%。 (六)完成體育教科書選用時間:一學年選用一次及一學期選用一次,現況結果比例皆五成左右。 (七)體育教師投入型式:為積極投入型。 三、體育教師對體育科教科書選用制度的滿意度情形: 最滿意的前三名因素為「對學校體育教科書選用人員組成方式」、「對學校體育教科書評選工作之流程安排」及「對學校選用體育教科書時決定方式」等三因素;最不滿意為「對取得各出版商備選版本之完整性」及「對取得各版本體育教科書方式」。 四、理想的體育教科書選用制度: (一)理想組成型態:全體參與型之組成型態。 (二)理想取得教科書方式:出版社拿給教務處設備組轉發,並於一個月前就要取得完整之備選版本。 (三)理想決定方式:選用人員利用教學研究會時,共同討論後決定。選用人員依評選表評選,算出積分後,選出前二或前三順位之體育教科書,再由全體體育教師以不記名投票或協商方式來決定版本。 (四)理想選用時間:一學年選用一次,下學期期末前大約五、六月時完成。 (五)理想選用人員:理想的選用人員為體育教師與行政人員,且有二成五希望學生能參與選用體育教科書。 (六)理想之行政選用人員:體育組長、教學組長、教務主任。 依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具體建議: 一、學校需制定並落實適當的教科書選用辦法。 二、由教育行政主管機關規劃,協助各地區定期舉辦教科書博覽會 三、明定教科書選用之參與人員。 四、規範出版商在校行銷行為。 五、學校需提供選用教科書知能的進修研習機會,提昇教師對教科 書選用之專業知能。 六、規劃選用人員團體研討之時間。 七、定期公佈所有教科書使用效能之結果,提供高中職學校參考。 八、針對選用制度現況與理想選用制度之差異結果進行檢討改進。Item 九年一貫前後不同階段國中學生體育課程表現之研究-以體適能表現、體適能認知程度及體育課程滿意程度為例(2004) 羅文杰; Wen-Chieh Lo本研究旨在比較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前後之不同階段(舊制體育課程、 新制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學生體適能表現、體適能認知程度及體育課程滿意程度三部份之差異。研究對象係為台中市立向上國中九十一學年度舊制二年級男女學生及九十二學年度九年一貫新制八年級男女學生,並分別以「體適能測驗工具」、「體適能認知測驗試題卷」及「學生對體育課程滿意程度量表」進行測驗與調查。 研究結果顯示,「學生體適能表現」方面發現,舊制與新制之男生在「坐姿體前彎項目」及「立定跳遠項目」達到顯著水準,且新制優於舊制。舊制與新制之女生在「坐姿體前彎項目」及「一分鐘仰臥起坐項目」達到顯著水準,且新制優於舊制。 「體適能認知程度」方面發現,舊制與新制之男生在「體適能中測量身體組成之認知程度」及「身體質量指數的公式換算之認知程度」達到顯著水準,且新制優於舊制。舊制與新制之女生在「規律的運動可減少疾病發生之認知程度」、「身體質量指數的公式換算之認知程度」及「政策宣導體適能概念之認知程度」達到顯著水準,且新制優於舊制。 「體育課程滿意程度」方面發現,舊制與新制男生在「教師與教學」、「教學行政」與「同儕學習」題項之滿意程度差異達顯著水準,且新制低於舊制。舊制與新制女生僅在「學習效果」題項之滿意程度差異達顯著水準,且新制女生低於舊制女生滿意程度。Item 大學校院體育學系網路公關運作之研究(2003) 岑雅慧Item 身體/知識/權力:論我國學校體育演進的系譜(2002) 張威克; Chang, Wei Ko本研究以傅柯的系譜學為方法,從歷史進程探索我國學校體育演進所涉及身體、知識的形成與變遷,分析造成變化的權力因素,並嘗試研製我國學校體育身體、知識變化的權力圖譜。經分析探討後,本研究歸納出下列結論: 從身體系譜來看,我國學校體育可以體操期、體育前期、體育工具期與多元自主期等四時期概括。源於軍伍的體操血統,使體操期呈現以「操」為主的公共財身體觀;體育前期,西方思潮輸入自主意識萌芽,出現「育」的身體觀;工具期,在國族生存受威脅時出現,並發展出以「爭」為核心的工具身體觀;多元自主期因社會民主富裕而出現,學校體育逐漸重視對真、善、美的追求,顯現尊重多元價值的身體觀。 從知識演進的系譜看,我國學校體育約呈四期:前學科期、科學前期、實證科學期與整合分裂期。前學科期,「體操」所應具備的知識體系尚不明顯,經驗傳承居主要知識來源。科學前期,知識科學化與經驗系統化,兩者並行不悖,但學門分化儼然成形。實證科學期,是在體育研究所出現後正式到來,學校體育逐漸向量化觀念傾斜。整合分裂期,量化與質化研究開啟對話,並促成跨學門整合研究;但體育相關院、所、系的陸續出現,也意味從分化走上分裂,知識的分化雖能滿足知識慾望,卻亦可能危及體育在校園的生存。 在探索造成學校體育變遷的動因後,發現其中至少包括:l.父權與民權、2.國族與個人、3.經驗與科學、4.知與行、5.質與量、6.去與留等六種相抗相生的力量糾結。這些力量的消長,既影響身體亦牽動知識的變化,形成一張身體╱知識╱權力的網絡;但察考權力生成過程,發現「秩序化」與「去病夫化」在集體意識╱潛意識中醱酵,成為主導學校體育演進的核心權力。Item 臺北縣板橋市公立高中師生體育目標認同傾向之研究(2008) 張騰介; changtenjie@hotmail.com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台北縣板橋市三所公立高中師生體育目標認同傾向。以「高中體育目標認同傾向量表」為研究工具。以叢集抽樣法對各校學生進行抽樣,並對各校體育教師與導師進行普查。有效問卷為學生663人、教師115人。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因素分析、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所得結論為台北縣板橋市三所公立高中: 一、高中體育目標認同順位 教師與學生的體育目標認同順位在排序上雖略有不同,學生前三項依序為「培養團隊合作精神」、「了解運動傷害的處置方法」、「促進身體成長發育」;教師前三項依序為「促進心肺適能的提升」、「充實正當休閒生活」、「降低身體脂肪比例」,但在高、低十項認同順位中卻相當一致。在高順位十項中,教師較學生重視降低脂肪比與提升關節柔軟度,而學生對促進發育與運動樂趣的體驗則較為重視。 二、高中體育目標構面 教師對於體育目標構面之認同順位與學生相當一致,「運動防護知識目標」與「體適能與體格發展目標」皆為高認同目標構面的前兩名,而「運動技能發展目標」與「體育專業認知目標」則排序在後,以「體育專業認知目標」構面受到的認同最低。 三、個人背景變項在體育目標認同傾向上之差異 學生體育目標認同傾向受到性別、年級、興趣程度、每週運動次數的影響;而教師則受到性別、是否為體育系畢業、運動社團或校隊經驗等影響。至於師生體育目標認同傾向差異情形,教師對於「體適能與體格發展目標」、「情意層面發展目標」、「運動防護知識目標」等體育目標的認同傾向高於學生。 本研究並根據研究結果,針對高中體育教學提出重視學生運動傷害防護、運動樂趣,提升運動興趣的建議;也建議未來體育目標認同傾向之研究應持續進行,並探討體育目標認同傾向與不同教學模式的關係,在研究方法上則可加入訪談、觀察等方法。Item 傳統舞龍與競技舞龍之探索(2007) 陳明信傳統舞龍與競技舞龍之探索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一月 研 究 生:陳明信 指導教授:徐元民 協同指導:麥秀英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傳統舞龍與競技舞龍之特質及其文化內涵,採用歷史研究法與人類學的田野調查進行研究,首先探尋傳統舞龍的特色與類型,其次探討競技舞龍的形成與技法,接著探究傳統舞龍與競技舞龍之文化內涵,分別從教育價值、宗教信仰、經濟與觀光、政治與族群、社區認同、性別意識、錦標主義等七個層面進行探索。本研 究獲致結論如下: 一、傳統舞龍是民間的傳統文化,由龍圖騰衍生出舞龍活動,更隨著文明的演進,結合民間生活禮俗、歲時節慶,融合傳統與創新的龍舞藝術,展現出豐富多元的舞龍樣態。 二、競技舞龍源於傳統舞龍,從民俗運動的產物經有心人的改變,變成符合現代競技運動模式下進行比賽,深受大眾喜愛。 三、探索傳統舞龍與競技舞龍的文化內涵看似對立的詞句,各有其文化內涵,如有團隊精神、競技化、族群的包容…等等,但實際上還是有相同點如身體的活動、信仰的傳承、藝術表演…等等,這些相同點代表舞龍活動延續的優良薪傳與價值觀,值得推廣。 關鍵詞:傳統舞龍、競技舞龍、體育、運動Item 「體位向上」:殖民地臺灣 (1937-1945) 銃後的身體治理與實踐(2017) 陳羿戎; Chen, Yi-Jung本文聚焦日治晚期 (1937-1945) 當局對戰場後方國民強調「體位向上 (たいいこうじょう) 」的歷史現象,目的在於探究殖民地臺灣的體育、運動與身體活動形式,也援引傅柯 (Michel Foucault, 1926-1984) 對系譜學 (genealogy) 和治理術 (governmentality) 的洞見,分析當時的身體治理與實踐。結果發現,當局緊隨日本內地的身體治理,包含知識的建構、活動的安排、身體的檢查與管理等,促使公共衛生的知識與技術迅速滲透至殖民地臺灣。並且,競技運動在中日戰爭開打的初期仍然受到鼓勵,卻從不僅止於休閒娛樂和自我實現,轉而增加體操、步行與 (廣義) 武道的身體活動,以及具實用性質的國防體育、奉公勞動和增產作業之競技。然而,無論是否認同「健康、勞動、奉公」為一種理想的生活形式,臺灣人對官方所安排的身體治理也不完全照單全收。「帝國之夢」對所有人而言意義不盡相同,這不僅左右著時人的身體實踐,也是未來研究值得關注之處。Item 臺灣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班歷史軌跡之探究(1968~2011)(2015) 張瑞鈴; Chang, Jui-Ling體育班的成立,一般而言,普遍帶動臺灣競技運動的成長,同時逐漸影響整個教育體系的發展。為了瞭解體育班發展歷程,本文探究1968至2011年體育政策的制定對體育班之實施,有何影響。研究結果發現: 一、體育班最早為1968年由臺灣省政府教育廳指定的省立臺中第一中學校、省立臺灣省立臺中女子中學,實施後,因學生適應不良以及學校管理不便,於1975年輔導結束。二、體育班的發展,隨著社會文化、時代背景和教育環境的變遷體育政策的發展與學校的實施執行面向有所不一,並深受行政組織、縣市首長與校長的影響。三、從培育運動人才面向而言,政府單位著重於「績效主義」,強調運動員競技運動表現,以提升國際運動水準,但學校受到教育環境、升學主義的影響,復加上家長的期許,使得體育班的發展備受考驗。四、體育班實施將近40年,培育不少知名運動選手,為臺灣競技運動表現創造奇蹟,尤其在2004年雅典奧運當中,體育班出身的選手,繼楊傳廣與紀政的輝煌年代,創造另一波的高峰與表現。然而體育班雖有其正面評價,但也有不少負面的聲音,誠然是體育班在面對多方壓力下,不得不面對的課題。Item 近代中國武術文化之變遷(1910-1937)(2002) 許光麃摘 要 為探究1910-1937年期間,近代中國武術文化之變遷。本研究採歷史研究法與文化研究法,以歷史的時間為縱軸,以文化的價值觀、制度及器物為橫軸,將蒐集之史料,加以整理、分類、考證、解釋與批判,最後獲得以下結論: 一、在理論、價值、觀念層次上,傳統武術以「道」與「氣」、「天人合一」及「太極哲理」為基本理論;傳統武術以「形神統一說」、「反者道之動」及「陰陽學說」為基本原則。清末西洋體操與體育概念的傳入,加上舊有的傳統武術,導致彼此概念上糾纏不清,「新、舊」與「動、靜」思想論爭,隨後為發展方向而有「洋土體育」思想論爭,在論爭激盪中武術融會公平競爭、追求極限與客觀量化的觀念緩慢前進,也採借西方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武術。 二、在規範、組織、制度層次上,傳統武術重視「尊師重道」的師承關係,各流派對授徒擇人均有嚴格規定,武德是以「禮」、「仁」為標尺,武術組織以「家族化」、尊祖、崇古、嫡長繼承、等級制度為宗法之特色。西式學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明文規定武術為學校體育課程內容之一。在大城市所建立的武術團體,武術組織逐漸系統化,而有明確的宗旨與章則,並朝向武術競技化和規則化的方向發展。 三、在外顯行為和器物層次上,傳統拳術種類繁多,如少林武術、武當武術、峨眉武術、內家拳、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象形拳、南拳、長拳等拳種;武術器械多樣多式,如劍、刀、槍、棍等。西洋運動器物在中國發展過程迅速,武術器械隨地方性運動會的開展,逐級登上全國運動會,並單獨舉辦全國武術運動大會,舉行「國術國考」和「浙江國術游藝大會」等活動,將武術推向海外表演,促使武術邁向國際舞台。Item 體育與運動科學研究現況的批判與省思(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11-09-01) 卓俊伶體育與運動科學是一個以身體活動爲本質,跨學科與跨專業的學域,各學科研究所建構的知識體系,具有獨特性。本文以臺灣體育與運動科學研究爲範圍,提出國科會體育學專題研究計畫與兩個主要學術期刊的計量分析,發現體育與運動科學研究呈正面發展之現況,續之以批判思考方式,對體育學報與大專體育學刊已刊登論文,提出可資改善之處與建議。最後,對體育與運動科學研究的省思,提出:(一)考量以人與身體活動爲本的科學研究,有其個人知識與不易絕對客觀的限制;(二)建議採行實證手段,並且進行轉譯研究;與(三)遵守學術研究倫理規範的重要性。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