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7
  • Item
    高中甲級排球自由防守球員與其他角色球員體能之比較研究
    (2003) 林建成; Lin, Chien-cheng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自由防守球員與其他角色球員之身高、體重及體能差異狀況。以中華民國91學年度高中排球甲級聯賽男子組,決賽成績前八強隊伍之自由防守球員8名、舉球員7名、主攻球員16名、快攻球員14名、副攻球員8名,共計53人為研究對象。使用經由文獻分析探討擇取之排球運動專項體能測驗項目:速度(30公尺跑)、彈跳力(垂直跳、助跑雙腳起跳)、敏捷性(9公尺三次折返跑)、柔軟性(坐姿體前彎)、上肢動力(羽球擲遠)、心肺耐力(800公尺跑)等7項,施予測驗,所測得資料,以獨立樣本t考驗分析討論後,獲致結果如下: 一、身高、體重方面:身高方面,自由防守球員與舉球員未達顯著差異,但與其他角色球員均達顯著差異(p<.05);體重方面,自由防守球員與快攻球員體重達顯著差異(p<.05),但與其他角色球員均未達顯著差異。 二、自由防守球員與舉球員體能比較:自由防守球員在助跑雙腳起跳高度高於舉球員,達顯著差異(p<.05),其他測驗項目則未達顯著差異。 三、自由防守球員與主攻球員體能比較:自由防守球員與主攻球員在所有體能測驗項目均未達顯著差異。 四、自由防守球員與快攻球員體能比較:自由防守球員在9公尺三次折返跑、坐姿體前彎項目中,成績優於快攻球員達顯著差異(p<.05),其他測驗項目則未達顯著差異。 五、自由防守球員與副攻球員體能比較:自由防守球員與副攻球員在所有體能測驗項目均未達顯著差異。
  • Item
    排球防守中騰空開跳步動作之應用研究
    (2009) 蘇宥甯; Yo-Lin,Sue
    現代競技排球朝向求快、求變、求準的趨勢邁進,進而提升了比賽的強度以及速度,想擁有傑出的防守表現,「準確判斷」及「快速移動」已為關鍵的技術目標。而防守屬於被動技術,需隨著攻擊手的變化調整接球動作以應付瞬間移位,以目前競技水準而言,球在空中飛行時間大約在0.3~0.5秒之間,一般選手的反應時間約為0.29~0.33秒,因此,防守選手必須要能準確判斷及獲取爆發力量才能達到迅速移動的效果。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比較不同層級選手騰空開跳動作型態之差異性,並討論對防守表現的影響。受試對象為受過訓練並且擁有報名參加大專排球聯賽特優級資格之台灣師大優秀甲組排球選手(共計7名),另外一組則為台灣師大乙組排球選手(共計7名),甲組平均年齡20.25歲,身高168.25±4.1公分、平均球齡9.25年;乙組選手平均年齡21.25歲、身高170.75±5公分、平均球齡3年。實驗儀器以兩部JVC高速攝影機(250HZ)同步擷取攻擊手與受試者同時進行中的攻防動作之運動學參數,影片以Kwon3D動作分析軟體進行2D直接線性轉換(2D-DLT),所得參數以t-test檢定結果之差異性,顯著水準為α= .05,再以時間、角度、角速度之參數以描述統計方式說明其差異性。所得結果中發現,甲組7名選手騰空動作出現時間點分佈範圍較為集中,表示甲組選手動作出現時機相當接近,約在0~0.5區間內,另外,甲組選手平均騰空高度約0.10~0.14之間,下壓角度約21.3~30.9之間與所得關節角速度約在169.5~231.4之間,皆明顯大於乙組選手且達顯著差異p< .05。因此提出以下結論,動作出現時機接近則表示接球動作較有節奏感與規律性,能隨著攻擊手動作變化來調整動作時機;而騰空高度高、下壓角度大、速度快,依地面反作用力理論及牽張反射原理得知,除可穩定身體重心接球外,下肢肌群也可獲得有效的爆發力量。
  • Item
    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在高中生排球學習成效之研究
    (2008) 邱稚瑋; Chiou Chih Wei
    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在高中生排球學習成效之研究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六月 研 究 生 邱稚瑋 指導教授 林靜萍 中文摘要 誘發學生學習動機及營造良好的班級氣氛是提升學習者運動參與中不可獲缺的一環,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以合作學習觀念融入運動教育模式的課程(實驗組)對高中生在排球項目的學習效果、學習動機、班級氣氛與運動比賽表現並與運動教育模式(控制組)進行比較;實驗組41名學生前四週實施合作學習教學,後六週則進行運動教育模式;控制組41名學生實施十週的運動教育模式教學。二組學生在教學前後分別施測「排球認知測驗」、「體育課學習動機與班級氣氛調查表」、「排球發球測驗」、運動比賽表現評量(GPAI),所得資料以相依樣本t考驗、獨立樣本t考驗進行統計分析顯著水準訂在α=.05,結論如下: 一、實驗組與控制組在高中學生的排球認知表現、技能表現、班級學習動機與班級氣氛、運動比賽表現等方面,均能有效提升學習效果。二、兩組在高中學生排球認知表現沒有差異。三、兩組在高中學生技能表現兩者沒有差異。四、實驗組與控制組對高中學生在學習動機沒有差別,但實驗組在班級氣氛構面上優於控制組。五、實驗組與控制組在運動比賽表現上,實驗組優於控制組。除合作學習之融入之外,本研究亦建議未來在運動教育模式的實施上亦可結合其他教學策略,如理解式教學等,以進一步探討其在各層面之學習效果。 關鍵詞: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排球、學習效果
  • Item
    排球不同發球型態下對接發球表現之影響
    (2009) 陳佳琦
    本研究就是在探討排球選手所謂的低手接發球的細微技術,利用一台Redlake高速攝影機,以每秒500張的速度來拍攝接發球球動作,藉由動作分析軟體silicon coach分析球的速度與身體肢段的變化,探討與闡述接發球技術的細微動作表現。 以接發球的目的而言,不管對手的發球型態為何,接發球者皆要將球接到適當的舉球位置,也就是經接出的球,球速必須固定在一個範圍內才能接出Chance球,若來球的速度不同、旋轉不同,則在身體、手部、腳部所產生的動作便會有所差異,而這其中的差異便是接發球選手的細微技術表現。從研究中發現,不同發球型態下,選手在身體上以及手臂的動作上都有很大的改變,本研究主要探討目的就是在了解不同發球型態下對接發球的表現及動作上的差異
  • Item
    問題導向學習應用於排球教學之行動研究
    (2013) 張明山; Chang,Ming-Shan
    本研究旨以問題導向學習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教學模式設計成排球教學活動,透過行動研究探討實施教學活動時,所遇到的問題與解決策略,並探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省思與修正,以獲得教師專業成長。輔以「新編問題解決測驗」來了解學生在問題解決能力的改變情形。本研究採立意取樣某國中七年級一個班級共28人為研究參與者,施以PBL的排球低手傳球教學,進行共十週的教學活動,前後並施予「新編問題解決測驗」,以相依樣本t檢定統計方式做量化分析,質性部分蒐集PBL問題討論單、學習單、生活小記、教師教學日誌、攝影觀察與訪談資料加以歸納與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教師在教學中因應教學現場實際情況對教學單元、問題設計、器材運用做妥善之調整與修正,並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可提升學生參與程度、學習興趣、動作技能與問題解決力。 二、學生在「新編問題解決測驗」的預防問題分數達顯著進步;從質性資料中發現學生的問題解決力從被動學習到主動探索之轉變。 三、在環境、學生、教師方面所遭遇的困難,採取合適處理策略。 最後,對教學實務與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教師發問技巧之行動研究
    (2010) 李靜宜; Lee Ching Yi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以行動研究的方式,探討理解式排球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成效,並深入探究教師發問的技巧以及學生對教師發問內容與學習過程的看法,促進教師教學過程的省思。研究參與者為七年級學生男生17位,女生13位,共30位。透過8節課的理解式排球教學,並配合比賽表現評量(GPAI)進行教學前、後測驗。在教學過程中,不斷修正教學活動與教師發問技巧,以達到理解式教學的學習成效並增進教師教學效能。在量的資料處理部份,以相依樣本t考驗對學生前、後測驗成績進行統計分析;另外在質性資料部份,蒐集教師日誌、反省札記、學生學習單、師生訪談所得的資料,以三角檢核法進行內容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在實施理解式排球教學後,學生在比賽表現上有明顯的進步。2.教師發問的類別以閉鎖式與開放式問題並重,分別佔48.59%與51.40%;發問問題次數為閉鎖式的事實性問題最多,佔29.96%,而開放式的解釋性問題次之,佔24.30%。3.大部分的學生認為自己能從教師發問的內容中學習思考與行動,並表示具備回答問題的能力,且對於這樣的學習過程感到有趣。4.教學者能藉由行動研究促進自我省思,改進教師發問技巧,提升教學效能。研究發現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教師發問類型需建立在閉鎖式與開放式並重的基礎下,能幫助學生學習規則認知與戰術理解,增進學習興趣,培養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習成效,更能增進教師教學能力並促進專業知能的成長。針對本研究中的發現提供未來體育教學發展與後續研究之相關建議。
  • Item
    大專男子排球比賽接發球進攻戰術分析-以九十三學年度甲組前四強為例
    (2007) 王登基; Wang, Teng Chi
    大專男子排球比賽接發球進攻戰術分析 -以九十三學年度甲組前四強為例 研 究 生:王登基 2007年8月 指導教授:林竹茂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九十三學年度大專男子排球比賽攻擊戰術,分析甲組前四名球隊:台北體院、花蓮師院、台灣師大及台灣體院對於接發球進攻扣球戰術的使用情形和其差異,以了解四隊在攻擊位置及攻擊型態的扣球次數及扣球績效之差異,結果如下:在接發球進攻扣球戰術類別運用上,在二號位、三號位及四號位置的扣球次數與扣球績效均未達顯著差異(p>.05);在戰術攻擊的扣球次數均未達顯著差異(p>.05)。但在扣球績效部分台北體院、花蓮師院、台灣體院顯著高於台灣師大(p<.05),在後排攻擊的扣球次數方面四隊則無顯著差異(p>.05)。但在扣球績效部分台北體院、花蓮教大師院、台灣體院顯著高於台灣師大(p<.05),在接發球進攻扣球戰術不同攻擊型態運用上,使用最多的攻擊型態是二號及四號位置的強攻490次,其次是快攻383次,第三是戰術攻擊186次,最後是後排攻擊179次。另外,就整體攻擊型態的總扣球績效,績效最好的是戰術攻擊,依序為B式快攻、A式快攻、C式快攻、強攻及後排攻擊。結論:各隊在為求戰術多變性及提高攻擊成功率,皆使用「全方位立體化的進攻」戰術,以組織戰術來發動進攻,為現今我國大專男子排球比賽接發球進攻攻擊戰術之趨勢。建議:在接發球進攻扣球的戰術搭配上,必須特別加強三號位置快攻的掩護及二號位置強攻暨後排攻擊的搭配訓練,以提高扣球的績效。 關鍵詞:排球、接發球進攻、攻擊位置、攻擊型態
  • Item
    國際排球規則與技、戰術演變之研究--1947~2004年
    (2007) 王伯華
    國際排球規則與技、戰術演變之研究 --1947~2004年 完成日期:中華民國96年8月 研 究 生:王伯華                指導教授:林竹茂 摘要 本論著研究,旨在瞭解國際及我國排球運動的起源、發展,探討排球運動規則與技、戰的演進。根據本論文的研究架構,是綜合採文獻分析邏輯對比及歷史研究法,將蒐集之相關文獻、資料加以考證、分析、歸納、整合與詮釋。並在各章節中論述,將所得研究結果,做通盤性之整合處理,最後做成結論,以供日後有志研究者參考。國際排球總會,主席魯本.阿科斯塔(Ruben.Acosta)曾言:「要使排球運動,成為世界第一大體育運動。推動排球運動在二十一世紀成為主要競技運動而努力」(黃德壽,民88)。國際排球運動蓬勃發展,各大精彩賽事不斷上演,然平心而論;以我國現有整體排球實力,我們可以跟上國際排球競賽水準提昇的速度嗎?我們有資格參與的比賽有那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使一支球隊想要在當今排壇佔有一席之地,除了依靠科學化的訓練之外,還應明瞭現代排球運動當今與未來發展趨勢;無論是技術、戰術乃至歷史演變情況。綜觀現今國際排球運動強權諸國家,都具有以下幾項特點—戰術靈活多變、具有球員身高突出與球網上空優勢、全攻全守的完美技術, 並亦應熟知規則,掌握規則修訂的背景與精神。進而善用規則,然後發展出適合我國排壇球隊本身的獨特技、戰術,方能登上世界排球強權之列,是為研究主要動機。 關鍵字 排球、技術、戰術
  • Item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中生排球學習效果之研究
    (2007) 簡銘成; Chien Ming-Cheng
    本研究旨在探討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中學生排球運動之認知、情意與比賽表現的學習效果和學生知覺情形,並比較男女生學習效果之差異情形。研究對象為臺北縣某國中三年級學生男生20位、女生18位,共38位。本研究以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之課程設計,實施12節課的排球教學介入,並配合排球認知測驗、體育課情意量表與比賽表現評量(GPAI)進行前測與後測。量化資料以相依樣本t考驗、獨立樣本t考驗與共變數分析為方法進行統計分析;為瞭解研究參與學生對排球運動在認知、情意與比賽表現學習效果的知覺情形,以半結構訪談方式,進行質性資料蒐集,並以內容分析法詮釋。研究結果如下:(一)理解式球類教學後,學生的排球認知表現皆有明顯進步;不同性別間的學習效果無差異。(二)學生的排球情意表現未達顯著進步;不同性別間的學習效果無顯著差異。(三)學生的比賽表現的有明顯進步;不同性別間的學習效果無顯著差異。(四)從半結構式訪談中得知,使用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的教學模式介入,學生在學習效果上有很大的進步,並增進了學生對體育課的學習態度與興趣。本研究結果可供體育老師、師資培育機構在體育教學法選擇上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