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問題導向學習應用於排球教學之行動研究
    (2013) 張明山; Chang,Ming-Shan
    本研究旨以問題導向學習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教學模式設計成排球教學活動,透過行動研究探討實施教學活動時,所遇到的問題與解決策略,並探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省思與修正,以獲得教師專業成長。輔以「新編問題解決測驗」來了解學生在問題解決能力的改變情形。本研究採立意取樣某國中七年級一個班級共28人為研究參與者,施以PBL的排球低手傳球教學,進行共十週的教學活動,前後並施予「新編問題解決測驗」,以相依樣本t檢定統計方式做量化分析,質性部分蒐集PBL問題討論單、學習單、生活小記、教師教學日誌、攝影觀察與訪談資料加以歸納與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教師在教學中因應教學現場實際情況對教學單元、問題設計、器材運用做妥善之調整與修正,並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可提升學生參與程度、學習興趣、動作技能與問題解決力。 二、學生在「新編問題解決測驗」的預防問題分數達顯著進步;從質性資料中發現學生的問題解決力從被動學習到主動探索之轉變。 三、在環境、學生、教師方面所遭遇的困難,採取合適處理策略。 最後,對教學實務與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 Item
    大專男子排球比賽接發球進攻戰術分析-以九十三學年度甲組前四強為例
    (2007) 王登基; Wang, Teng Chi
    大專男子排球比賽接發球進攻戰術分析 -以九十三學年度甲組前四強為例 研 究 生:王登基 2007年8月 指導教授:林竹茂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九十三學年度大專男子排球比賽攻擊戰術,分析甲組前四名球隊:台北體院、花蓮師院、台灣師大及台灣體院對於接發球進攻扣球戰術的使用情形和其差異,以了解四隊在攻擊位置及攻擊型態的扣球次數及扣球績效之差異,結果如下:在接發球進攻扣球戰術類別運用上,在二號位、三號位及四號位置的扣球次數與扣球績效均未達顯著差異(p>.05);在戰術攻擊的扣球次數均未達顯著差異(p>.05)。但在扣球績效部分台北體院、花蓮師院、台灣體院顯著高於台灣師大(p<.05),在後排攻擊的扣球次數方面四隊則無顯著差異(p>.05)。但在扣球績效部分台北體院、花蓮教大師院、台灣體院顯著高於台灣師大(p<.05),在接發球進攻扣球戰術不同攻擊型態運用上,使用最多的攻擊型態是二號及四號位置的強攻490次,其次是快攻383次,第三是戰術攻擊186次,最後是後排攻擊179次。另外,就整體攻擊型態的總扣球績效,績效最好的是戰術攻擊,依序為B式快攻、A式快攻、C式快攻、強攻及後排攻擊。結論:各隊在為求戰術多變性及提高攻擊成功率,皆使用「全方位立體化的進攻」戰術,以組織戰術來發動進攻,為現今我國大專男子排球比賽接發球進攻攻擊戰術之趨勢。建議:在接發球進攻扣球的戰術搭配上,必須特別加強三號位置快攻的掩護及二號位置強攻暨後排攻擊的搭配訓練,以提高扣球的績效。 關鍵詞:排球、接發球進攻、攻擊位置、攻擊型態
  • Item
    舞蹈融入南湖高中排球校隊訓練之行動研究
    (2006) 楊廣銓; Kuang-Chuan, Yang
    本文旨在分析研究舞蹈融入南湖高中排球校隊訓練之可行性與功效,瞭解學生對舞蹈融入運動訓練的接受程度、身體感知能力及運動技能學習的影響。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模式進行,以南湖高中排球校隊一、二年級學生共十名為研究對象,針對排球的動作特性及身體訓練所需之運動要素,對應舞蹈元素概念為課程設計主軸,分成四個階段實施。透過實際體驗,觀察校隊選手的表現,以開發身體感知能力為主題,並廣泛收集相關資料,歸納彙整後以三角檢核法進行分析探討。結果發現: 一、對舞蹈融入運動訓練的接受程度 學生能了解並接受舞蹈融入運動訓練所帶來的樂趣與益處。 二、對身體使用方式感知經驗的影響 學生能感知及描述動作過程中身體所發出的訊息,能透過舞蹈活動的練習,來做到身體肌肉使用的控制與掌握。 三、對運動技能學習的影響 學生能說出於排球訓練時身體所面臨的運動技術動作及動作使用方式等問題,並提醒自己於技能學習時應注意要點及動作時肌肉用力的方式。 由於學生能透過舞蹈探索身體要素能力及自我感知經驗,提醒自己身體各部位使用肌群與施力方式之不同,故可達到整體身體運動能力與素質不斷自我提升之功效。
  • Item
    排球選手下肢肌力表現與不同等張肌力訓練的量化研究
    (2006) 陳逸政; Yi-Cheng Chen
    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運用傳統等張肌力訓練器材及方法以量化的評估來測量出排球選手下肢肌力、最大收縮速度、跳躍高度與爆發力四項之間的相關性,並探討不同等張肌力訓練方式的差異。 本研究收集89學年度與93學年度二組選手共30位大學男子排球代表隊,進行下肢肌力、最大收縮速度、跳躍高度與爆發力的測量,實驗所得數據以t考驗及皮爾遜積差相關係數進行統計分析。 實驗結果顯示四項之間只有最大收縮速度與跳躍高度有高度正相關,相關係數r為0.844,統計的顯著水準定為α=0.05,其餘各組在統計上未能達到顯著相關。研究中兩組選手在最大收縮速度的表現有顯著差異,差異值為0.25m/sec。在跳躍高度亦有顯著差異,差異值為0.18m。下肢肌力與爆發力方面,兩組選手沒有顯著差異。 研究中探討發現:增強式訓練對增快收縮速度有正面效果,而連續跳躍攻擊訓練對提升跳躍高度有所助益。另外,建議應善用動力增強式的方法對排球選手進行訓練。
  • Item
    排球扣球技術三維運動學分析
    (2003) 胡林煥; LihHuan Hu
    本研究的目的為運用三維運動學探討高中男子排球選手在四號位助跑強攻時,扣球動作中各階段技術之探討,實驗受試者共分為普通與優秀兩組(普通組平均年齡、身高、體重與球齡分別為15.9歲、176.5±3.4公分、65.1±2.8公斤及5.3年:優秀組平均年齡、身高、體重與球齡分別為17.2歲、183.8±7.2公分、74±7.1公斤及6.1年)實驗中使用兩部高速攝影機進行同步拍攝以取得相關運動學資料,每位選手需完成六次扣球,選出最佳三次扣球動作進行分析。 研究主要結果為:(一)離地瞬間垂直速度對於跳躍高度有高度相關性(.894),也就是說當離地速度越快時,跳躍高度將越高。(二)跳躍高度與手臂揮擺動作,將是決定排球選手在跳躍扣球時,球離手速度的最重要關鍵所在,當跳躍高度越高,手臂揮擺速度越快,最後擊球後的球速也將越快。(三)指、肘合速度可有效預測球速,兩項聯合預測力達66%,故可解釋球速66%的變異量。綜合上述結果可知跳躍高度與手臂揮擺動作,將是一位排球選手技術訓練的重點所在,因為這兩項將決定最後球速的快慢,所以訓練時就應加強選手下肢肌力提升跳躍能力,力求擊球手臂在揮擺過程當中,能符合動力鏈模式,依次擺動加速,使之手臂揮擺產生之能量在最後擊球瞬間,達到最大效益,使之離手球速快速,提高扣球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