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4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多面向武術健身運動對熱執行功能之影響:事件相關電位研究(2024) 方仁煜; FANG, Ren-Yu熱執行功能已成為心理學領域的重要研究議題。研究顯示,熱執行功能的發展與情緒失調、風險決策等方面息息相關。近期研究在探討不同健康因子對熱執行功能之影響時,發現到運動類型、社會互動和正念練習等元素對執行功能之潛在效益。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多面向武術健身運動課程和一般武術課程對熱執行功能之影響,同時測量事件關聯電位之N2振幅、正念傾向與多面向體適能,以檢驗其可能帶來的其他效益。本研究招募48位大專院校學生,分派至實驗組 (多面向健身運動課程) 與對照組 (一般武術課程),進行為期12週的介入。多面向健身運動課程相較於一般武術課程,除了武術動作教學外更增加社會互動、多成分體適能與正念練習之元素。結果顯示,在熱執行功能方面,兩組反應時間在後測時有所進步,而準確率則無顯著差異。在N2振幅方面,發現到前測階段,三情境之間中性情境有最大之N2振幅,而相較於前測,中性情境在後測階段表現出更小之振幅。在正念傾向方面,介入後實驗組在覺察和總平均分數增加,後測時兩組則在不評價分數上同時增加。在多面向體適能方面,發現於後測,兩個組別在上肢力量、核心力量和平衡等方面的增加。總結來說,本研究發現到無論是武術或是多面向武術健身運動,對熱執行功能、正念傾向與多面向體適能皆有正向的影響,N2振幅方面則需更進一步探討。Item 不同認知要求運動與抑制控制表現之關係(2022) 李采蓁; Lee, Tsai-chen抑制控制 (inhibitory control) 是重要的執行功能成分,是能控制一個人的注意力,避免與當下作業無關內在或外在的資訊及想法的干擾,而更能有效執行當下的目標事物。研究發現抑制控制與工作表現、心理健康及生活品質有正向關係。根據適應模型理論 (The Adaptive Capacity Model , ACM),指出運動中的認知要求可能會調節身體活動與抑制控制表現之間的關係。持拍運動是一種對認知要求相對高的運動,因為參與者會在瞬息萬變和不可預測的環境中受到挑戰。過去研究發現從事持拍運動習慣 (如:羽球) 會比有氧適能運動習慣 (如:跑步) 有較佳的抑制控制表現。然而,有一些變項會影響抑制控制並未做考量。本研究招募有固定從事持拍類或有氧適能運動習慣且無參與其它運動類型的成人,並且考量身體質量指數、睡眠品質以及憂鬱量表分數在正常範圍以減少相關混淆因子的干擾,來比較不同運動習慣在抑制控制表現之差異。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設計,招募了有固定參與持拍類與強調有氧適能運動習慣成人共50位 (年齡23.4± 3.6歲)。抑制控制表現以Flanker作業來測量並分析參與者在一致及不一致情境下之校正後反應時間及Flanker 效應。在控制了兩組身體活動量後,結果顯示持拍運動習慣相較於有氧適能運動習慣的人在Flanker作業不一致情境下有較短的校正後反應時間 (持拍運動組:468.36 ± 36.55 ms,有氧適能組:501.16 ±71.54 ms)及較小的校正後反應時間之Flanker 效應 (不一致減去一致情境)。根據本研究結果所得結論,持拍運動組與有氧適能組在抑制控制表現有顯著差異,未來研究可以比較長期介入開放性運動與閉鎖性運動之執行功能差異。Item 身體活動課程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注意力影響之研究(2011) 湯億雯; Yi-Wen Tang學習的目的在於主動去探索求知,此時,注意某一事物乃是關鍵,繼而才能開始進行學習。由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在持續性注意力的程度上明顯較同年齡的一般兒童差,有時還伴隨過動的症狀,因而造成他們產生適應問題。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身體活動課程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注意力之集中度、持續度的影響,以及身體活動課程撤除後注意力的維持程度的影響。研究對象為台中市某私立國小三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本研究採用單一受試實驗模式(Single-subject research design)中A-B-A倒返設計(A-B-A reversal of withdrawal designs),實驗設計包括基線期、介入期和維持期,並運用參與觀察及文件收集等方式進行資料之蒐集,介入期參與者接受連續十天,每次三十分鐘的中等強度負荷(65%~75%)身體活動。課程依據國小學童之動作能力,設計多元化且具趣味性的身體活動課程。研究工具包括威斯康辛卡片分類測驗(Wisconsin Card Sorting Task, WCST)、注意力不專注行為觀察紀錄表以及訪談大綱。本研究結果顯示,在WCST前後測分數、注意力不專注行為觀察紀錄表,以及從家長和導師的訪談資料當中得知,三位個案在身體活動課程介入後注意力的集中度以及持續度皆有明顯的改善。而在身體活動課程撤除後,注意力之集中度與持續度又有回升的情況。因此,身體活動課程能有效提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注意力之集中度與持續度,且在身體活動課程撤除後,注意力之集中度與持續度並無維持效果。Item 高中職學生不同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 之相關研究(2007) 游智凱; Yu-Chih-Kai本研究主要以宜蘭縣六所公立高中職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其目的旨在在探討高中職學生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之現況,進一步探討各變項之差異及相關。總計1,200人為實驗參與者,有效樣本827人。利用國際身體活動量表臺灣中文版之自填短版,將其身體活動量分成費力、中等費力及身體活動不足三組。健康體適能測驗項目為身體質量指數、坐姿體前彎、立定跳遠、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及八百公尺、一千六百公尺跑走等項目。根據實際調查所得之資料,分別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森積差相關及雪費檢定法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考驗與統計。結果如下: 一、高中職男生在費力身體活動量,達到顯著差異;中等費力身體活動量,未達到顯著差異。 二、高中職女生在費力身體活動量及中等費力身體活動量,皆未達到顯著差異。 三、高中職男生在健康體適能之坐姿體前彎、立定跳遠及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達到顯著差異。 四、高中職女生在在健康體適能之坐姿體前彎及八百公尺跑走,達到顯著差異。 五、不同身活動活動量高中職男生之健康體適能,皆未達到顯著差異。 六、不同身活動活動量高中職女生之健康體適能,在立定跳遠及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達到顯著差異。 七、高中職學生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的相關,費力身體活動量組高中男生在坐姿體前彎及一千六百公尺跑走呈負相關,並達到顯著相關,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呈正相關,並達到顯著相關;高職男生在坐姿體前彎呈負相關,達到顯著相關。在中等費力身體活動量組高中男生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呈正相關,達到顯著相關。高中女生在BMI呈正相關,坐姿體前彎呈負相關,並達到顯著相關。Item 國小學童下課時間身體活動類型與影響因素的年齡與性別差異(2007) 陳門牽國小學童下課時間身體活動類型與影響因素 的年齡與性別差異 日期:2007年6月 研 究 生:陳門牽 指導教授:卓俊伶 摘 要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三與五年級國小學童下課時間身體活動類型與影響下課身體活動的因素及其性別差異。參與下課身體活動類型調查對象共183名;參與下課身體活動影響因素問卷調查的研究對象共307名。使用五天下課時間身體活動記錄表,記錄國小學童五天下課身體活動類型,以下課身體活動影響因素問卷,探討影響國小學童下課身體活動的原因。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與卡方考驗進行分析,在下課身體活動類型方面的發現如下:(一)全部學童最常參與的下課身體活動類型前五名依序為和同學聊天、坐在座位、追逐遊戲、在操場跑步與訂正錯字或寫功課;(二)女童參與教室與走廊附近輕度身體活動的比例高於男童,男童在戶外空間參與較激烈身體活動的比例高於女童;(三)五年級學童參與教室與走廊附近輕度身體活動的比例高於三年級,三年級學童在戶外空間參與較激烈身體活動的比例高於五年級。在影響因素的發現如下:(一)參與下課身體活動意願較高的男童受負向因素的影響,而降低參與身體活動的比例較女童低,受正向因素的影響而增加身體活動的比例則較高。參與下課身體活動意願較低的女童受負向的因素影響程度較男童高,受正向因素的影響程度則較低;(二)參與下課身體活動意願較高的三年級學童受負向因素的影響,而降低參與身體活動的比例較五年級學童低,受正向因素的影響而增加身體活動的比例則較高。參與下課身體活動意願較低的五年級學童受負向的因素影響程度較三年級學童高,受正向因素的影響程度則較低。 關鍵詞:下課時間、身體活動、年齡差異、性別差異Item 不同樓層的學生在校身體活動量與規律運動習慣調查之研究(2007) 黃智雄; Chih-Hsiung Huang不同樓層的學生在校身體活動量 與規律運動習慣調查之研究 2007年6月 研究生:黃智雄 指導教授:卓俊辰 摘要 本研究主要以桃園縣立南崁高級中學,教室配置於忠孝教學大樓二年級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其目的旨在探討國中生因學校地理環境,所造成學生班級教室在不同樓層的安排與限制,試圖瞭解不同樓層學生身體活動量與規律運動習慣之現況,比較不同樓層(男、女) 學生的身體活動量與規律運動習慣之差異。本研究共有一至四樓國中學生428位為調查對象,所有受試者接受規律運動習慣調查,另每層樓再抽取20位共80位學生配帶計步器以測量其身體活動量。將其所得數據整理,以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氏法、卡方檢定進行考驗與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一)不同樓層學生的身體活動量達顯著差異(p<.05),身體活動量隨著樓層的升高而下降。 (二)學生規律運動習慣不會因樓層的關係而有顯著差異(p>.05)。 (三)學生規律運動習慣會因性別達顯著差異(p<.05),男學生規律運動習慣比女學生高。 學生身體活動量會因樓層的不同有顯著差異,而學生規律運動習慣卻不會因樓層的關係有所差異,但在性別變項會有顯著差異。 關鍵詞:不同樓層、身體活動、規律運動Item 青少年身體活動參與和身體自我概念之關聯(2007) 劉建廷; Jan-ting Liu青少年身體活動參與和身體自我概念之關聯 日期: 2007年6月 研 究 生:劉建廷 指導教授:卓俊伶 摘 要 身體活動參與可以提升身體知覺及身體自我概念,在身體活動參與時對自己產生信心,便會持續參與身體活動,並為身體活動所吸引。研究以台中縣 277 名國中學生(平均年齡14.42 ± 0.40歲)為研究參與者,探討青少年身體活動參與和身體自我概念的關聯及兩者間之差異情形。使用「身體活動參與量表」及「身體自我概念量表」為研究工具。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皮爾遜積差相關及獨立樣本t考驗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發現:(一)身體活動參與程度有顯著的性別差異,男性相較於女性有較高的身體活動參與程度。(二)身體自我概念、外表/狀況的身體自我概念及體能的身體自我概念,有顯著的性別差異存在,男性擁有比女性高的身體自我概念。(三)身體活動參與和身體自我概念、外表/狀況的身體自我概念及體能的身體自我概念的相關性呈顯著正向關係。(四)不同身體活動參與程度青少年的身體自我概念、外表/狀況身體自我概念及體能身體自我概念,有顯著的性別差異存在,高身體活動參與者有較高的身體自我概念。根據結果,本研究的結論是(一)身體活動參與程度有性別差異。(二)身體自我概念有性別差異。(三)身體活動參與程度和身體自我概念有正向關聯性。(四)不同身體活動參與程度青少年的身體自我概念有差異。 關鍵詞:身體活動、身體自我概念、青少年Item 應用跨理論模式於準備期女性青少年身體活動(2007) 蕭慶堂; Ching-tang Hsiao應用跨理論模式於準備期女性青少年身體活動 日期:2007年6月 研 究 生:蕭慶堂 指導教授:卓俊伶 摘 要 跨理論模式主要是用來修正錯誤行為及培養期望養成的行為習慣,利用階段相配的方法介入在不同的行為改變階段,同時希望階段性的改變後,可以促進人們的健康行為。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以跨理論模式中階段相配的介入課程於準備期階段的女性青少年身體活動之影響。以立意取樣選取42位高職一、二年級女學生為研究對象,並分為實驗組23人、對照組19人,實驗組及對照組均實施身體活動量及身體活動階段調查前、後測。實驗所得資料以t考驗分析前後測之身體活動量;階段變化部份以卡方進行統計考驗。本實驗的研究結果發現,(一)行為改變方法課程的介入之後,實驗組及對照組身體活動量未達統計的顯著差異(t=0.3, p>.05, ES=0.37);(二)行為改變方法課程的介入之後,實驗組與對照組之身體活動階段改變情形未達統計的顯著差異(χ² = 3.84, p>.05)。依據以上結果,本研究所得結論為:(一)跨理論模式中,社會解放及自我解放之行為改變方法課程介入後沒有提升準備期女性青少年的身體活動量;(二)理論模式中,社會解放及自我解放之行為改變方法課程介入沒有促進準備期女性青少年的身體活動階段。 關鍵詞:跨理論模式、階段相配、身體活動、女性青少年Item 下課時間身體活動類型與物理環境垂直距離的探討(2014) 陳美貞; Chen,Mei-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室不同樓層與校園中活動區域之距離對國中學生下課時間身體活動類型的影響與差異。首先透過參與觀察,初步瞭解桃園縣某國中教室在不同樓層的學生下課時間從事身體活動之態樣,作為問卷調查問題設定之依據,接續抽選該校一至三樓各樓層一個班的學生參與問卷調查之後再採立意取樣,選取教室位於該大樓一至三樓各樓層男女學生各一位,參與半結構式訪談。結果發現:(一)各樓層學生下課時間身體活動地點與類型,隨樓層升高而有不同態樣;教室樓層越高,下課時間在教室、走廊從事靜態之聊天、睡覺活動者比例越高;教室樓層越低者,下課時間至動態區進行動態身體活動者比例越高;(二)活動空間與設施近便性影響學生下課時間身體活動意願與類型;水平距離與垂直距離直接影響國中學生下課時間身體活動類型,但垂直距離影響國中學生下課時間選擇身體活動地點之意願較水平距離影響程度高。尤其,受空間特性影響,教室與走廊可提供空間有限,同學在此空間中易偏向從事靜態之身體活動類型。Item 單次運動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孩童視覺空間工作記憶之影響(2016) 莊嵐雅; Chuang, Lan-Ya過去的研究顯示中強度的急性有氧運動能提升ADHD孩童的認知與學業表現,然而,運動對於ADHD孩童工作記憶的影響尚未被深入探討。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單次中強度有氧運動對於ADHD孩童工作記憶影響之差異。本研究分兩部份,第一部份主要比較典型發展孩童 (TD) 以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孩童 (ADHD) 在工作記憶作業上表現的差異。研究召募9到12歲的TD孩童15位以及ADHD孩童14位,進行工作記憶-儲存作業、工作記憶-執行作業及簡單反應時間作業測量其行為表現(反應時間、反應正確率、個人內反應時間標準差),以及事件關聯電位 (P3)。第二部份主要是要檢驗單次運動對於ADHD孩童視覺空間儲存工作記憶及視覺空間執行工作記憶的影響。此階段召募14位9到12歲ADHD孩童,所有參與者均需完成運動情境及影片欣賞情境,完成後同樣進行工作記憶-儲存作業、工作記憶-執行作業及簡單反應時間作業,並以及神經電生理測量。所有的行為資料與事件關聯電位 (P3) 以獨立樣本t檢定和變異數分析分別來檢驗TD孩童與ADHD孩童(影片欣賞情境)的工作記憶表現的差別。此外,行為測量(反應時間、反應正確率、個人內反應時間標準差)與事件關聯電位 (P3) 將分別以相依樣本t檢定及重覆量數變異數分析來檢驗ADHD孩童在兩種介入情境後,認知表現的差異。結果發現,ADHD孩童在所有作業上都呈現較長的反應時間,且ADHD孩童也在兩個工作記憶作業上有較高的錯誤率。此外,相較於TD孩童,ADHD孩童在兩個工作記憶作業中,S1誘發較小額葉、中央區及頂葉P3振幅,而S2則誘發較小的中央區及頂葉區的P3振幅。在急性運動效果方面,ADHD 孩童在單次運動後,在工作記憶-執行作業方面有較低的錯認率 (false recognition),同時,在記憶的提取階段也出現較小的額葉P3振幅及較大的頂葉P3振幅。本研究結果與過去研究發現一致,亦即ADHD孩童與一般發展孩童相較之下,有較差的工作記憶表現。此外,ADHD 孩童在單次運動後,較能夠有效率分配有限的大腦資源,並且能夠在中央執行控制功能需求較高的工作記憶作業上有較佳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