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84
  • Item
    AI時代下資訊科技融入大學體育芭蕾課之行動研究
    (2024) 吳采陵; Wu, Cai-L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資訊科技融入大學體育芭蕾課之教學與學習歷程,並透過行動研究,以設計思考的歷程逐步調整課程,嘗試構建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教學模式。研究參與者為某大學112-2學期體育芭蕾課程的27名學生,以質性資料蒐集,包括焦點團體訪談、課程學習心得、期末學習心得、教師反思札記和學習單等質性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分為探索期、蛻變期和穩定期三個階段,透過逐步調整課程,規劃出符合學生需求的課程藍圖。然而,發現學生在資訊科技的使用方式及學習策略上還是存在差異,且資訊科技工具的選擇與教學模式的整合仍有優化空間。但整體學習成效上,在認知、情意及技能方面的學習成效上有顯著轉變。未來建議教學方面,教師可提供多元彈性的學習模式,以符合學生的個別化學習需求,並整合教學模式與策略,善用資訊科技工具,以發揮最大效益。同時,應強化動作概念與身體實踐的整合,提升動作表現與身體意識。此外,實體與線上的回饋需並行,更能給予學生個別化指導。而研究方面,建議未來擴大研究範圍與對象,並調整研究方法,以全面了解實際應用情形。最後,應關注學生線上學習頻率及資訊科技工具使用度,以更符合個別化的學習需求。
  • Item
    單次阻力運動調控發炎機制探討:STAT3扮演之角色
    (2023) 蔡舜璽; Tsai, Shun-Hsi
    背景:長期的慢性發炎會增加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單次阻力運動可以增加抗發炎細胞激素,進而抑制發炎路徑達到抗發炎之效果。然而,現階段阻力運動相關研究仍多以觀察循環細胞激素濃度變化為主,對於阻力運動後對STAT3訊息傳遞路徑的反應尚待後續研究闡明。目的:一、探討單次阻力運動後健康年輕男性在循環免疫細胞數目及循環細胞激素濃度的影響。二、探討單次阻力運動後健康年輕男性在周邊血液單核細胞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 中STAT3調控發炎相關路徑的影響。方法:本研究招募16名健康年輕男性作為研究對象,以隨機交叉設計,進行單次阻力運動 (resistance exercise, RE) 或安靜休息 (control, CON) 兩種實驗處理。於運動前、運動後立即、運動後2小時、運動後4小時及隔日 (24小時) 採集血液樣本。測量循環免疫細胞數量、IL-6、IL-10、TNF-α及PBMCs中的STAT3相關路徑。實驗數據以混合線性模型 (linear-mixed model) 進行統計考驗。結果:總白血球數量於RE後在運動後立即 (RE: 6.79 ± 2.07 ×106/mL; CON: 5.08 ± 1.06 ×106/mL)、運動後2小時 (RE: 7.51 ± 2.61 ×106/mL; CON: 5.59 ± 0.84 ×106/mL) 與運動後4小時 (RE: 7.43 ± 2.32 ×106/mL; CON: 5.86 ± 1.18 ×106/mL) 顯著高於CON (p< 0.05)。嗜中性球數目於RE在運動後2小時 (RE: 5.23 ± 2.77 ×106/mL; CON: 3.05 ± 1.06 ×106/mL) 與運動後4小時 (RE: 4.86 ± 2.5 ×106/mL; CON: 3.27 ± 1.42 ×106/mL) 顯著高於CON (p < 0.05)。淋巴球數目於RE在運動後立即 (RE: 1.89 ± 0.7 ×106/mL; CON: 1.24 ± 0.45 ×106/mL) 顯著高於CON (p < 0.05)。單核球數目於兩種處理間無顯著差異 (p > 0.05)。血漿IL-6濃度於RE在運動後立即 (RE: 1.25 ± 0.65 pg/mL; CON: 0.76 ± 0.41 pg/mL) 與運動後4小時 (RE: 4.31 ± 3.20 pg/mL; CON: 2.21 ± 0.67 pg/mL) 顯著高於CON (p < 0.05)。血漿IL-10濃度於RE在運動後立即 (RE: 1.02 ± 0.29 pg/mL; CON: 0.86 ± 0.26 pg/mL) 顯著高於CON (p < 0.05)。血漿TNF-ɑ濃度於兩種處理間無顯著差異 (p> 0.05)。PBMC細胞質中STAT3蛋白表現量於兩種處理間無顯著差異 (p > 0.05)。PBMCs中磷酸化STAT3α和STAT3β於RE在運動後4小時皆顯著高於CON (p < 0.05)。PBMCs中SOCS3蛋白表現量於RE在運動後立即、運動後2小時、運動後4小時及運動後24小時皆顯著高於CON (p < 0.05)。細胞核/細胞質STAT3蛋白表現量比值於兩種處理間無顯著差異 (p > 0.05)。PBMCs中細胞核SHIP1蛋白表現量於兩種處理間無顯著差異 (p > 0.05)。結論:單次阻力運動誘發IL-6和IL-10抗發炎細胞激素濃度上升以及活化PMBCs中STAT3訊息傳遞路徑。其中,IL-6濃度的上升與PBMCs中的STAT3磷酸化同時發生,可能說明阻力運動後對循環免疫細胞抗發炎效應的可能機制。
  • Item
    衝擊與想像:對實踐網球球質深度的追尋
    (2024) 林岱樵; Lin, Dai-Chiao
    回顧網球的生涯一直在追求球質感,現今因為有體育系博士生和網球教練的雙重身分,所以對於球質感的相關運動科學理論知識取得相對一般人來的容易,但每天身處在網球實踐場域的我,發現網球球質的探索不能僅靠運動科學理論詮釋,因為在實踐網球球質經驗中,還牽涉很多可以說出來,又或者不知名的感受。這些實踐網球球質經驗主要藉由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的深度哲學,將這些球質經驗給形塑出來。本研究目的為實踐網球球質深度的探索、反思選手時期、科學概念、哲學概念、網球教練概念下的球質觀。研究結果發現如下:從科學球質的實踐反思首先為聯想球質的刺激、其次是科學球質的宰制、最後是球質文化給予的束縛。而以教練球質深度的反思與建議為:首先應注重科學模式外的實踐球質、其次是適時跳脫文化的束縛、第三是新媒體球質的溝通、第四是球質的競技有效性測試、第五是空白的球質技術教學、第六為創發球質技術演化的場域、最後是超越時空、社交的球質關係。研究結論為:首先球質是開放且相對的關係、其次是球質是多樣綜合且連結的關係、接著是球質是文化亦是新媒體的、最後球質是競技有效的;從存有學的立場來說,發現球質是過程且不斷演化的和球質是網球世界的本源。從自我擊球感的角度來看,球質是一種流變與可逆的關係。最後上述所勾勒出來的實踐球質深度經驗的結構,其實僅是片面的球質,只是某個時空背景下的球質,不會是完全的球質,因為球質深度是一種事物間交纏可逆的流變關係,不會僅是那麼清楚明白的結構關係。所以對我來說球質的本源都來自真實世界的給出,而打球的人、教球的人、看球的人都是以他自己的方式和世界周旋。
  • Item
    從社會角色理論探討臺灣女性籃球裁判角色之困境
    (2024) 何宛峰; Ho, Wan-Feng
    本研究以社會角色理論探討臺灣女性籃球裁判角色之困境,期盼能提供中華民國籃球協會與職業聯盟等賽事單位,在培育與選用女性籃球裁判上能獲得更多地關注與支援。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訪談法,針對執法年資平均15年以上的國際級或國家A級之女性籃球裁判進行訪談。經由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之結果顯示:(一) 臺灣女性籃球裁判,皆在大學時期因重要他人影響而接觸籃球裁判執法工作。能夠獲取球隊、教練的認同,及完成比賽後的成就感是其持續參與執法的因素。而本研究也發現當女性遭遇玻璃天花板時會自我轉變,使命感、傳承經驗、成為榜樣成為她們持續參與的因素。(二) 女性籃球裁判初期參與執法時,皆受到教練、球員、觀眾及男性裁判的性別歧視,本研究也發現,賽事單位以及裁判長的性別意識,是影響女性籃球裁判參與執法的因素之一。(三) 臺灣女性籃球裁判的角色衝突因素,為本職工作的影響最為重大,家庭角色影響最小,而其調適之方式則是時間安排妥當,讓自身能夠協調本職工作、家庭責任以及裁判角色三者。
  • Item
    僕人式領導對臺灣大專校院籃球團隊績效之影響:以組織公民行為為中介變項
    (2024) 陳怡婷; Chen, Yi-Ting
    本研究旨在以僕人式領導探討臺灣大專校院籃球團隊績效之影響,並以組織公民行為為中介變項,期望能提供臺灣運動團隊教練作為參考,以提升運動團隊績效。本研究以112學年度UBA大專籃球聯賽一般組球員為研究參與者,並且透過教練直接發放問卷,共計回收496份有效問卷,探究僕人式領導對於臺灣大專校院籃球團隊績效之影響,並以驗證性分析、相關分析及迴歸分析等統計分析方法進行資料處理。研究結果如下:一、臺灣大專校院籃球團隊一般組球員中,男性選手佔多數,年齡層集中在25歲以下,球齡為6至10年,每日訓練時間為2小時內,選手主要以校際競賽為主。二、選手知覺教練的僕人式領導與選手自身組織公民行為與皆在「有點同意」至「非常同意」之間,屬於中高程度以上的評價,教練對團隊整體的滿意度高。三、教練的僕人式領導、選手的組織公民行為與團隊績效三者之間呈現高度正相關。四、教練的僕人式領導與選手的組織公民行為均對團隊績效有顯著正向影響,教練的僕人式領導對選手的組織公民行為有顯著􏰀向影響。五、組織公民行為對僕人式領導與團隊績效間具有部分中介影響效果。基於上述結果,建議未來研究者可針對不同運動種類及層級運動員,採以質性或質量並重方法進行探討。此外,教練未來可考慮採用僕人式領導風格,並且促進隊員之組織公民行為,以利提升整體團隊績效。關鍵詞:運動團隊、領導行為、社會交換理論
  • Item
    多面向武術健身運動對熱執行功能之影響:事件相關電位研究
    (2024) 方仁煜; FANG, Ren-Yu
    熱執行功能已成為心理學領域的重要研究議題。研究顯示,熱執行功能的發展與情緒失調、風險決策等方面息息相關。近期研究在探討不同健康因子對熱執行功能之影響時,發現到運動類型、社會互動和正念練習等元素對執行功能之潛在效益。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多面向武術健身運動課程和一般武術課程對熱執行功能之影響,同時測量事件關聯電位之N2振幅、正念傾向與多面向體適能,以檢驗其可能帶來的其他效益。本研究招募48位大專院校學生,分派至實驗組 (多面向健身運動課程) 與對照組 (一般武術課程),進行為期12週的介入。多面向健身運動課程相較於一般武術課程,除了武術動作教學外更增加社會互動、多成分體適能與正念練習之元素。結果顯示,在熱執行功能方面,兩組反應時間在後測時有所進步,而準確率則無顯著差異。在N2振幅方面,發現到前測階段,三情境之間中性情境有最大之N2振幅,而相較於前測,中性情境在後測階段表現出更小之振幅。在正念傾向方面,介入後實驗組在覺察和總平均分數增加,後測時兩組則在不評價分數上同時增加。在多面向體適能方面,發現於後測,兩個組別在上肢力量、核心力量和平衡等方面的增加。總結來說,本研究發現到無論是武術或是多面向武術健身運動,對熱執行功能、正念傾向與多面向體適能皆有正向的影響,N2振幅方面則需更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