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64
  • Item
    國小體育新手教師與經驗教師教學思考之研究
    (2016) 李雅燕; Lee, Ya-Yen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國小體育教師教學思考之內涵及影響因素。以個案研究法,透過深度訪談、刺激回憶訪談、觀察、文件資料分析等質性方式蒐集資料,以三角檢核提高信、效度。研究參與者為板南國小的新手與新北市朝陽國小的經驗教師體育教師及其所教授的四年級班級各一班。所得資料仔細閱讀後,進行編碼,做證據的處理與意義的詮釋,將資料整理、歸納、分析。研究結果顯示: 一、新手教師與經驗教師教學前、中、後之思考皆不同。新手教師教學前思考尚處於變動時期、教學中在試驗所學,對學生訊息處理較不敏銳、教學後的反省思考較為表層。經驗教師教學前思考其教學信念與課程己建立系統性的連結、教學中能敏銳處理學生問題,並導入球類實戰經驗教學與情意的學習層面、教學後反省以整體課程與提升學生能力做為反省的焦點。 二、影響新手教師教學決定以學生和時間因素為主,經驗教師教學決定以校園體育競賽、學生、時間、氣候、情意學習和回饋因素為主要影響因素。 根據上述結果,建議學校體育課程球類教學應打破基本動作到比賽按部就班教學內容設計的迷思,加入角色位置、規則、戰術與情意層面的教學。針對未來研究建議,探討不同學習階段、不同運動項目新手教師與經驗教師教學思考之不同處,以及不同專業成長階段、不同性別教師在教學思考之不同處。
  • Item
    以表現為基礎的回饋安排在動作表現與學習效應:自我控制與寬帶回饋的延伸
    (2016) 蔡銘仁; Tsai, Min-jen
    本研究旨在探討依據表現提供回饋於動作表現與學習的效應。實驗一延續過去自我控制回饋研究發現,在非自我控制條件下對於誤差方向判斷錯誤的試作提供結果獲知,檢驗對於動作學習的效應;實驗二檢驗自我控制回饋的練習條件下檢驗安排寬帶回饋在動作表現與學習的效應。兩個實驗各招募24名成年人為實驗參與者 (實驗一16名男性,8名女性,平均年齡24.6 ± 2.2歲;實驗二18名男性,6名女性,平均年齡23.7 ± 1.9歲),以滑塊推滑 (puck-shuffling) 的力量控制動作為實驗工作。結果發現在非自我控制回饋的情境中於針對誤差方向判斷錯誤的試作提供回饋,並沒有產生動作表現與學習作用,而在自我控制條件下結合寬帶回饋則對於動作學習穩定度則有正面效益。誤差判斷錯誤的試作的實際動作表現較判斷正確的試作準確,且主觀估計的動作表現亦低於誤差判斷正確的試作準確;在自我控制的情境中,學習者要求回饋的試作動作表現較不要求回饋的試作準確,對於練習過程中的限制學習者可能採取自我調節學習策略。透過比對主觀與客觀動作表現誤差結果發現,學習者對於自我表現具有高估的現象。
  • Item
    運動中心的公共性
    (2016) 李翔群; Lee, Shane Chung
    本研究的主旨是探究運動中心的公共性,從公共政策的角度探究運動中心,從政策研擬、實施、到執行的公共性為何?本文利用文獻分析及訪談法,針對運動中心政策制定、推行及營運的廠商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且從文化研究中文化治理的視角探討運動中心的公共性之生成其背後的權力為何?本研究發現運動中心政策制定的本意的確有其推廣運動之公益性,而運動中心的開展起因與馬英九總統本身的身體價值觀有高度的相關,輔以民主化選舉及社會福利的變遷,運動中心與馬英九的政治評價有高度的接合,然而運動中心也在地方政治民主化的影響下,在臺北市擴展到全國時,因各地方派系、藍綠意識及委託代理人目標不同等因素,造成各期程運動中心生成的公共性有所差異,本研究建議運動中心的未來必須發展成為運動推廣中心的型態,加入「廟埕」文化中情感的元素,並利用志工的介入藉以凝聚居民的情感,建構運動的價值。
  • Item
    運動技術的褶曲:「聽」與「說」的邏輯
    (2016) 蔡承祐; Tsai, Cheng-Yu
    運動技術能不能被「說」?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被「說」出似乎就是被固定了,這與運動技術流變不居的特質並不相符;但若拒斥任何固定化的「說」,而只著眼於每一個當下的情境流轉並作適切的反應, 即本研究所謂的「聽」,那麼運動技術便無法被呈現,這也與一般的經驗相去甚遠。為了釐清「聽」與「說」之於運動技術的作用,本研究首先對運動經驗文獻進行討論。《網球的心靈遊戲》中,我發現語言與身體、清晰與模糊這兩組常見的對立都不足以闡明「聽」與「說」的關係,它們其實同樣有著清晰的焦點與模糊的背景,「聽」與「說」真正的區別應該是在場與不在場;在《射藝中的禪》中我們進一步發現,「說」之於「聽」的兩種必要性,一是作為「聽」的素材,一是作為「聽」的指引。接著,本研究轉向德勒茲在《褶曲》中對單子的探討,發現運動員的每一次「聽」都是對同一技術的不同褶曲,而此一褶曲旋即轉變為一個「說」,並成為往後的「聽」的指引或素材。當「聽」與「說」如此相輔相成、反覆運作,此即本研究所謂的「邏輯」。隨後本研究進入運動技術實踐的考察,進一步描述「邏輯」的運作,研究者指出,「說」作為指引只是指出一個大概的方向、作為素材也只是無數可能性的其中一個。質言之,「說」這樣一種不在場的存在方式,雖然是「聽」的條件,卻不能決定「聽」的樣貌。儘管在「邏輯」中,「聽」表現出某種程度的一致性,但是「邏輯」並非常態,「說」作為素材與指引也並非總是那麼的穩定,因此,「聽」在本質上依然是流變不居的。循此,本研究建議運動技術的研究者與實踐者,一方面要大量累積各式各樣的「說」以作為「聽」的素材,一方面也要盡可能將「說」控制在最低限度以促使「聽」的產生。因為在運動場上真正發生作用的,不是任何一種特定的「說」,而是「聽」。
  • Item
    離婚女性舞蹈運動參與歷程之研究
    (2016) 盧心炎; Lu, Sin-Yan
    隨著社會快速地變遷,國內離婚人口有越來越多的趨勢,夫妻離異狀況在台灣已是一個很普遍的社會現象。本研究旨在探討離婚女性在舞蹈運動參與歷程中個人的主觀意識與感受,以及在離婚後生活適應之影響。因此本研究以運動社會化與休閒參與理論作為基礎,探討離婚女性的離婚適應歷程以及在參與舞蹈運動之參與歷程,從舞蹈類別的選擇、參與經驗、家人與社會的支持程度、參與過程所遭遇的阻礙,藉以瞭解離婚女性參與舞蹈運動的身體經驗、感受與期待的真實樣貌;並進一步分析其舞蹈運動參與之社會化之情形,提出討論與建議。本研究立意取樣三名參與不同舞蹈類型之離婚女性作為訪談對象進行深度訪談,並與舞蹈參與現場觀察紀錄之資料進行分析討論,再以生命故事呈現她們在離婚後的適應歷程中展現的智慧與韌性、參與舞蹈運動的心路歷程,以及如何體驗、審視自己的身體經驗與生命意義。研究結果發現在離婚適應的歷程中,離婚女性能夠藉由舞蹈運動的參與走出失婚的陰霾與困境,獲得生理心理等層面的效益,並重新定位自己的生活和目標;在舞蹈運動社會化的歷程中也發現離婚女性的社會認同、社會支持以及對自我身體意象有正向的提升,並且出現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的概念與深度休閒參與的情形。最後本研究對於離婚女性、後續研究者以及對於協助離婚女性適應輔導之政府機關與相關單位提出具體的建議。
  • Item
    黑木耳增補與有氧運動介入對過重者身體組成與代謝指標之影響
    (2016) 丁文琴; Ting, Wen-Chin
    目的:探討短時間黑木耳增補與有氧運動介入對過重者身體組成、代謝指標、血壓與安靜心跳數影響。方法:招募32名BMI≧24 kg/m2過重男性 (年齡:20.53±1.30歲;身高:173.45±6.70公分;體重:90.16±19.48公斤;BMI:29.83±5.32 kg/m2) ,並依心肺耐力指數配對均分成四組:黑木耳有氧運動組 (AAE組) 、安慰劑有氧運動組 (PE組) 、黑木耳組 (AA組) 和控制組 (CON組) 。實驗期間共四週,AAE組、PE組與AA組每天進行黑木耳 (或安慰劑) 增補6公克,且AAE組和PE組每週須從事50%~60% HRR有氧運動150分鐘;在實驗前 (PRE) 、實驗第8、15、22與29天 (D8、D15、D22與D29) 測量身體組成、血壓與安靜心跳數,並同時於PRE、D15與D29採集代謝指標,分析血漿中血糖 (BG) 、三酸甘油酯 (TG) 、總膽固醇 (TC)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LDL-C) 、C-胜肽鍊胰島素 (C-peptide) 、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 (hs-CRP) 與動脈硬化指數 (AI) ,並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考驗,顯著水準為α=.05。結果:在體重和BMI方面,PE組於D22與D29比PRE達顯著下降;而腰圍方面,AAE組與PE組在D29天比D8下降5.5%與4.8%達顯著水準;但各組在體脂肪百分比、非脂肪重與腰臀圍比則未達顯著差異。代謝指標方面,AAE組、PE組與AA組在LDL-C與AI數值上皆有顯著下降;PE組在TC與C-peptide濃度達顯著下降,並顯著提高HDL-C濃度。至於AAE組在hs-CRP濃度變化雖未達顯著差異(p>.05),但罹患心血管疾病從高風險數值 (3.70 mg/dL) 降至為中風險數值 (1.89 mg/dL)。此外,AAE組與PE組在安靜心跳數數值上皆有顯著降低 (13.8%與13.5%)。結論:增補黑木耳粉末膠囊可有效改善LDL-C與AI,若再加上有氧運動則更具加乘效果;也再次證實從事有氧運動對於身體組成、代謝指標與安靜心跳數提供較多正面改善心血管疾病之效果。
  • Item
    心室或心房中膈缺損患者心肺功能與身體活動之研究
    (2016) 賴家欣; Lai, Chia-Hsin
    心房或心室中膈缺損是常見的兒童心臟異常,佔所有先天性心臟疾病的50%,大多數的患者僅需要簡單的醫療介入即可恢復正常心臟功能,而成長中的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的議題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本研究分成兩部分,第一部份針對成年後的心房或心室中膈缺損患者進行身體活動量、肺功能及運動耐力檢測,以瞭解幼兒時期的手術修補對成年後的心房或心室中膈缺損患者之心肺功能及運動能力所造成的影響;研究組別包括心房中膈缺損組 (ASD組,12男,16女,平均年齡22.35 ± 2.56歲)、心室中膈缺損組 (VSD組,19男,12女,平均年齡22.75 ± 3.17歲)及健康對照組 (9男,15女,平均年齡22.08 ± 3.02歲);結果顯示心房中膈缺損及心室中膈缺損的患者身體活動量有較低的趨勢,在肺功能測試的數據各組間並無顯著差別,最大運動能力測試明顯低於健康對照組的部分包括無氧閾值負荷、無氧閾值心跳及最大有氧能力。本研究第二部分招募心房或心室中膈缺損的患者參與綜合心臟復健計畫 (CCR組,15人來自ASD組,14人來自VSD組),進行為期六週的運動介入課程,前後測數據比較顯示參與者身體活動量有顯著增加,無氧閾值心跳與運動時所達到的最大心跳有顯著的改善。本研究結果顯示,成年後無臨床症狀之心房或心室中膈缺損患者,其運動能力可執行費力的身體活動,且運動能力可經由運動訓練加以改善,建議培養固定的運動習慣與運動興趣;綜合心臟復健計畫可作為協助患者參與運動的媒介,藉由對運動與健康知識的學習,並在指導下進行觀念正確且安全的運動訓練,可增加參與運動的動力與持續力。
  • Item
    阻力訓練與北冬蟲夏草攝食對大鼠骨骼肌IGF-1Ea、MGF和MSTN基因表現的影響
    (2016) 王宏豪; Wang, Hung-Hao
    前言:阻力訓練對於骨骼肌肌力發展基因表現的提升具有正面的效果,如果訓練同時增補具有活化肌力發展基因調控之增補物,可能提升負重運動表現。北冬蟲夏草 (Cordyceps militaris,以下簡稱蟲草) 中之蟲草素 (cordycepin) 可能誘發老鼠骨骼肌脂肪代謝基因表現,而對於肌力表現的調節因子如IGF-1Ea、MGF和myostatin (MSTN) 則尚無研究發表,如以動物模式輔以負重訓練,是否能如預期誘發肌力基因表現,需要進一步證實。目的:探討負重階梯攀爬訓練對攝食北冬蟲夏草大鼠骨骼肌肌力發展基因表現之影響。方法:將32隻7週齡SD大鼠分成4組:1.控制組 (C, n=8):無處理。2.蟲草組 (CM, n=8):灌食劑量200 mg/kg/d北冬蟲夏草粉劑。3.訓練組 (T, n=8):負重訓練。4.蟲草訓練組 (TCM, n=8):灌食劑量200 mg/kg/d北冬蟲夏草粉劑外加負重訓練。訓練組實施3次/週,共6週之負重階梯攀爬訓練,3週時各組犧牲4隻 (中測),6週結束前各組實施負重測試後犧牲 (後測)。取腓腸肌 (快縮肌) 和比目魚肌 (慢縮肌) 實施半定量反轉錄-聚合酶鏈鎖反應 (semi-quantitative SqRT-PCR) 分析肌力發展調控基因之表現。統計以二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杜凱氏事後比較,顯著水準為p<.05。結果:6週蟲草攝食和負重訓練對於體重和負重運動表現無顯著影響,但上調腓腸肌IGF-1Ea (後測) 和MGF (中測和後測) 基因,同時下調MSTN (中測和後測) 基因,且TCM在MSTN基因的下調具有協同效應 (synergistic effect);對比目魚肌IGF-1Ea和MGF的調控影響不大,只有TCM下調MSTN (後測) 基因。結論:蟲草攝食和負重訓練對大鼠快縮肌群IGF-1Ea 和MGF基因具有正向調控效果,但對慢縮肌群的表現影響較小;無論在快縮或慢縮肌,蟲草攝食和負重訓練對MSTN基因的下調表現皆有顯著影響。
  • Item
    從非迷到著迷-女球迷形塑歷程之探究:形成脈絡、認同與實踐
    (2016) 李嘉宜; Li, Chia-Yi
    運動場域向來被視為男性陽剛的場域,但近年來在台灣職棒比賽現場,女性觀眾人數逐年增加,甚至展現出對支持球隊的高度忠誠,成為職業運動場上值得關注的新興族群;又過去關於運動迷之文獻雖多,卻多處於以男性為主的概念,女性球迷一直未受到重視。爰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中華職棒高涉入的女性球迷之形成歷程、認同意涵與其支持行為。研究過程中,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式,藉由「焦點團體訪談」與「深度訪談」兩種方式取得資料,以10位「近一年進場觀賞職棒賽事次數高於20場以上」之女球迷為本研究參與者,從她們個別的主體經驗與行為出發,從而揭示其認同形成的脈絡與意義。研究結果發現,深度女球迷從最初非球迷到高度參與,有著心理態度的循序變化以及內在心理與外在行為交互影響的過程。在形成迷之最初,她們主要是在父親、同儕與國際賽期間之大眾媒體三種代理人的引介下認識棒球,從而開啟其心理變化歷程,從開始喜歡到建立情感依附再發展出其忠誠。而情感建立關鍵期發生在她們成年後,因為這階段她們有經濟能力與自我時間,得以密集進場觀賽,方從中建立起對球員與球隊高度認同。這樣的認同,並非來自於球員外表吸引力,她們更看重的是球員的球技表現、球員散發出的個人特質、態度,整體球隊展現出的精神、球團的經營方式等;同時,她們以專業素養和自我意識的選擇突破了傳統在女球迷身上的性別框架以證明其球迷的真實性;也因同屬某隊球迷而和其他人建立起群體認同。因此,棒球成了她們生活重心,讓她們投入熱情與感情,盡情徜徉於棒球場上,也進而產生一系列女球迷的實踐行為,包含感性關懷層面、文本再造的生產性以及高消費能力。研究者建議球團應該多加重視這群在意情感連結、有消費能力也願意投入的消費者,繼續維繫她們的忠誠並培養更多其他可能的深度女球迷;也建議未來更多女球迷的議題應持續被關注討論,呈現女球迷更多元的面貌。
  • Item
    知覺教練自主支持與選手幸福感的關係: 探討心理彈性的調節效果
    (2016) 張文馨; Chang, Wen Hsin
    隨著正向心理學的思潮,許多運動心理學者在追求運動員表現同時也開始關心運動員的幸福感,認為運動員在身心平衡的狀態中才能向卓越表現邁進。目前心理彈性理論為了解個體幸福感的重要因子,因此,本研究一為驗證中文版心理彈性量表信度與效度的考驗,以利後續研究檢驗其理論。除此之外,過去研究大部分僅單從人格或是環境因素探討運動選手幸福感的成因,缺乏了互動論的觀點。因此,本研究二之目的為探討在運動情境中知覺教練自主支持對選手幸福感關係,並檢驗心理彈性此一般性的人格特質的調節效果。本研究欲以大專甲組運動員為研究對象,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一結果驗證中文版心理彈性量表有良好的因素效度、大學生與運動員的測量不變性與良好的效標關聯效度。研究二則驗證心理彈性對知覺教練自主支持與運動倦怠關係有調節效果,研究結果發現,高心理彈性選手比低心理彈性選手更擴張知覺教練自主支持削弱運動倦怠的效果。說明選手在相同自主支持的環境中,會因為心理彈性程度的個別差異在運動倦怠的程度上也會有所不同。除此之外,研究結果顯示心理彈性對知覺教練自主支持與主觀幸福感關係間沒有調節效果,此研究結果不符研究假設。整體而言,透過本研究可深化心理彈性理論的外在效度並對心理彈性的範疇有更深的認識,同時亦根據研究發現提供實務上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