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3

 緣起 


        九十二年八月一日本所正式設立,係由教育學系「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群」規劃,九十二年即招收首屆碩士班研究生;首任所長由教育學院吳院長武典兼代,後繼所長分別為張教授明輝、潘教授慧玲及黃教授乃熒。後因學校一系多所政策,九十九年由教育學系許主任添明兼任本所所長。

        本所之創設,係為配合國家高等教育發展政策,致力培育優秀的教育政策與行政專業人才,並提供相關現職教育人員進修機會,充分開發教育體系的人力資源,並深化研究品質,輔助我國教育決策的運行,以發揮及擴大對教育學術研究與教育改革之影響力。

展望

        本所有以下努力方向:

一、系統性進行教育政策與行政之研究,發展學術特色。

二、擴展臺灣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之範疇,提昇水準,期與國際接軌。

三、開拓國內教育政策與行政人力資源,發揮學術研究之影響力。

四、配合學校未來發展,發揮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專長與優勢,提升本土領導及國際競爭力。

五、提供相關教育現職人員進修機會,培養兼具教育政策與行政理論素養及實務能力之人才。

六、擴大文教機構行政管理與企業教育訓練人才之培育。

七、建立專業服務網絡,充分應用研究成果,成為教育政策與行政的重鎮。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中央與地方在教育機會均等議題之權限劃分研究:以國小延伸英語教學為例
    (2010) 王貿; Wang, Mao
      近年來,中央與地方在許多國民教育議題都出現不同主張,有時因中央與各地方採取不同作法,甚至被譏諷為「一國多制」,徒增學生、家長、社會之動盪氛圍,並且不斷消磨中央與地方的合作互信基礎,著實不利教育發展的穩定性與公平性。然究其緣由,主要係肇因於各方對於中央與地方教育權限之見解不同所致,故本研究選擇「國小延伸英語教學」個案,以延伸英語教學作為探討中央與地方教育權限之標的。運用文件分析法與訪談法蒐集研究資料,藉由文件分析法探求法規範之解釋,訪談法蒐集訪談對象對權限劃分之意見,兩相交叉比較,剖析中央與地方教育權限之劃分。   本研究結果發現,從實然面觀之,中央教育權限有「自我限縮」與「妥協讓步」的情況;地方教育權限則有依「中央態度」、「縣市首長考量」與「地方資源條件」擴大的情況。從應然面觀之,中央教育權限有兩種相衝突之主張;地方教育權限則應先探究地方自治之意義與範圍,且即便地方擁有因地制宜之權限,仍須先完備相關配套措施。此外,現行教育權限劃分之運作,中央在經費補助、自治監督與政策規劃,地方在政策規劃與執行等方面,皆無法確實保障教育機會均等;且無論是中央或地方層級,都有危害教育機會均等之虞。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果,從權限劃分、教育機會均等與英語教學等方面,提出改進之建議,供教育當局參考。
  • Item
    大臺北地區國民中學教育機會均等實踐之研究
    (2018) 陳嘉琪; Chen, Chia-Chi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臺北地區國民中學實踐教育機會均等之情形。為達研究目的,研究採問卷調查法,根據文獻探討編制「大臺北地區國民中學教育機會均等實踐之研究調查問卷」作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新北市國民中學,問卷共發放48所學校、655份問卷,經篩選後有效問卷為543份,問卷回收比率為82.9%。問卷回收後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變異數分析、t考驗法、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多元迴歸分析法,所得之研究結果如下: 一、「教育機會均等實踐歷程」與「教育機會均等實踐成效」之現況均達高實踐程度。 二、學校成員年齡為30~39歲、職務為校長且學校班級數為12~23班者,對於教育機會均等實踐歷程知覺情形較佳。 三、學校班級數為12~23班者,對於教育機會均等實踐成效知覺情形較佳。 四、「教育機會均等實踐歷程」與「教育機會均等實踐成效」各層面皆具有相關性。 五、「資源運用之合理」與「夥伴關係之連結」為最重要之教育機會均等實踐歷程。 六、教師教學之發展對於教育結果機會均等具有影響力。 七、「學校領導之效力」對於各階段教育機會均等實踐成效較缺乏影響力。 八、學校為促進學生教育機會均等,需經營與家長、社區良好夥伴關係。 研究者依據上述之結論,提出對於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及後續研究者之建議,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