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文教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

發展沿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1995年成立「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2003年成立博士班,致力於培育華語文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教學師資及研究人才。2006年成立「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招收華外語國際生,致力於培養具有流利華語文能力及跨文化溝通能力之外籍華語人才。2006年成立「應用華語文學系」學士班,復於2012年與「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組」整併成立碩士班,招收本國籍學生及僑生,致力於培養全方位的華語文應用人才,以及海外華人社會與文化的研究人才。2012年「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與「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合併為具博士班、碩士班與學士班學制之「華語文教學系」。2017年「應用華語文學系」與「華語文教學系」進一步整併。重整後的「華語文教學系」包含兩個學士班組(「國際華語與文化組」及「應用華語文學組」)、碩士班、博士班、以及數個學程與專班(華語文教學學分學程、兒童雙語教育學分學程、海外華語師資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教育宗旨

        華語文教學系之教育宗旨在於因應當前東風西漸、華語全球化之趨勢,培養各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能通曉並傳播海內外華人的語言與文化,藉此厚植華語文化實力、促進東西方交流、進而確保世界和平與人類福祉。

特色與願景

        重整後的「華語文教學系」與臺師大歷史悠久的國語教學中心及僑生先修部構成中華民國高等教育機構中規模最大最完備、且學理與實務兼具的華語文專業人才培育重鎮。師資包含語言學、語言教學、教育心理、認知科學、教育科技、華人文學與文化、海外華人社會等學有專精的學者。學生涵蓋本地生、僑生、外籍生,來自全球各地,具多元背景。師生共構成一個真正生態多樣的學習環境。未來「華語文教學系」將積極與本校翻譯、國際人力資源與管理相關系所合作,強化學生跨語言跨文化素養與行政管理的能力。「華語文教學系」也將強化與國外學校合作,發展符合當代學習趨勢、有實證依據的華語教學方法,建立有特色的華語教學與僑教品牌。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5
  • Item
    華語道歉回應策略──母語者與泰籍學習者之語用對比及教學應用
    (2024) 孫心雅; Suchaya Jina In
    過往的文獻都聚焦於特定單一語言的道歉策略或道歉回應策略的研究,少數研究道歉與道歉回應之間的影響。有鑑於此,本文將對比華語母語者和泰籍華語學習者回應不同道歉策略的表現,並檢視社會地位因素對道歉回應策略的影響,以及華泰兩方的文化異同,最後將結果應用於華語教學中。本研究透過語篇補全測試的方式蒐集華語母語者與泰籍學習者的語料。本研究收回201份有效問卷。透過語料分析,本研究歸納為接受策略、拒絕策略和迴避策略三種主策略,內含19種次策略。研究結果顯示,在回應不同道歉策略時,兩組受試者最能接受或最易於原諒的道歉策略為「表達歉意」、「提供補償」、「關心聽者」三種,而回應時則偏好使用「接受道歉」、「減輕冒犯」等策略。該現象展示了華泰文化的相似性,例如具有尊敬他人、對他人關心和熱情的態度、儘量增加他人的利益等特點。此外,兩組受試者在面對社會地位高的對象時常用表明接受對方的策略來回應;而在面對社會地位相同的對象時則採用更多不顧及對方情面的拒絕策略或迴避策略來表達自己的回應。根據研究結果,本文旨在提供符合泰籍華語學習者在道歉與道歉回應之間的教學建議、提高學生的語用功能、令泰籍學習者在面對社會地位高或相同時能使用適當的道歉回應策略,並藉此提高學習者的應對,使之能更順利使用貼近中華文文化的禮貌用語。
  • Item
    以SDGs繪本為主題之華語教學研究
    (2024) 林毅家; LIN, Yi-Jia
    自2016年,全球對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重視逐漸提高。近年來,臺灣教育界積極將其納入政策,強調將全球議題融入教學以培養學習者的綜合素養,而繪本為能夠激發讀者想像力及好奇心之刊物,若作為討論SDGs討論之媒介,即能產生不同效果。然而,將繪本作為華語主要課程教材的潛力鮮少探討,同時將SDGs融入華語教學更是缺乏。因此,探索以SDGs為主題的華語教學為本研究重要之議題。本研究透過探討過去研究者對繪本融入華語教學的分析,統整了繪本教學的研究方法和教學步驟。接著,透過問卷調查和訪談調查,了解華語教師對於「繪本教學」、「華語教學」、「SDGs」的觀點和想法,以及教師在選擇主題和設計教學時的考量因素,提供本研究個案研究的教學設計參考。最後,本研究實際參與以SDGs繪本為主題之華語教學課堂,以課堂錄影、課程紀錄表、學習者反思自評表作為研究工具,觀察並分析學習者對於SDGs的觀點是否在經歷課堂教學後有所改變。透過文獻整理及實際研究結果顯示:第一,研究發現SDGs結合華語繪本的教學透過所統整之六項教學步驟,能夠啟發學習者的思考與行動,並提升語言學習動機,透過多元的教學方法來強調全球視野的優點;第二,教師在選擇繪本時需考量學習者語言程度、SDGs的關聯性、學習者興趣和繪本適用性,同時在訪談中也提及市面上缺乏適用的繪本作為教材;第三,實際教學後,本研究發現學習者能夠意識到SDGs的重要性,並理解教育在其中的關鍵作用,以了解個人生活與社會影響的關聯以及個人在全球議題中的角色,進而培養全球公民意識。最後,本研究提出實際教學應用後的啟發,並提供未來之參考方向,期盼透過「繪本教學」、「華語教學」、「SDGs」的結合,在語言學習的同時促進全球視野與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 Item
    賞識思維在華語文教學上的應用—以胡志明市美國學校中級華語班學生為例
    (2024) 吳羿萩; Wu, Yi-Chiou
    賞識思維(Artful Thinking)顧名思義從藝術中培養思考力,為哈佛大學「零點計畫」中的專案,透過藝術思維歷程,引導學生對藝術作品做出反應,並培養學生的思考習慣。專案的目標在於建立藝術與主題教學的連結,讓藝術作為發展思考力的力量。教師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引導學生觀察、擴展描述,增進理解,深度思考,挖掘事件、連結經驗,反思生活等,讓思考變得可見。賞識思維的六個核心思維秉性–比較與連接、探索觀點、尋找複雜性、觀察與描述、質疑與調查,推理,本研究將運用兩大思考秉性「觀察與描述」以及「比較與連結」貫穿在三大單元中。三個單元的賞識思維課程融合了單元所學內容知識,吸引學生投入課堂,促進思考。研究者清楚的紀錄下三單元,六堂課中學生們對於藝術作品的回應,以及學生於課堂後對於課程的學習滿意度。期盼透過本研究能提供給華語教學者及相關研究者之參考,營造課堂的思考文化,一起學習運用思考歷程,將思考歷程長期融入在各個單元中,讓課程變得更加有靈活、豐富,有意義,讓中文課成為一門終生學習的課程。
  • Item
    華語兩性會話開端之語用策略研究
    (2023) 張家寧; Chang, Chia-Ning
    「萬事起頭難」,會話開端作為人際溝通的重要一環,正是華語學習者需要培養的能力。多數學習者不擅與母語者交談,成為他們融入華人社會的一大困難(Light, 1987),同時會話的語言形式又受到溝通雙方的性別影響(Coates, 1993),某種程度就像是跨文化交流,因而增加溝通時的難度。本研究遂透過問卷先調查學習者的會話學習需求,另以角色扮演法蒐集華語母語者的口語語料,從會話開端的三個面向對比男女日常會話的異同之處,包含如何開啟會話、選用的話題類型以及為了延續會話採取的語用策略,並輔以訪談探究兩性策略選擇的背後動機。研究結果顯示,面向陌生異性時,男性傾向使用積極禮貌策略來開啟會話,如表示敬意或是連結關係來建立正面的公共形象,在話題選擇上,男性多使用與聽話者有關的聽者類來探查對方的需要,以期有效找到共同主題,達到傳遞資訊之目的。於延續話題面,多數男性傾向採取探討事實的提問方式。女性開啟會話的方式較不固定,她們會視不同的溝通對象對於面子的需求來選擇採用積極禮貌策略或是消極禮貌策略。雖然女性同樣傾向選用聽者類話題,與男性不同的是,她們的動機在於促進情感交流,因此會鼓勵對方多分享且揭露自我的意願也較高。為將話題持續發展下去,多數女性傾向使用延續故事邀請對方多補充細節。本文綜合上述研究發現和學習者需求調查結果後提出教學建議,於華語教案之中加入語用學的概念應用,希冀培養學習者於真實情境下的會話能力,協助他們面對不同性別的華語母語者時,都能夠表現有禮、提問順暢及回應適當,順利與對方開展一段自在的談話。
  • Item
    華語與韓語拒絕策略之對比分析──以職場溝通為例
    (2022) 伍宥蓁; Wu, Yu-Chen
    拒絕雖具造成雙方心理負擔的特質,但其為與他人互動中常見的行為,在職場情境也無法避免。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於拒絕策略的選用上皆有所異同,臺灣及韓國雖同屬集體主義國家,文化背景相似,但在職場溝通中使用的拒絕策略卻也不盡相同。過去雖有許多拒絕言語行為研究,卻少有聚焦於職場溝通中的研究,故本研究從職場情境中,選出請求、提供、建議及邀請四種常見的言語行為,請受試者以線上問卷進行語篇補全測試,受試者需要在上述四種情境中,分別拒絕兩種對象,共八個情境題。受試者首要拒絕不熟但社會地位相當的對象,如:同事;受試者接著要拒絕不熟但社會地位比自己高的對象,如:主管、老闆。研究對象包含臺灣地區的華語母語者以及韓國地區的韓語母語者。研究結果顯示,兩者差異最大的為華語母語者以直接說不作為拒絕策略的頻率高於韓語受試者,而相較於華語母語者,韓語母語者較少使用輔助策略,但兩者皆高度仰賴主體策略中的間接策略完成拒絕言語行為。其中,兩者使用最多的為外在阻因策略,即傾向以因他人產生的事由、客觀事實或模糊未詳述的理由作為拒絕理由。於輔助策略的選用上,兩者皆偏好心理緩和策略,即傾向藉由表達自身歉意或感謝來緩解拒絕行為帶來的心理負擔。而最令兩國母語者難以拒絕的情境為請求加班情境,且當對方社會地位較高時,兩國母語者選擇不拒絕對方的比例皆提升,揭示社會權勢對兩國受試者行使拒絕言語行為皆帶來難度。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教學設計及建議,欲使華語學習者藉由任務性教學活動,提升根據情境與對象靈活的辨別並使用拒絕策略的能力。
  • Item
    華語教師在數位教學環境變革中所需TPACK的專業成長
    (2022) 黃美娟; Huang, Mei-Chuan
    本研究主要是探討華語文教師在現今教育的趨勢變革環境中,因應科技衝擊,教師融入資訊科技於學科教學與專業發展的能力。為了瞭解專業華語文教師們在全球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後實施遠距教學,將資訊科技融入華語文教學的現況與展望,本研究編製知能問卷作為研究工具, 應用「科技融入學科教學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TPACK)為基礎,以臺灣師範大學在職數位專班之華語文教師們為研究受訪者,目的是希望探究與檢驗在變革環境下科技輔助的學習效果,以及找出未來華語教學領域的專業成長需要加強的部分。本研究於2021年進行,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自編的問卷為研究工具,問卷調查、施測時間為2021年11-12月。以參與的87位教師為母體研究對象,最終具代表性且有效採用的樣本總計有25份資料。並根據IPA分析法來探討研究目的。研究結果發現:一、 華語文教師對TPACK評鑑的各項指標,具有正向觀點。二、 華語文教師對TPACK評鑑的各項指標,在重要度與專業技能具備程度認知,不會因「年齡」或「教學年資」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三、 華語文教師對TPACK評鑑的各項指標,在重要度與專業技能具備程度認知有顯著差異情形。四、 華語文教師對TPACK七個維度面向評鑑,在CK維度面向是比較強勢,應該持續保持此面向的專業技能項目以保持職場的競爭優勢。在TPACK維度面向是比較弱勢,是過度的努力與資源投入。
  • Item
    探究哈克尼斯教學法在華語教學中的應用
    (2021) 周真伊; Jennifer Chou Dulaney
    本研究主題是將哈克尼斯教學法運用於華語教學中。 本文的研究奠基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觀,結合哈克尼斯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漢語教 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以「哈克尼斯圓桌討論」的教學方式,透過學生的合作、 參與、交流等方式,鼓勵並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精神以完成學習任務。本研究的取材、對象與研究方法,是以筆者學校所採用的中文教材內容來教導 新話題的介紹、新詞彙和語法的保留與理解,並以本校榮譽班中文四學生為研究對 象,採任務教學的理論為基礎。研究方法乃以觀察並歸納課堂互動、參與哈克尼斯 圓桌討論的情形,探討哈克尼斯教學法在華語文課堂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發現,在哈克尼斯圓桌上的討論過程中,透過小組合作學習、開放式討 論和相互評價,學生對目標語詞的實際運用有了更大的理解和信心,不但增加學生 中文學習的廣度與深度,並促進教學之多元發展,提升學生學習的成效。從學生間 頻繁的交流知識中,學習到如何與他人互動、互相合作而促進中文能力的提升。本 研究結果不僅可作為筆者在未來教學上的參考,並將進一步應用在中國歷史文化課 堂及幫助更多的華語教學者能更恰當的將哈克尼斯教學法應用在華語教學中。
  • Item
    中德網路抱怨行為策略對比及教學應用
    (2020) 陳禛; Chen, Chen
    抱怨是人際互動中常見的言語行為。過往語用學研究中不乏以抱怨為 主題之文獻,範圍亦涵蓋跨文化對比研究;然而其多聚焦於真實生活中的 抱怨型態,且以英文為主要對比語言,中、德對比之網路抱怨研究尚嫌不 足。此外,既有抱怨文獻多藉引發式研究法取得語料,缺少自然言語之分 析。有鑑於此,本文選定網路平台蒐集使用者留下的抱怨評論,藉其真實 言語探討中文與德文抱怨異同,檢視文化因素於其中的影響,最後並根據 研究結果提出教學建議。 本文蒐集旅遊評論網站 TripAdvisor 之中、德抱怨語料共600筆,時間 範圍涵蓋2016年至2020年。分析重點為抱怨行為中使用者所採取的主體策 略、輔助策略類型與策略結構分佈。研究結果顯示,中文與德文於網路抱 怨行為中皆有多樣的策略選擇,其使用情況則部分反映了集體主義與個體 主義文化特徵。結構上,兩者均以單一主體策略為主,兩種主體策略為 輔,同時傾向搭配單一輔助策略。就主體策略而言,兩者皆偏好帶有主觀 色彩的評價策略,至於輔助策略,最受青睞者則是為抱怨提供背景的釋因 策略。於文化因素上,中文對評價策略的依賴與過往認定集體主義者較為 間接之現象不符,然而中文、德文各自對表願策略及表態策略的偏好仍反 映了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之文化特徵。 依據研究結果,本文設計符合德文母語者學習中文所需之抱怨策略教 案,期盼提高學習者於中文語境的網路溝通中靈活運用抱怨策略之能力。
  • Item
    對日本學生之跨文化初級華語教學設計研究
    (2020) 真島 淳; Mashima, Jun
    在日本,第二外語華語課程可以說日本人學習華語主要且最大的管道,且是人文教育(核心基礎教育)之一環,在華語教學中應兼顧外語學習的「實用性」與「人文教育價值」。不僅需要教授語言知識並訓練學生語言運用技能,亦應將語言教學視為透過語言學習所進行的跨文化教育,使學生跨文化溝通能力獲得全面的發展。日本第二外語華語教學環境存在許多不利因素,例如:外語環境不足、學習時間有限、班級人數規模過大等。既然教學環境有各種不利因素,如何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兼顧外語學習「實用性」與「人文教育價值」,以溝通交際文化為題材進行跨文化教育,以使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獲得全面的發展,這是一個極為值得探討的問題。 本研究在教學實施之前,就相關文獻分析後,分為以下幾個階段:一、了解現行日本華語教材對話課文與練習中「跨文化」成分的呈現情形;二、了解日籍華語學習者與華人日語學習者對溝通交際文化的學習需求;三、了解日籍學習者的學習經驗與對跨文化華語教學的需求;四、了解華語教師的教學經驗與對跨文化華語教學的需求;五、建構跨文化華語教學設計原則,據此建立教學實施構想並進行內容規劃;六、進行教學行動研究,並檢視教學規劃進行修正;七、彙整教學資料與記錄,評估教學成效。 經過三個學期的教學實施後,本研究獲得了以下幾項結論:一、教學目標與內容:任課教師必須首先檢查任教學校所設定的共同教學目標是否涵蓋跨文化溝通能力的所有內涵。若教學目標沒有涵蓋所有知能內涵,任課教師就必須自行補充教學目標,釐清學生要知道、理解、學會的知能內涵,進而將之視為整個教學實踐的參照點;二,教學評量:鑒於跨文化溝通能力各種內涵的特質,教師應以組合形成性評量與總結性評量的方式,採用多元並可行的評量依據不斷評量教學成效,全面評量學生跨文化溝通能力的發展;三,教學活動:教學活動先以教師為主體的方式建構後續教學活動的鷹架後,再進行學生為主體教學活動,例如問答活動、情境會話活動以及採訪活動。應安排一些文化對比活動與體驗型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主動察覺、發現各種語言表達或語言行為所表徵的文化;四,教學者施教能力:教師須通曉與溝通交際文化有關的華語語用學方面的知識,如此方能清楚地解釋語言的一些文化現象背後的思維因素,藉由文化對比的方式,讓學生理解溝通交際文化的差異性所導致發生的文化誤解或衝突。
  • Item
    華語線上同步學習之師資培訓研究
    (2019) 許智華; Hsu, Chih-hua
    線上同步教學的發展因著當代網路科技的發達而有了大幅的發展,語言學習因不受地域的限制而能更能推廣,然而線上同步教學不同於課堂教學,教師需面臨教學平台操作、教學互動方式與教學情境改變等難題。線上同步教學的教師培訓有其必要性。 本研究觀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8年線上華語教學實務課程」的面授和實務實習課程共14週,以行動研究法反覆進行理論課程、實務教學、反思和討論;再以問卷調查法收集37位職前教師的反思感想,分析職前教師的自我成長、行動策略和協力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 的各項表現。 本研究結果揭示:一、除了培養職前教師對基本理論的學習之外,「反思討論」和「反思之後再回實務教學的應用」,亦為影響職前教師職能發展的重要因素。二、同儕間的協同學習和組內互助為職前教師培訓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同儕間的相互支援與互助也是職前教師成長與自我調節的重要因素;最後訪談六位經由本培訓課程後成為線上教師者,分析其對本培訓課程之回饋,探討培訓課程對實質上對線上華語教師之助益和線上華語教師在教學上之需求。 另外本研究中發現,除了線上同步教學課程之外,在教學外的時間,利用訊息文字即時提問和回應也為現今師生間的教學應用方式。除了在固定的電腦前接受同步視訊教學外,利用行動裝置支援無所不在的同步學習亦為遠距教學的可能性。本研究的結果供培訓單位作為規劃同質性培訓課程之參考;此外,教學外利用文字即時訊息或是即時視訊或語音學習是否能對語言教學課程有何助益,亦為未來遠距教師培訓研究值得研究觀察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