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文教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
發展沿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1995年成立「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2003年成立博士班,致力於培育華語文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教學師資及研究人才。2006年成立「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招收華外語國際生,致力於培養具有流利華語文能力及跨文化溝通能力之外籍華語人才。2006年成立「應用華語文學系」學士班,復於2012年與「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組」整併成立碩士班,招收本國籍學生及僑生,致力於培養全方位的華語文應用人才,以及海外華人社會與文化的研究人才。2012年「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與「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合併為具博士班、碩士班與學士班學制之「華語文教學系」。2017年「應用華語文學系」與「華語文教學系」進一步整併。重整後的「華語文教學系」包含兩個學士班組(「國際華語與文化組」及「應用華語文學組」)、碩士班、博士班、以及數個學程與專班(華語文教學學分學程、兒童雙語教育學分學程、海外華語師資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教育宗旨
華語文教學系之教育宗旨在於因應當前東風西漸、華語全球化之趨勢,培養各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能通曉並傳播海內外華人的語言與文化,藉此厚植華語文化實力、促進東西方交流、進而確保世界和平與人類福祉。
特色與願景
重整後的「華語文教學系」與臺師大歷史悠久的國語教學中心及僑生先修部構成中華民國高等教育機構中規模最大最完備、且學理與實務兼具的華語文專業人才培育重鎮。師資包含語言學、語言教學、教育心理、認知科學、教育科技、華人文學與文化、海外華人社會等學有專精的學者。學生涵蓋本地生、僑生、外籍生,來自全球各地,具多元背景。師生共構成一個真正生態多樣的學習環境。未來「華語文教學系」將積極與本校翻譯、國際人力資源與管理相關系所合作,強化學生跨語言跨文化素養與行政管理的能力。「華語文教學系」也將強化與國外學校合作,發展符合當代學習趨勢、有實證依據的華語教學方法,建立有特色的華語教學與僑教品牌。
News
Browse
Item 1960年代菲律賓華僑來臺投資保險業之研究----以施性水及楊應琳為例(2012) 潘美智本文聚焦在1960 年初政府鼓勵華僑回國投資的政策形成原因,並以菲律賓 華僑施性水來臺投資保險業為案例,綜合剖析各項人事時空背景及相關配合條 件。 無論個人或法人投資,按現在一般的觀念,無非是將資本投入在有獲利性的 環境及標的上;而吸收資金的一方,則是因為自身資金不足而需要更多資金的投 入。其投資標的的未來報酬則為其吸引力,除此之外,也必須提供資金的安全性 及進出的便利性等相關要素。 二戰後,菲律賓華僑在僑居地受到菲化政策影響,經濟上的歧視致使華僑商 業資金徬徨歧途,而造成大筆資金流向海外。而時值冷戰期間,政府自1949 年 播遷來臺後,一直到1960 年初,位處臺灣一小島的中華民國政府其反攻復國的 政治目標以及謀求自立的經濟要務,在在都需要利用海外華僑的支持與資金投 入,而此支持及資金投入二者可謂互為表裏;因此在吸引華僑資金的同時,對政 府當局而言,投資人其政治背景必然是一個關鍵因素。 筆者擬探討以菲律賓華僑施性水、楊應琳等來臺投資華僑產物及華僑人壽此 一個案,綜合性地將各項如政府與華僑的關係、華僑與僑居國的關係、臺灣當時 之政經情況、與投資環境條件等影響投資的變數一一列出,試以呈現此一投資案 當時所代表的意義及對後來的若干影響。Item 〈2008年國家型數位學習計畫〉 以視訊教學為主體之對外華語文化教學之跨國合作研究-跨國華語視訊文化教學之設計、實施與評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8-11-30) 信世昌; 王兆華; 莊三慧; 朱我芯; 蕭素秋; 吳青璇本整合計畫旨在發展針對國際人士學習華語之遠距文化教學模式,促進外籍學生對 於華語文化之理解並藉此增進其口語溝通能力。以具有中級華語能力之外籍學生為教學 對象,海外合作的大學分佈四國,包括美國南加大、日本慶應大學、韓國外國語大學及 德國海德堡大學等四所大學。 整合計畫具體目標為: 1. 研究針對中級華語程度之外籍人士的跨文化教學題材與討論內容。 2. 培養能夠利用同步視訊之華語教學方法及帶動跨文化討論之華語教師。 3. 發展在同步視訊模式下可用的華語教學法及教學活動。 4. 研究將同步視訊教學為主,並輔以非同步的教學網站與文化資料庫之課程。 5. 研究如何將跨國華語數位視訊教學融入國外大學之華語課程。 本總計畫以兩年為期,包含總計畫及五個子計畫: 總計畫:以視訊教學為主體之對外華語文化教學之跨國合作研究 子計畫一:數位華語教學之文化主題與教材內容設計研究 子計畫二:跨文化數位華語教學之教師培訓與實習研究 子計畫三:對外華語視訊教學之文化教學策略與活動設計研究 子計畫四:海外華語學習者之線上學習成效評估研究 子計畫五:數位華語教學支援系統環境之建置研究 本計畫包含了完整的數位教學因素,包括了內容、教師、教學法、學習者、及數位 支援系統,都是完整的數位華語教學不可或缺的部份。Item 7-12歲兒童華語教學音樂活動設計(2009) 朱國華就人類學的觀點而言,兒童音樂活動是人類從兒童成長為大人必經的過程,這是一項極自然的演變發展;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此音樂活動是扮演人類文化傳遞的一種學習活動;再從教育學習的觀點著眼,兒童音樂活動也具有學習的功能。當今,許多國家亟欲增設兒童華語相關課程的舉措已蔚為風潮. 本研究論文之重點是在於“如何透過音樂活動以促進兒童華語學習”此一主題上。 本文根據發展研究法,以音樂活動及兒童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為主軸,將兒童音樂活動的功能及理論、音樂活動與兒童發展之關聯性、音樂活動對兒童第二語言習得影響以及課程設計之相關文獻結合為基石,同時也訪談了現職華語教師,了解教材與教學上的問題需求等,並分析現行教材,研究出音樂活動教學的範例。 過程中經由文獻及需求分析,綜合學習者及教學者觀點,設計了音樂活動教學的範例,歸納結論以下: 一、 由理論層面看,音樂活動運用於兒童華語學習,為符合兒童需求及心理特徵,能活絡教學情境,增加教室趣味,提昇學習成效。 二、 由實作層面看,音樂活動運用於課堂,動聽歌曲及節奏明快的韻文朗誦,讓小朋友琅琅上口,兒童易主動學習,輕鬆累積學習信心。 三、 由未來發展層面看,完整的兒童音樂活動華語教材,期望有心人士共同關注,官方及學界合力,據以開拓兒童華語教學發展的前景。Item An adaptive data replication technique with online advertising for P2P VoD services.(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ess, 2012-10-01) Ho, Chien-Peng; Chia-Ling HsiehThis study aims to construct an agent-driven advertising framework for allowing agent-peers to distribute ad-videos to their potential customers and robust online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channels for smooth functioning of the Video-on-Demand (VoD) systems in unstructured Peer-to-Peer (P2P) overlay networks. In particular, the framework does not rely on a centralized collection server, but depends more on agent-peers that better meet customer needs and can transform a server load into scalable bandwidths with availability and high system reliability. However, in large-scale networks, it is important to reduce the load imposed on the server resource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roblem of characterizing and assessing the local impact of the load imposed on the peer-level underlay networks by analyzing the kurtosis properties of packet inter-arrival time distribution on a P2P network. In addition, we analyzed the observed global impact of the load imposed for film-data replication to eliminate potential network bottlenecks using an extended density-based clustering (DENCLUE) algorithm of P2P overlay traffic on the agent-level underlay. The results indicate appropriate replication effective in system performance. It also points to the enormous potential of agent-level advertising in enhancing predetermined marketing objectives.Item An Alternative Analysis of "V de/bu C" Constructions in Mandarin.(2012-06-10) Lin, Chienju; Hsiao, Huichen S.Item Analyses of the BA-construction? Evidence from Structural Priming.(2011-07-14) Hsu, Dong-BoItem AP 華語文師資暑期培訓計畫〈民95〉(教育部, 2006-01-01) 信世昌Item AP中文對美國中文學校的影響 —以南加州PV學區為主(2010) 葉育婷; Yeh Yu-Ting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與分析美國自2006 年推行AP中文以來,對當地中文學校的影響,並以南加州PV學區為主要研究場域。研究者以參與觀察及訪談相關人物的方式,輔以學術文章、研究加以佐證,欲針對目前中文學校的發展現況及在AP潮流效應下未來的方向加以觀察評析。著重的議題首先是AP中文「以中文為外語教學」的內涵目標,以及中文學校「介於母語與外語之間」的語言教學色彩,文中將舉例說明以釐清兩者的差異性,提出「應以『傳承語教學觀』看待華裔學習者的需求」之結論;第二點將探討AP中文的設立對美國中文教學走向可能帶來的「回流效應」(washback effect),認為「AP中文標準化了美國中文教學的目標」;第三個觀察重點則在於主流學校的「中文課」及中文學校的「中文班」兩者之間無論在教學目標、教學對象、教材資源、師資選擇…等各方面都大相逕庭時,兩種「學中文」的機制會產生「排擠效應」抑或能「相輔相成」?而結論是「主流學校中文課可能排擠中文學校之生源」;第四點則欲重新詮釋中文學校在面對主流社會的演變時,原來所發揮「華裔輔助性教育體系的溢出效應」的質變及其對於美國華人社會的意義,本研究認為「中文學校作為族裔資本之力量由內聚到外擴」。最後,藉由普遍用於學校行政研究的SWOTS模式,以中文學校的經營模式為探討核心,更有架構、更全面性地分析因應中文學習熱潮,中文學校可能的發展策略及方向。Item Canvas 學習管理系統在網絡華語教學的成效探討-以美國喬治亞州州立網絡學校為例(2022) 林洛伊; Ling, Loyee本研究以美國喬治亞州州立網絡學校的學生與教師們為研究對象,採用文獻分析法、資料分析法和問卷調查法為研究方法,根據所探討的文獻去設定研究方向與界定研究範圍。首先,本研究以喬治亞州州立網絡學校2022年春季課程中文班的127位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使用Canvas學習管理系統參與課程時,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參與同步課程的次數與學習成效之關係。再者,研究者蒐集2014年至2022年六個學期的學生期末問卷反饋,用以說明學生對於使用Canvas學習管理系統與D2L (Desire to Learn Brightspace)學習管理系統的感受和學習滿意度的意見參考。最後,研究者於2022年春季班成功蒐集全校66位教師們的問卷結果,分析教師們對於使用Canvas學習管理系統的心得與建議。研究結果發現教師於學期前在Canvas設置網絡課程說明,可方便學習者導覽與查詢課程,使學習者感到Canvas的友善,有助於提高學習成效,進而提升成績。另外,研究結果顯示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同步課程的次數與學習成效為正相關,由此得知設置得宜的網絡語言教學可以達到良好的學習成果。研究討論提出對於目前正在選擇適合的學習管理系統的教育機構,可以考慮採用Canvas學習管理系統。對於職前師資的培訓也是非常重要,教師們應於學期前即熟悉學習管理系的使用。在學期中時,建議教師們善用Canvas系統自動收集的數據與家長溝通。教學機構宜預先開設網絡課程訓練班,邀請有經驗的網絡教師定期授課,協助實體課程的教師預先準備。Item Chinese and English supportive strategies: A cross-cultural analysis.(2010-03-13) Hsieh, Chia-Ling; Chih-Hsuan Hsu.Cultural influences on language use have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in face-to-face conversational discourse. It has been an accepted fact that English speakers express feelings and use direct languages more frequently than Chinese. However,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disp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communicative strategies in computer-mediated settings. This study compares how Internet users give support to Taiwanese and American well-known athletes. Data drawn from Taiwan and U.S. websites indicate different degrees of preference in supportive strategies, reflecting a sharp contrast between low-context/individualistic culture and high-context/collective culture. Taiwanese athletes tend to receive support directed toward a shortened social distance. U.S. athletes are primarily supported by more expressive strategies. Nevertheless, the preparatory and compensatory moves exhibit cross-cultural similarities: Both Taiwanese and U.S. athletes are commonly greeted by first names or nicknames. Supporters of both languages also prefer revealing identity, using informal complimentary closings, and omitting salutations or signatures. The conclusions indicate that influences of Internet characteristics are as significant as cultural backgrounds on the directness and formality of online support. This suggests that the awareness of language cultures and communication media is crucial for language learners in building and mastering successfu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networking communities.Item Chinese Distance Teaching: An NTNU-UH Project(1997-11-23) Hsin, Shih-ChangItem Chinese Speakers Do not Think about Time Differently than Portuguese Speakers.(2011-11-06) Sanvido, G. B.; de Rose, J. C.; Chen, J.-Y.Item Close but not proximate: The significance of phonological segments in speaking depends on their functional engagement.(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3-01-02) O'Seaghdha, P. G.; Chen, J.-Y.; Chen, T.-M.Item Cloud computing and multimedia application in Chinese videoconferencing teacher training.(2012-02-24) Hsieh, Chia-Ling; Jiahao LiItem Constraints on Chinese Word Order and Their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panel theme: Teaching Chinese Word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2011-11-13) Chen, Fred Jyun-gwangItem Constructing the Adjectival Potential Complement Constructions in Mandarin.(2012-08-12) Hsiao, Huichen S.; Chienju, LinItem Constructional Learning and Chinese Grammar Teaching.(2011-11-20) Hsiao, HuichenItem Contraction in Taiwanese: Synchronic analysis and its connection with diachronic change(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 1999-06-01) 曾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