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文教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

發展沿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1995年成立「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2003年成立博士班,致力於培育華語文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教學師資及研究人才。2006年成立「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招收華外語國際生,致力於培養具有流利華語文能力及跨文化溝通能力之外籍華語人才。2006年成立「應用華語文學系」學士班,復於2012年與「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組」整併成立碩士班,招收本國籍學生及僑生,致力於培養全方位的華語文應用人才,以及海外華人社會與文化的研究人才。2012年「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與「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合併為具博士班、碩士班與學士班學制之「華語文教學系」。2017年「應用華語文學系」與「華語文教學系」進一步整併。重整後的「華語文教學系」包含兩個學士班組(「國際華語與文化組」及「應用華語文學組」)、碩士班、博士班、以及數個學程與專班(華語文教學學分學程、兒童雙語教育學分學程、海外華語師資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教育宗旨

        華語文教學系之教育宗旨在於因應當前東風西漸、華語全球化之趨勢,培養各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能通曉並傳播海內外華人的語言與文化,藉此厚植華語文化實力、促進東西方交流、進而確保世界和平與人類福祉。

特色與願景

        重整後的「華語文教學系」與臺師大歷史悠久的國語教學中心及僑生先修部構成中華民國高等教育機構中規模最大最完備、且學理與實務兼具的華語文專業人才培育重鎮。師資包含語言學、語言教學、教育心理、認知科學、教育科技、華人文學與文化、海外華人社會等學有專精的學者。學生涵蓋本地生、僑生、外籍生,來自全球各地,具多元背景。師生共構成一個真正生態多樣的學習環境。未來「華語文教學系」將積極與本校翻譯、國際人力資源與管理相關系所合作,強化學生跨語言跨文化素養與行政管理的能力。「華語文教學系」也將強化與國外學校合作,發展符合當代學習趨勢、有實證依據的華語教學方法,建立有特色的華語教學與僑教品牌。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
  • Item
    融入科技內容教學知識與教師主導觀課於職前華語教師發展線上教學知能之研究
    (2022) 李喻安; LI, YU-AN
    隨著科技的發展與普及,資訊通信科技的成熟使得線上教學漸趨蓬勃,甚至成為近幾年的主流教學模式。如何將科技融入課堂並提升教學效能,已成為現今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議題。為了提升教學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要求每位教師每學年應至少公開授課一次,進行教學觀察與專業回饋。然而,目前國內針對華語職前教師培訓的研究中,較少針對教學觀察進行對於職前教師教學知能發展之探究。因此,本研究以科技內容教學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ACK)作為框架,探討教師主導觀課(Teacher-Driven Observation,TDO)對職前線上華語教師教學專業知能的影響。本研究採混合設計,研究對象為42位華語職前教師,使用問卷蒐集量化和質化資料進行分析:量化數據以描述統計及推論統計處理;質化資料以TPACK架構編碼、轉化成量化數據,再進行推論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華語職前教師較關注教學知能(PK)與教學內容知能(PCK)相關的教學議題,而職前教師的關注重點也反映在教學表現的自我評估中,認為PK與PCK的教學技能進步最多。在TDO各階段,觀課階段對於提升職前教師的線上教學技能之影響最為顯著;研究亦發現TPACK和TDO之間有顯著的交互作用,職前教師TPACK知能的發展會隨著TDO「說課—觀課—議課—反思」不同階段的推進,逐漸於議課階段聚焦,再於反思階段擴展。此外,在不同階段中,職前教師主要關注的TPACK知能仍是PK與PCK,科技相關知能的發展較不顯著。綜上所述,本研究整體結果顯示TDO有助於華語職前教師提升教學專業知能,特別是教學相關的知能。希冀透過本研究的結果,提供後續線上華語師資培育的另一個切入點,使培育課程之規劃更加豐富多元。
  • Item
    運用混成模式於初級閱讀策略教學行動研究
    (2023) 周暐芸; Chou, Wei-Yun
    本研究旨在探討混成模式結合閱讀策略教學相關的課程規劃,以及初級華語學習者在課程中的教學互動與學習成效。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為主要的研究方法,輔以課後問卷調查及學習者訪談以及學習者的評量綜合分析。研究對象為三位不丹籍的初級華語學習者,以《漢字積木—字本位學習法I》結合初級閱讀策略改編成自編教材做為研究工具,歷經為時四十二週的同步教學以及混成模式教學兩階段行動,依據第一階段教學過程的觀察省思,對於第二階段的課程設計進行調整與改善。依研究結果歸納結論發現:運用混成模式有效增進初級閱讀策略教學課程教學互動。混成模式閱讀策略教學課程實施後有助於初級華語學習者的閱讀學習成效提升。混成模式課程執行成功的關鍵,仰賴學習者自主學習的意願與自我管理能力,在非同步教學階段,教學者應積極回應學習者的問題及給予支持,提升對所學內容的熟練度。本研究整合混成模式運用於初級閱讀策略教學課程的規劃與實施有以下重點:在課程規劃方面,採用三階段的混成模式教學課程,分別為影片教學、課堂評量、課後複習。非同步教學影片,主要目的為講解教材內容、使學習者透過反覆觀看預錄影片的方式熟習課程內容。同步教學課堂評量,主要目的是為檢測學習者對於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進而針對學習的難點加強輔導,利用課堂練習任務的方式加強學習者間互相協作交流與溝通,營造自然的溝通交流與鼓勵自我表達的學習情境。最後利用非同步教學執行課後複習階段,給予學習者對於閱讀策略的運用更多實際應用練習的機會以增加學習成效。
  • Item
    華語線上同步學習之師資培訓研究
    (2019) 許智華; Hsu, Chih-hua
    線上同步教學的發展因著當代網路科技的發達而有了大幅的發展,語言學習因不受地域的限制而能更能推廣,然而線上同步教學不同於課堂教學,教師需面臨教學平台操作、教學互動方式與教學情境改變等難題。線上同步教學的教師培訓有其必要性。 本研究觀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8年線上華語教學實務課程」的面授和實務實習課程共14週,以行動研究法反覆進行理論課程、實務教學、反思和討論;再以問卷調查法收集37位職前教師的反思感想,分析職前教師的自我成長、行動策略和協力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 的各項表現。 本研究結果揭示:一、除了培養職前教師對基本理論的學習之外,「反思討論」和「反思之後再回實務教學的應用」,亦為影響職前教師職能發展的重要因素。二、同儕間的協同學習和組內互助為職前教師培訓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同儕間的相互支援與互助也是職前教師成長與自我調節的重要因素;最後訪談六位經由本培訓課程後成為線上教師者,分析其對本培訓課程之回饋,探討培訓課程對實質上對線上華語教師之助益和線上華語教師在教學上之需求。 另外本研究中發現,除了線上同步教學課程之外,在教學外的時間,利用訊息文字即時提問和回應也為現今師生間的教學應用方式。除了在固定的電腦前接受同步視訊教學外,利用行動裝置支援無所不在的同步學習亦為遠距教學的可能性。本研究的結果供培訓單位作為規劃同質性培訓課程之參考;此外,教學外利用文字即時訊息或是即時視訊或語音學習是否能對語言教學課程有何助益,亦為未來遠距教師培訓研究值得研究觀察的現象。
  • Item
    華語網播教學發展─以中級華語為對象
    (2010) 涂鈺亭
     隨著科技的進步,學習工具越來越多元化,由課室教學到突破距離的遠距教學,再再都顯示教育的可塑性。在語言教學中,若是能在目標語的地區學習,對學習本身而言是沈浸在目標語中是最好的學習方式。然而,並非每位學習者都有機會在目標語環境下學習,這也是第二語言遠距教學的發展背景。科技的發展也提升了遠距教學的自由度,網播教學就是科技與第二語言學習結合而成的非同步遠距教學。   本篇研究架構以ADDIE為中心,首先分析現有文獻和華語網播節目。第二部分藉由問卷調查、訪談的需求分析,設計教學原則和重點,據此發展聽力教學節目,在澳洲坎培拉大學做局部的前導教學實驗,並發放問卷進行評鑑。 經研究實驗歸納出華語網播教學節目的教學設計原則,架構分成網站設計與資源、網播教學內容、網播節目安排以及網播教材四大項,並得出結果如下:第一,華語網播教學節目可以幫助學習者的聽力理解發展,特別是在非目標語國家的學生。第二,應以學理為根據,發展有效的華語網播教學方式。第三,關注節目和節目之間的關聯,課程與學生老師之間的關聯。第四,以專業的漢語知識及教學語言為後盾,正確教導學習者。第五,善用科技與華語教學結合,創造更大的教學效益。第六,設想並了解華語學習者的需求。
  • Item
    華語遠距師培課程與教學能力發展研究
    (2018) 李家豪; Li, Jia-Hao
    當代網路科技的躍進推升了遠距教學的發展,其跨時空與高互動的優勢不僅豐富教學資源,符合個人需求,且更有利語言課程的跨境推展。遠距教學的特質鮮明,使得授課教師面臨如設備操作、適應情境、調整教學等難題,因此學者皆強調遠距教師培育的必要性。然而,專論華語遠距教師培育的研究仍屬少數,且遠距教學的能力至今仍未有明確界定,更少見探討教師培育、教學能力與評估指標等層面的綜合研究。為補足文獻闕漏,本研究搭配行動、調查與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教師培育成效、教學能力發展與整合評估指標。 在培育成效方面,本研究觀察「2015年華語遠距教師培育課程」的面授培訓為期八週次,共20小時。研究者以行動研究法的反思模式,釐清培育課程的執行模式,並以內容分析法對應培育課程的主題與任務,再以調查研究法匯集30位報名教師的受訓動機需求調查,以及19位受訓教師的意見調查,從而分析培育成效。在教學能力方面,融合分析與行動研究法,剖析6位受觀察教師於培育前、後教學實驗的教學表現,並以百分比統計對比課程設計、問答調控、任務銜接等教學能力的發展。在整合分析指標方面,採分析法彙整上述結果,最終提出華語遠距教師培育的整合評估指標。 本研究揭示以下三項結果。第一,培育課程成效:培育前教師多重視教學技巧、資源應用、試教實習,其對實作、反思循環的理念仍有待形塑。因此,短期培育課程應涵蓋五個核心主題:培育目標認知、遠距教學觀點、視訊授課技巧、數位資源應用、演練試教實習,以及其中的十二項教學知能。此外,培育單位規劃課程時可搭配情境觀察、主題研習、教學討論、小組協作、個人實作等課型與任務,並提高培育內容的應用性,方能發揮短期密集型培育課程的時效與成效,也有利平衡受訓教師的增能需求與訓練負擔。 第二,教學能力發展:培育後,受觀察教師在課程設計、問答調控、任務銜接等方面設想,皆有更明確的教學考量。在課程設計方面,整體教案更符合格式、重點、活動、問答、討論、評量等編寫原則。投影媒材更能顧及圖文排版、內容教學、討論互動等編排原則。自評紀錄則呈現備課、語言、內容、媒體、應變等反思啟示。且部分教案、媒材的統計呈現明顯的進展。 在問答調控方面,對比百分比統計後,師生言談總量、比例與分布更符合教師精講、學生多講的原則。教師更能掌握提問語言(程序提問、匯集性誘導提問、擴展性誘導提問)、回饋語言(評價、填補、修正、操練、行為),也可避免失效語言,如失效提問(贅述、自答、講解、離題)與失效回饋(過度填補或錯失修正、操練、理答)。此外,培育後教師趨向運用擴展性誘導提問,引導學習者表述如論斷、應用、分析、整合等高層次的口語回應。 在任務銜接方面,教師更能考量任務的類型、程序、配時等應用,其百分比統計也有明顯差異。教師依序鋪排開展(開場寒暄、漸進暖身、課前評量)、探究(學習大綱、課文提要、詞彙運用、句型練習)、研討(文化討論、情境討論、畫筆任務)、鞏固(綜合複習、課後評量)、緩衝(補充教學、逐步緩和)等五個階段與其中的任務。此外,教師可視任務目的,搭配線性或循環的授課模式,使任務甘特圖呈現傾斜走向、集散區段、點線形態等特徵,以及銜接任務的教學要則。 第三,整合評估指標:本研究彙整上述實證結果,並提出華語遠距學的培育課程、教學能力、資源管理等三項整合評估指標,如:培育課程的培訓課時與時效、專題新增與補充、任務考量與安排等指標。教學能力的課程設計、問答調控、任務銜接等指標。資源管理的單位設備與資源、人資職務與管理、教學支持與協助、研習講義與檔案、教材質量與議題等指標。 此外,本文另呈現由行動研究所觀察的培育課程應用與實踐,包含培育課程的籌備事項:如培育進程劃分、目標規定說明、潛在難題防範。執行實例:如培育課程簡介、跨文化溝通觀、教學平台操作、視訊授課技巧、數位能力應用、種子教師傳承、教學演練試教、教學自評反思等八個主題。管理方案:如師資人員協調、設備資源配置、培育成果建檔等應用實例。 本研究希冀上述培育課程成效、教學能力發展、整合評估指標的研究成果、應用與實踐,可供研究者發展後續遠距教師培育研究之基礎,或供培育單位作為規劃同質性培育課程之參考。
  • Item
    從視訊教學觀察學生零代詞的使用形式
    (2011-06-19) 蕭惠貞; 王雅平
    本文旨在探究以英語為母語者之華語學習者於視訊教學課程中零代詞的使用情況。主要的研究對象為參與線上遠距同步視訊一對一以文化為導向的教學課程中的五對師生。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實驗組為視訊教學中長灘大學漢語課的五組師生,而對照組為傳統課室教學中早稻田大學漢語課的五組師生。透過量化分析和零代詞的頻率使用比較,本研究探討:(1) 在遠距視訊教學的師生互動中,以英語為母語的華語學習者使用零代詞的次數多寡?(2) 在遠距教學中,學生在課程開始和課程結束時的零代詞使用頻率是否產生顯著差異?(3) 在遠距教學中,學生使用的零代詞形式在「承前省」、「蒙後省」、「當前省」、「泛指省」何種類型上使用最多?陳平(1987)曾指出漢語話語結構特徵對於零形回指的使用上有重要的制約作用;所指對象在話語中具有強烈的連續性,是回指以零形式出現的必要條件;可見零代詞是具有指涉功能的代名詞。由於漢語是高度代詞脫落的語言,因此經常使用零代詞來指涉第二次提到的舊信息;相對來說,英語則是非代詞脫落的語言,必須使用一般代名詞指稱舊信息(曹逢甫 1994; 陳俊光,2007)。兩種語言的差異是造成英語母語者學習漢語時產生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cf. Xie, 1992)。 透過觀察五對師生的課堂側錄檔案及與對照組比較,本研究初步發現:雖然教師使用零代詞的比例仍是高於學生,但在遠距視訊教學以文化為導向的課堂上,教師也易傾向於使用接近日常的口語會話。因此,一旦教師使用零代詞,學生也容易由教師的自然口語中習得零代詞的使用方式。其中又因在教師與學生對話過程中,師生彼此經常省略語境中共知的人稱代詞,如:「你」、「我」等。因此前述四類零代詞中以「承前指」和「當前指」所占比例最高。
  • Item
    跨國合作之華語遠距協同教學模式研究—美國高中華語課程之設計與實施總計畫暨子計畫二:針對美國高中華語課程之跨國遠距協同教學模式研究及遠距華語教師培訓研究(1/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2-07-31) 謝佳玲
    整合型計畫名稱:跨國合作之華語遠距協同教學模式研究— 美國高中華語課程之設計與實施 總計畫:針對美國高中華語課程之跨國遠距協同教學模式研究 華語教學在全球的趨勢已逐步從大學階段向下延伸至高中,並繼續延伸至中小學,學習者的年齡逐漸降低,也衍生出中小學的華語教師不足、原有大學的教材不適用、針對中小學生的華語教學法尚待開發等問題,本研究旨在針對這些新的問題提供解決之模式,以美國的高中為對象,培訓遠距視訊教學之華語教師,直接對美國多所高中的華語課程進行授課,並研發適合中學使用的教學法及輔助教材。本整合型計畫以一年五個月為期,包含總計畫及四個子計畫:總計畫:針對美國高中華語課程之跨國遠距協同教學模式研究。子計畫一:結合線上自學與視訊會談之混合式華語教學法、學習活動與測驗研究。子計畫二:針對美國高中之遠距華語教師培訓研究。子計畫三:針對美國高中之遠距華語教師培訓研究—美國高中華語教材之評估與遠距華語視訊數位教材之開發為中心。子計畫四:以學習社群豐富知識分享的支援系統研發。最終目的在建立並持續經營一個適用於美國9-12中學生之遠距視訊華語教學模式,預期透過師資認證及教材認證國際化的過程,使台灣華語教學師資及教材成果與美國中等教育主流教學體制接軌,成為跨國視訊華語教學的範例,提高台灣華語教學的國際能見度與國際聲望。
  • Item
    華語應用文寫作教學網之建構與技術考量
    (2003-04-26) 信世昌; 林金錫
    本研究旨在探討針對外國學生之華語應用文寫作教學網之建構方式,試從教材設計與科技應用的角度,提出設計及實驗過程中所考慮的層面、面對的問題以及一些解決的方式,做為本研究與相關課程之參考。
  • Item
    使用視訊會議系統做為遠距語言教學之探討
    (1999-12-19) 信世昌
    遠距教學隨著網路視訊科技的發展而愈形熱門,以往藉由函授、廣播及電視的單向式遠距教學型態,已因數位科技的興起,而開始使用寬頻的線路,如ISDN、ATM或光纖網路,進行雙向互動式的教學,並且在文字圖形之外,尚得以傳遞視訊、影像、聲音等內容。對於語言教學而言,這些多元化內容的傳遞功能,實質上造就了聽、說、讀、寫的基礎環境,而使得聆聽、會話、閱讀與譯寫等等的語言技能更得以與遠距教學相互契合。也使得教學活動從單一的語文技能(例如藉助E-mail練習寫作),進入多元綜合技能的型態。現今以視訊會議的形式進行同步的遠距教學已成必然的趨勢,目前一般的視訊會議設備可概分為兩類:一是教室型(Room-base),在視訊教室以ISDN線路傳遞品質良好的影音供全班上課,二是個人電腦型(PC-base),在個人電腦上以簡易型視訊軟體進行教學。研究者基於近兩年來嘗試使用視訊設備與外國連線進行華語文教學的經驗,從實際教學的觀點分析比較這兩種不同的視訊系統在語言教學旳應用考量。
  • Item
    視訊遠距教學之規畫與實施—針對日本學生之華語文教學
    (臺北市:中華民國空中教育學會, 2008-06-01) 信世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