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文教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

發展沿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1995年成立「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2003年成立博士班,致力於培育華語文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教學師資及研究人才。2006年成立「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招收華外語國際生,致力於培養具有流利華語文能力及跨文化溝通能力之外籍華語人才。2006年成立「應用華語文學系」學士班,復於2012年與「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組」整併成立碩士班,招收本國籍學生及僑生,致力於培養全方位的華語文應用人才,以及海外華人社會與文化的研究人才。2012年「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與「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合併為具博士班、碩士班與學士班學制之「華語文教學系」。2017年「應用華語文學系」與「華語文教學系」進一步整併。重整後的「華語文教學系」包含兩個學士班組(「國際華語與文化組」及「應用華語文學組」)、碩士班、博士班、以及數個學程與專班(華語文教學學分學程、兒童雙語教育學分學程、海外華語師資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教育宗旨

        華語文教學系之教育宗旨在於因應當前東風西漸、華語全球化之趨勢,培養各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能通曉並傳播海內外華人的語言與文化,藉此厚植華語文化實力、促進東西方交流、進而確保世界和平與人類福祉。

特色與願景

        重整後的「華語文教學系」與臺師大歷史悠久的國語教學中心及僑生先修部構成中華民國高等教育機構中規模最大最完備、且學理與實務兼具的華語文專業人才培育重鎮。師資包含語言學、語言教學、教育心理、認知科學、教育科技、華人文學與文化、海外華人社會等學有專精的學者。學生涵蓋本地生、僑生、外籍生,來自全球各地,具多元背景。師生共構成一個真正生態多樣的學習環境。未來「華語文教學系」將積極與本校翻譯、國際人力資源與管理相關系所合作,強化學生跨語言跨文化素養與行政管理的能力。「華語文教學系」也將強化與國外學校合作,發展符合當代學習趨勢、有實證依據的華語教學方法,建立有特色的華語教學與僑教品牌。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4
  • Item
    高級華語課程之需求分析與理念探究
    (2023) 宋怡南; Sung, Yi-Nan
    本研究從多角度進行需求分析並重塑高級華語課程概念,同時以此為基,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高級華語課程設計框架與規劃。此課程設計具備縱向的語言技能階梯式提升與橫向的情境主題多元化開展條件,於華語為母語與非母語環境中收集高級學習需求,調查國內外開設之高級華語課程與出版之高級華語教材類型,收集第一手經驗和回饋為課程設計佐證。研究結果可用於建立或檢視整體語言課程架構,特別是高級課程之總體課程架構及獨立課程規劃設計,以及高級程度能力分級與個人學習歷程規劃。此論文採用調查研究法與內容分析法,釐清與建構高級華語需求與課程設計總體面向。透過「『學生端』與『教師端』之需求分析」和「『課程開設』與『教材出版』主題與架構」四方面,對高級學習者與具高級教學經驗之教師專家發放問卷並進行一對一訪談;調查收集國內外開設之高級華語課程與出版之高級華語教材,從中取得實證資料加以探究得出高級華語課程「多樣性」與「多變性」需求。其次,重整高級華語課程「等級劃分」和「範圍界定」概念,釐清對高級程度之誤解,建立「加深」與「加廣」理念,在現有語言能力架構和語言課程設置基礎上,完成多層次漏斗形的「以需求為導向之課程設計框架」,與現有高級課程架構與單一課程設計套用及對比,初步驗證框架之可行性。最後,根據不同需求,制定總體課程與單一課程層次之高級課程設計原則與範例,實現本研究之高級華語課程規劃與設計框架。本研究之成果可補足目前高級程度總體課程設計研究之空缺,釐清對高級程度能力需求與養成之誤解,同時提供總體課程、主題課程群組與單一課程設計之原則與套用模式,滿足學習需求並達成學習目標。
  • Item
    多媒體CLIL華語課程設計與教材編寫研究 - 以性別平等為主題
    (2022) 洪崇凱; Ang Chorng Kae
    當學生的華語文能力達到一定的程度後,其學習需求也變得較多元化。但礙於其工作型態,不少成人學生平日可進行額外學習的時間往往有限。而本研究場域的學員們配合性高,場域管理單位也願意給志工教師更彈性的教學操作空間,故研究者設計、執行了一門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LIL)教學法的華語文課程,並運用了多媒體互動教材進行數位教學。研究者以4Cs核心原則進行課程設計、教材內容編寫及教學實驗,並選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之「性別平等」為主題,以六個單元探究性別不平等的議題。觀課者填寫「CLIL觀課檢核表」;也請學員們填寫依檢核表所編寫而成的「課後意見調查表」,隨後進行兩份問卷的比較分析,並輔以學習者的課前訪談、觀課者課後訪談、教學者課室觀察紀錄,做進一步之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以「性別平等」為主題的CLIL教材與教學設計皆能有效應用於越南籍學生的華語教學上,而CLIL教學法可作為後續適合外籍成人的主題式華語課程借鑑。
  • Item
    以擴大探究社群模型分析線上華語口語課程學習者之主觀學習感知-以印尼八華學校為例
    (2023) 劉芳妤; Liu, Fang-Yu
    網路的普及加上科技的發展,許多機構正將傳統面對面的課程改為線上進行,外語的教學也不例外,本研究以擴大探究社群模型(Extended Community of Inquiry, ECoI)分析線上華語口語課程學生的主觀學習感知。綜觀過去的研究,線上華語教學研究多著重在線上形式的課程設計及科技運用,較少以量化形式呈現學生主觀學習感受。因此,本研究以印尼八華學校的學生為例,課程採用探究社群理論,結合針對線上外語教學提出的技能金字塔(Skills pyramid)來設計,課程結束後以擴大探究社群調查問卷的結果分析學生對於線上華語口語課程的上課感受,並比較兩組學習程度的學生在擴大探究社群模型中各構面的差異,也透過路徑分析來探索擴大探究社群模型四個構面的結構關係與預測程度。研究結果發現,探究社群理論可提供教師設計線上課程時全方面的課程架構思考,而問卷調查結果四類呈現的平均分數皆大於3分,其中又以教學呈現表現最好,學習呈現最差;而中級和高級學生在四類知覺呈現中,均無顯著差異,最後,教學呈現對社交呈現及認知呈現達正向顯著預測,意即教學呈現得分愈高,其社交呈現及認知呈現得分亦愈高;社交呈現對學習呈現達正向顯著預測,意即社交呈現得分愈高,其學習呈現得分亦愈高。上述研究結果可提供線上華語教師進行課程設計與教學之參考。
  • Item
    跨文化溝通能力導向華語交換生課程設計:針對荷蘭大學生之個案研究
    (2022) 游佳瑀; Yu, Chia-Yu
    本研究以荷蘭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旨在針對其赴臺交換時,所需具備之跨文化溝通能力為研究導向,提出赴臺交換前預備課程設計,使其具備在臺期間與當地人跨文化交流所需之語言與跨文化能力,有效利用海外交換期間,增加口語練習機會並與當地人進行深度交流。跨文化溝通能力強調的是與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者溝通的能力,能夠將文化「知識」、「態度」結合外語能力以適當的溝通模式交流,並具備反思自身與他人文化的「批判性文化意識」以及學習新的語言與文化知識之「技能」。本研究透過分析荷蘭籍學生赴臺短期交流情形、荷蘭大學的華語與文化課程設置現況與荷蘭籍大學生來臺個案研究,探討目前在臺交換之荷蘭籍大學生於赴臺交換前的語言與文化學習背景與需求、與中文母語人士的交流情形,以及在臺的華語使用情況、與當地人的交流互動情形,再依據個案研究對象於在臺期間對日常生活中行為文化的觀察所撰寫之每週生活紀錄與訪談內容,歸納出符合荷蘭籍大學生華語學習需求並具真實性、文化差異性、話題性和具當代性的日常行為文化主題與情境,分別為:餐飲行為文化、宗教行為與態度、社群媒體的使用與符號、行為慣例與禮儀文化、學習態度及休閒生活。最後綜合現有文獻與研究結果提出適用於荷蘭籍大學生赴臺交換前預備課程之設計與教學範例,以培養跨文化溝通能力以及日常對話能力作為荷籍交換生來臺前之學習目標,以期提升在臺交換期間之跨文化溝通能力。
  • Item
    內容語言整合學習取向之華語聲調教學設計——以越南籍華語初學者為例
    (2022) 劉玉燕; LUU NGOC YEN
    越南語是聲調語言,對越南的華語學習者而言,這是優勢,不過也會因此受到母語的影響而產生困難。越南華語學習者容易將華語「一聲」和「四聲」混淆(吳門吉、胡明光,2004;陳氏金鸞,2005等),尤其是初學者。前人雖然提出了許多教學建議、矯正策略,但聲調仍是越南華語學習者發音的難點之一。本研究試著突破傳統語音教學,使用內容語言整合學習(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CLIL)的教學取向設計華語聲調課程,以內容帶動語言與聲調學習,致力創新華語聲調教學,以期提高學習者的發音能力及學習華語的興趣。本研究使用設計研究法(Design-based Research)為整體的研究方法,以內容語言整合學習(CLIL)教學取向來設計教案並實施教學,為越南初學者設計短期線上華語聲調課程。本研究分為三個階段:一、準備課程,二、執行試教與評量,三、評鑑分析結果。研究發現,此課程設計對越南華語學習者而言是一種新穎的學習模式,對學習發音聲調很有幫助。通過短期課程的學習及測驗,學習者的聽辨能力有明顯的進步,只存在雙音節和多音節的偏誤,沒有單音節偏誤,而且偏誤次數逐漸減少。在發音方面,以母語者的評分標準來評量,學習者的發音是有改善的;但是以專業華語教師的評分標準來評量,則與母語者的評分結果不同。本研究的實踐經驗與研究發現有助於未來將CLIL概念應用於華語發音教學,發展教材,改善越南學生的發音能力,為國別化華語教學做出有價值的貢獻。
  • Item
    遠距華語文化課程設計之教學反思—以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學系國畫與書法課為例
    (2021) 賴映蓉; Lai, Ying-Jung
    本研究旨在藉由遠距華語「國畫與書法課」課程設計,探索適合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學系開設之入門遠距華語文化技藝類課程教學模式。本研究使用內容分析法、參與式觀察法與半結構性個別訪談法,根據課程架構、學習者需求與專業性材料作分析,再結合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與遠距教學互動性來規劃課程,並採混合同步與非同步遠距教學模式。課程內容設計以國畫為主,書法為輔,以「永字八法」、「花中四君子」、「花卉」、「動物」、「食物」和「水果」6大主題進行教學,並利用不同的媒材結合節慶與手工藝創作,增加課程趣味性和互動性。課程目標為讓學生透過體驗中華傳統藝術,增加目的語文化的了解與中文輸入,以提升學習動機與促進其中文學習。經教學實踐後,對整體課程框架、教學教材與錄影、學生反饋訪談進行反思並優化課程設計。研究顯示透過大量的自然中文輸入,學習者對中華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且課堂活動有助於紓壓,亦提升其在聽力、漢字認讀、詞彙方面的華語學習成果。經教學反思後,發現本課程較缺少口說訓練、書法教學較單調與較缺乏課程評估方法,故除優化教學大綱與教材外,更利用線上平台MyET設計口說輔助課程與增加口語表達活動。書法教學嘗試除了題字、春聯,也含詩詞教學。為增加互動性和成就感,利用線上平台Padlet另增期末成果展活動。最後,提出遠距華語技藝文化類課程設計教學建議。
  • Item
    軍事情境初級華語課程設計-以宏都拉斯軍人學習者為例
    (2022) 黃榆媗; Huang, Yu-Hsuan
    自 2007 年起,宏都拉斯國防語言中心的軍官學生即使用一般華語教材學習中文,而近年來專業華語在商業、航空、護理、觀光等不同領域蓬勃發展,卻尚未出現專門給軍人的華語課本。於是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了解宏都拉斯軍人學生的需求後,製作了 11 單元共 110 個詞彙的初級軍事華語詞彙補充講義。此外,也設計一系列軍事情境華語課程活動,包含配合原教材《實用視聽華語》課文主題,產出軍事情境對話,另安排「打電話給臺灣軍官」視訊活動,讓學生將所學詞彙運用在真實對話中。同時,也舉辦「臺宏軍事文化差異」講座,邀請 3 位臺籍與宏籍軍官至課堂上分享自身經歷,讓學生除了學習軍事中文,也了解臺宏軍方在工作文化上的不同。最後,本研究請了 5 位相關領域的專家評鑑軍事華語講義,並以問卷及訪談調查了 10 位學生對於本課程的收穫與滿意度,評分顯示本研究的軍事情境初級華語詞彙為優秀的補充講義,且課堂活動設計也成功讓學生使用軍事中文,確實符合宏都拉斯軍事學習者未來外派臺灣及口譯華語的需求。
  • Item
    IBDP 中文 A 文學課程研究與設計—以莊子作品為例
    (2020) 王怡方; Wang, Yi-Fang
    本研究旨在針對國際文憑組織(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簡稱 IB)之大學預科項目(Diploma Programme, 簡稱 DP)中的中文A文學課程進行課程分析及研究,並提出可供參考的課程設計範本。此課程設計範本是以莊子的作品為例,一共分為四大課程單元,附有課程架構表、課程環節表,以及兩大單元詳細的課程綱要與課程學習單。   隨著國境情境的變動與科技高度的發展,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勢必要具備高度靈活的適應能力。由於傳統教育強調知識技能學習,難以培育出符合時代洪流的全方位人才。也因此,強調多學科整合能力培養、探索與思維啟發的國際學校教育,逐步受到全球教育界所關注。   然而,IBDP課程項目本身未有實際的教材可供教師使用,教師們必須依據國際文憑組織給予的教學與學習方法(ATL ,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設計出符合組織教學理念的課堂教材,這對教師來說無疑是不小的負擔。不僅如此,現今與IBDP課程項目相關的研究也相當缺乏,少數與IBDP相關的研究主題也都侷限在「中文B課程」與「中文A語言與文學課程」。較晚納入IBDP項目的「中文A文學課程」少有人討論。   因此,本研究期望能透過文獻資料的蒐集與分析整合,設計出一個完整的、可供參考的IBDP中文A文學課程設計範本,期望能為IBDP中文A文學課程教師們帶來一些方向與幫助。
  • Item
    依納爵教學法在華語教學之應用-以底特律耶穌會高中為例
    (2020) 尹昌舜; Teresa Lien
    天主教耶穌會教育機構遍佈全球,其獨特的教育理念一直是百年來教育學研究的重點之一。1993年耶穌會公布《依納爵教學法:實務之道》文件,作為各級耶穌會學校辦學的方針。本篇論文的主要目的是以底特律耶穌會高中為例來研究依納爵教學法在華語課程的應用。研究透過對依納爵生平以及耶穌會教育史的回溯、理論的介紹以及文獻蒐集的整理,闡明依納爵教學法的核心理念。同時並將依納爵教學法與其他二語學習法交互比較,分析其相容之處,以了解依納爵教學法在華語教學領域的應用情形。 研究者在底特律耶穌會高中擔任華語老師,負責以教科書《歡迎》為教材撰寫「課程設計與檢核」專案(Curriculum Design and Review Process),該專案是確保教師在教學時不偏離依納爵教學法的課程設計架構。研究者在論文中也將討論「課程設計與檢核」專案的書寫格式、要點及其欲達到的目的與作用。研究者將「課程設計與檢核」專案實施在華語教學中,透過實際課堂內及課堂以外的學習活動觀察、紀錄,輔以學生、家長及教師三個面向的訪談資料,提出依納爵教學法在華語課程實施的修正,為日後其他機構在華語教學上欲採用依納爵教學法提出策略及方向。
  • Item
    越南大學中文系「漢字課程」設計
    (2005) 蔡心交
    本論文屬於「行動研究」類型,先分析跟漢字教學相關的文獻和教材, 再調查越南大學中文系的實際教學情況,最後發展出一套能夠提高學生的漢 字學習效果之課程。在內容分析方面,本論文取樣分析漢語專業本科生的課 程大綱、漢字常用字表、漢字練習課本、漢字教學工具書,找出學生必要學 習的漢字量和漢字理論知識以及如何培養學生這兩方面的能力,同時為實際 調查步驟打下科學基礎。 實際調查是為了了解對越南大學中文系的總體狀況,包括中文系的數 量、老師和學生的數量、教學目標、課程的安排、教材的使用;訪談中文老 師的意見;發問卷調查學生的漢字學習情形;分析總結各系所在漢字教學方 面的不足之處,於是提出解決方式。總之,本論文要解決以下六個問題: (一)Why:為何要加強漢字教學?加強以後將有何幫助? (二)Who:越南學生學習漢語時有哪些難點?需要幫助的是哪些學生? (三)Where:哪些學校容許加強漢字教學部分?他們的設備條件是否齊全? (四)When:大學第幾學期適合加強漢字教學部分? (五)What:學生需要學哪些漢字?需要具備哪些關於漢字的知識? (六)How:通過哪些方式來加強漢字教學?是否必要獨立開課?若是要開 課,課程和教材問題要如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