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文教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

發展沿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1995年成立「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2003年成立博士班,致力於培育華語文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教學師資及研究人才。2006年成立「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招收華外語國際生,致力於培養具有流利華語文能力及跨文化溝通能力之外籍華語人才。2006年成立「應用華語文學系」學士班,復於2012年與「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組」整併成立碩士班,招收本國籍學生及僑生,致力於培養全方位的華語文應用人才,以及海外華人社會與文化的研究人才。2012年「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與「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合併為具博士班、碩士班與學士班學制之「華語文教學系」。2017年「應用華語文學系」與「華語文教學系」進一步整併。重整後的「華語文教學系」包含兩個學士班組(「國際華語與文化組」及「應用華語文學組」)、碩士班、博士班、以及數個學程與專班(華語文教學學分學程、兒童雙語教育學分學程、海外華語師資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教育宗旨

        華語文教學系之教育宗旨在於因應當前東風西漸、華語全球化之趨勢,培養各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能通曉並傳播海內外華人的語言與文化,藉此厚植華語文化實力、促進東西方交流、進而確保世界和平與人類福祉。

特色與願景

        重整後的「華語文教學系」與臺師大歷史悠久的國語教學中心及僑生先修部構成中華民國高等教育機構中規模最大最完備、且學理與實務兼具的華語文專業人才培育重鎮。師資包含語言學、語言教學、教育心理、認知科學、教育科技、華人文學與文化、海外華人社會等學有專精的學者。學生涵蓋本地生、僑生、外籍生,來自全球各地,具多元背景。師生共構成一個真正生態多樣的學習環境。未來「華語文教學系」將積極與本校翻譯、國際人力資源與管理相關系所合作,強化學生跨語言跨文化素養與行政管理的能力。「華語文教學系」也將強化與國外學校合作,發展符合當代學習趨勢、有實證依據的華語教學方法,建立有特色的華語教學與僑教品牌。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
  • Item
    華語說服語言語意、語用、語篇分析研究
    (2011) 李家豪
    溝通為人類使用語言的目的。而語言的功能不僅為傳遞訊息,亦是表達個人態度與立場的重要途徑。說服即是建立於傳訊與表態語言作用的溝通理論,且前人豐富文獻已由各學門觀點探究說服訊息的來源、媒介、組成、結構等要素,唯華語說服語言的研究仍顯不足。說服訊息的語言使用牽涉說服者文化的社會規約,亦受到情境中說服對象之固有訊息量與意願強弱度等變因影響,華語學習者更可能因其語言能力或文化感知的差異,遭遇表述或理解華語說服訊息的困境。 為增補文獻缺乏,本研究採用語篇補全測試蒐集華語母語者與華語學習者的說服訊息,以前人語意情態、語用策略、語篇後設等理論架構分析華語說服訊息中的類別、組成、情態、策略與銜接標記。研究除歸納華語說服訊息中的語言現象與通則之外,亦將統計結果對比說服對象持有態度變因,探討母語者依循情境差異而調整的說服訊息與學習者說服語言表現特徵。 研究結果揭示,華語說服者依序以認知、義務、動力、評價情態作為表態說服立場的手段,可見情態語意法則的確信度、主客觀、必要性、條件與對比皆左右情態的使用與分布。說服立論程序可歸納為指示行為、證據知識、理論闡釋、辯證對比與情感訴求及數項次類。其中建議與勸告、論說與損益、反駁與掩飾等皆為常用以提供指導、支援、推論與反證之說服策略,而情感訴求的究責或施壓,則以修辭手段達成說服目的。後設論述機制中的互動類連接與架構標記得以引導對方理解說服思維,但訊息精簡而少有參照、示證與註解標記。各類交互後設論述的高頻運用為說服者顧及對方觀感的佐證。 說服對象固有訊息與意願偏好區辨不同說服目的且須搭配不同情態、策略與後設論述的組合。此外,學習者語言能力為箝制其訊息構成的關鍵因素,初中級或中高級者說服與表現迥異且均可能遭遇學習難點。因此,融入說服語用概念與互動分組活動的華語說服協商教學可設置於教學提案之中。
  • Item
    華語遠距師培課程與教學能力發展研究
    (2018) 李家豪; Li, Jia-Hao
    當代網路科技的躍進推升了遠距教學的發展,其跨時空與高互動的優勢不僅豐富教學資源,符合個人需求,且更有利語言課程的跨境推展。遠距教學的特質鮮明,使得授課教師面臨如設備操作、適應情境、調整教學等難題,因此學者皆強調遠距教師培育的必要性。然而,專論華語遠距教師培育的研究仍屬少數,且遠距教學的能力至今仍未有明確界定,更少見探討教師培育、教學能力與評估指標等層面的綜合研究。為補足文獻闕漏,本研究搭配行動、調查與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教師培育成效、教學能力發展與整合評估指標。 在培育成效方面,本研究觀察「2015年華語遠距教師培育課程」的面授培訓為期八週次,共20小時。研究者以行動研究法的反思模式,釐清培育課程的執行模式,並以內容分析法對應培育課程的主題與任務,再以調查研究法匯集30位報名教師的受訓動機需求調查,以及19位受訓教師的意見調查,從而分析培育成效。在教學能力方面,融合分析與行動研究法,剖析6位受觀察教師於培育前、後教學實驗的教學表現,並以百分比統計對比課程設計、問答調控、任務銜接等教學能力的發展。在整合分析指標方面,採分析法彙整上述結果,最終提出華語遠距教師培育的整合評估指標。 本研究揭示以下三項結果。第一,培育課程成效:培育前教師多重視教學技巧、資源應用、試教實習,其對實作、反思循環的理念仍有待形塑。因此,短期培育課程應涵蓋五個核心主題:培育目標認知、遠距教學觀點、視訊授課技巧、數位資源應用、演練試教實習,以及其中的十二項教學知能。此外,培育單位規劃課程時可搭配情境觀察、主題研習、教學討論、小組協作、個人實作等課型與任務,並提高培育內容的應用性,方能發揮短期密集型培育課程的時效與成效,也有利平衡受訓教師的增能需求與訓練負擔。 第二,教學能力發展:培育後,受觀察教師在課程設計、問答調控、任務銜接等方面設想,皆有更明確的教學考量。在課程設計方面,整體教案更符合格式、重點、活動、問答、討論、評量等編寫原則。投影媒材更能顧及圖文排版、內容教學、討論互動等編排原則。自評紀錄則呈現備課、語言、內容、媒體、應變等反思啟示。且部分教案、媒材的統計呈現明顯的進展。 在問答調控方面,對比百分比統計後,師生言談總量、比例與分布更符合教師精講、學生多講的原則。教師更能掌握提問語言(程序提問、匯集性誘導提問、擴展性誘導提問)、回饋語言(評價、填補、修正、操練、行為),也可避免失效語言,如失效提問(贅述、自答、講解、離題)與失效回饋(過度填補或錯失修正、操練、理答)。此外,培育後教師趨向運用擴展性誘導提問,引導學習者表述如論斷、應用、分析、整合等高層次的口語回應。 在任務銜接方面,教師更能考量任務的類型、程序、配時等應用,其百分比統計也有明顯差異。教師依序鋪排開展(開場寒暄、漸進暖身、課前評量)、探究(學習大綱、課文提要、詞彙運用、句型練習)、研討(文化討論、情境討論、畫筆任務)、鞏固(綜合複習、課後評量)、緩衝(補充教學、逐步緩和)等五個階段與其中的任務。此外,教師可視任務目的,搭配線性或循環的授課模式,使任務甘特圖呈現傾斜走向、集散區段、點線形態等特徵,以及銜接任務的教學要則。 第三,整合評估指標:本研究彙整上述實證結果,並提出華語遠距學的培育課程、教學能力、資源管理等三項整合評估指標,如:培育課程的培訓課時與時效、專題新增與補充、任務考量與安排等指標。教學能力的課程設計、問答調控、任務銜接等指標。資源管理的單位設備與資源、人資職務與管理、教學支持與協助、研習講義與檔案、教材質量與議題等指標。 此外,本文另呈現由行動研究所觀察的培育課程應用與實踐,包含培育課程的籌備事項:如培育進程劃分、目標規定說明、潛在難題防範。執行實例:如培育課程簡介、跨文化溝通觀、教學平台操作、視訊授課技巧、數位能力應用、種子教師傳承、教學演練試教、教學自評反思等八個主題。管理方案:如師資人員協調、設備資源配置、培育成果建檔等應用實例。 本研究希冀上述培育課程成效、教學能力發展、整合評估指標的研究成果、應用與實踐,可供研究者發展後續遠距教師培育研究之基礎,或供培育單位作為規劃同質性培育課程之參考。
  • Item
    台灣電視新聞標題語詞特點及其語言教學意義
    (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2011-01-01) 李家豪; 謝佳玲
  • Item
    華語視訊課程之問答語用分析
    (2012-12-30) 謝佳玲; 李家豪
  • Item
    華語說服支持之中介語語用分析
    (2011-03-12) 謝佳玲; 李家豪
    語言不僅能用於傳訊述事,亦可表明立場且影響他人,此類說服行為的文獻相當豐富,但缺乏中介語的分析,因此本研究探討華語母語者與學習者的說服支持策略,並提出教學建議。根據語篇補全測試結果,說服的主體行為為主張,用以表態支持,直接指示;支援行為為論據,透過陳述優點、點明獲利、分享心得、引述經驗、說明優劣、舉例反證、激發省思、捍衛論點等策略佐證主張,是決定說服強弱的關鍵。高級華語學習者雖能運用各類策略,但傾向使用功能相近的基礎詞彙或句式。結論顯示語言形式為語用習得之主要難點,跨文化溝通須避免母語遷移的直譯語型,以適切體現說服論調。
  • Item
    華語同步視頻教學實踐要領研究
    (2011-11-27) 謝佳玲; 李家豪
  • Item
    華語視訊教學短期師資培訓課程設計與實踐
    (2011-06-19) 謝佳玲; 李家豪
    因應寬頻網路的迅速發展,華語教學界積極開拓遠距教學為新型學習趨勢,其中同步視訊教學具備高度即時性與互動性,但至今仍缺乏師資培訓課程設計之研究。本研究描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舉辦之短期培訓課程,探討其課程設計、實習機制、課程評量與改進要點等。研究結果顯示,教學理論講座與種子教師分享有助學員建構視訊教學觀,軟體訓練與實習過程能提升教學經驗與技巧,而文化議題的授課內容有效促成課堂討論的互動。培訓課程應加強師生對視訊授課模式與網路設備操控的熟練程度,增加視訊教學導向的提問技巧訓練與充分的試教活動,師生亦應協定備用教學平台,而培訓資料管理則有利日後同類型培訓之實施。研究結論揭示專業師資培訓對視訊教學的重要性,課程內容應綜合理論與實務的全面指導,方能有效達成短期師資養成的目的。
  • Item
    台灣網路論壇說服語之語用研究
    (2010-11-28) 謝佳玲; 李家豪
  • Item
    華語與英語說服行為中的反對表述對比分析
    (2010-12-19) 謝佳玲; 李家豪
    語言的功能並非全然為中性客觀的描述,而可表述個人立場,轉變他人的行動,因此日常言談中常夾帶說服訊息。前人已探討英語與華語說服的言語行為,但尚缺乏跨語言的對比分析。本研究以說服理論為基礎,採語篇補全測試設計說服反對之情境,探究華語與英語在說服策略、使用頻率、語言形式及語用意涵上的異同。研究結果指出,說服反對由多種言語行為推疊生成,依使用頻率排列包括勸告、批評、推測、質疑與譏諷。對比結果顯示,英華皆用勸告直接說服,而以批評強調反對的立場,但英語偏好勸告,其餘策略的使用率皆較華語低。語言形式有五個特徵:(1)英華的勸告皆隱含嚇阻語氣,但英語常採對方觀點,亦有安慰話語;(2)英華的批評皆包含負面描述;(3)華語的推測常用連接成分,英語則用情態詞或假設語氣;(4)英華的質疑多為疑問句,但英語出現具驚嘆語氣的陳述句;(5)華語的譏諷策略趨向嘲諷類型,英語傾向反語類型。可見華語與英語雖使用相近的策略類型,但頻率與形式迥異。結論顯示說服策略豐富多樣,相關的語用研究有助於語言學習者適切掌握其形式與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