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EMBA籃球隊選手知覺團隊動機氣候、基本心理需求與退出球隊意圖之相關研究(2024) 徐愛心; Tsui, Ai-Shin根據Duda(2013)提出的賦權動機氣候概念,本研究以EMBA籃球隊選手為研究對象,探討團隊動機氣候、基本心理需求(自主性、勝任感、關係感)與選手退出球隊意圖之相關。將原『賦權與削權動機氣候量表』,修訂為『團隊動機量氣候表』。參與者完成填答『團隊動機氣候量表』、『基本需求滿足量表』、『退出意圖量表』與基本資料。資料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及路徑分析,檢驗團隊動機氣候、基本心理需求與退出球隊意圖的相關性與預測情形。本研究參與者來自臺灣20所大學的EMBA籃球團隊,有效問卷共354份,其中女性運動員47位,男性運動員共計307位。研究結果為:一、團隊動機氣候中的賦權動機氣候與基本心理需求呈顯著正相關,並與退出球隊意圖呈顯著負相關。團隊動機氣候中的削權動機氣候與基本心理需求呈顯著負相關,並與退出球隊意圖呈正顯著相關。二、團隊動機氣候中的賦權動機氣候,可直接負向預測退出意圖,亦可透過基本心理需求中關係感預測退出球隊意圖。團隊動機氣候中的削權動機氣候,可直接正向預測退出球隊意圖,亦可透過基本心理需求中關係感預測退出球隊意圖。基於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實際應用中,團隊應提高選手知覺到的賦權動機氣候與基本心理需求的滿足程度,並降低被知覺到的削權動機氣候,另應特別關注於提升團隊內選手們關係感的滿足程度,以降低他們退出球隊的意圖。Item 高中資優生成就目標、心理需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2023) 陳心怡; Chen, Hsin-Yi本研究從定型心態、成長心態出發,探討自我決定理論中,高中資優生的基本心理需求滿足對幸福感的相關研究。首先藉由文獻分析找出其他研究對象的相關性。透過線上問卷調查,以台北市五所公立高中科學班及數理資優班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收回219份結果,並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多元線性迴歸分析等統計分析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所得結果如下:高中資優生的心理需求及幸福感呈現中高程度;定型心態與成長心態方面皆呈現中等程度,其中定型心態總分略高於成長心態總分。成長心態低於平均值值得注意。科學班學生在勝任感方面高於數理資優班,其他背景變項則無顯著差異。成長心態、心理需求三構面 (自主性、勝任感、關係感) 與心理幸福感具有顯著正相關。定型心態與心理幸福感無顯著相關。成長心態、心理需求三構面 (自主性、勝任感、關係感) 皆能夠正向預測幸福感。定型心態無法預測幸福感。基於上述結論,建議教育當局追蹤資優生的幸福感,建立成長心態,提供自主性、勝任感、關係感滿足的環境,增強資優生的幸福感。而針對未來研究,建議可以質、量並重的方式,真正發掘資優生的心聲。Item 臺灣運動場域公共領域化之研究(2014) 林智偉; Lin, Chin-Wei本研究旨在透過社會進化論、溝通行動理論與運動的社會結構等作為立論依據,加以探討臺灣運動場域公共領域化的發展過程、闡釋臺灣運動場域公共領域化的社會結構關係、反思臺灣運動場域公共領域化的實踐路線。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觀察、訪談等方式蒐集資料,藉以建立臺灣運動場域公共領域化之基礎現象及社會結構,並探究如何透過地方運動組織及運動中心的組織運作對運動公共領域的形塑與促進綜合型社區運動組織發展的可能性。研究結論有三:一、臺灣運動場域的歷史承載---現代運動的殖民現象,從現代運動的全球化移動到日治時期與戰後國民政府時期,臺灣運動場域背負著沉重的殖民包袱;二、政治經濟社會力促使臺灣運動場域公共領域化的結構轉型,透過軍事、政治、經濟的社會結構影響,臺灣運動場域結構從公權力領域轉向政治公共領域乃至資產階級公共領域;三、著眼運動組織的興革---深化臺灣運動場域公共領域,革新運動組織,提升地方運動組織的「公共性」狀態與「自主性」性格,並結合運動中心營運與社區公民互動的關連,促使運動文化的典範移轉與運動公共領域的結構擴張。Item 國中學生體育課的成就目標、心理需求與無動機關係之研究(2014) 蔣憶綺; Chiang, Yi-chi本研主要目的在探討國中學生在體育課情境中的 2×2 成就目標、心理需求與無動機等變項之間的關係。以大台北地區1288名八、九年級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參與者填寫體育課動機之無動機分量表、2×2 成就目標量表、知覺心理需求量表。所得結果以皮爾遜積差相關及路徑分析等統計分析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一) 精熟趨近目標、精熟逃避目標及表現趨近目標均與無動機呈負相關;(二) 精熟趨近目標、精熟逃避目標、表現趨近目標分別與勝任感、自主性及關係感呈正相關;(三) 勝任感、自主性、關係感分別與無動機呈負相關;(四) 精熟趨近目標能直接負向預測無動機也可透過勝任感、自主性及關係感負向預測無動機;(五) 精熟逃避目標能透過勝任感、關係感預測無動機;(六) 表現趨近目標能直接正向預測無動機,也可透過勝任感、自主性及關係感負向預測無動機;(七) 表現逃避目標能透過勝任感、自主性及關係感預測無動機。本研究針對結果提出討論,亦對於實際運用與未來進一步研究提出建議。Item 國中運動代表隊選手心理需求、自我決定動機與自我設限之關係研究(2011) 吳玉真; Yu-Chen Wu本研究目的有三:(一)探討心理需求(自主性、勝任感、關係感)對自我決定動機之預測情形;(二)探討自我決定動機對自我設限之預測情形;(三)探討心理需求透過自我決定動機對自我設限之預測情形。本研究的參與者為臺北市 99 學年度八所國中體育班學生,共發 419 份問卷,剔除未全程參與者和漏答題數過多者,有效問卷共有 337 份。其中男生 214 人,女生 123 人,年齡介於 12 至 16 歲之間。採用的量表包括自主性量表、勝任感量表、關係感量表、自我決定動機量表及自我設限量表。研究結果顯示:(一)在心理需求對自我決定動機之預測方面:發現自主性、勝任感與關係感能顯著正向預測內在動機、認同調節以及自我決定動機總分;勝任感能顯著正向預測內射調節與外在調節;勝任感與關係感能顯著負向預測無動機。(二)在自我決定動機對自我設限之預測方面:發現無動機能顯著正向預測自我設限;自我決定動機總分能顯著負向預測自我設限。(三)在中介效果驗證方面:發現自我決定動機總分對勝任感以及關係感與自我設限的關係具有完全中介的效果。根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本研究亦針對運動訓練實際運用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高中體育班學生2x2成就目標、教練社會支持對自我決定動機之預測:心理需求的中介效果(2014) 邱淑苑; Chiu, Shu-Yuan本研究目的有六:(一) 探討2×2成就目標對心理需求的預測情形;(二) 探討教練的社會支持對心理需求的預測情形;(三) 探討心理需求對自我決定動機的預測情形;(四) 探討心理需求在 2x2成就目標與自我決定動機之間的中介效果;(五) 探討心理需求在教練的社會支持與自我決定動機之間的中介效果。本研究以新北市383名高中體育班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參與者填寫競技運動成目標量表修正版、教練支持量表、心理需求滿意度量表及自我決定動機量表。所得結果以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及路徑分析等統計分析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一) 精熟趨近目標可以正向預測勝任感;表現趨近目標可以正向預測關係感;(二) 教練的社會支持能正向預測自主性、勝任感及關係感;(三) 知覺勝任感及關係感可以正向預測自我決定動機,自主性則否。其中以勝任感的預測力比較強;(四) 精熟趨近目標可以直接預測自我決定動機,也可透過勝任感預測自我決定動機,顯示勝任感在精熟趨近目標與自我決定動機之間有部分中介效果;表現趨近目標可以直接預測自我決定動機,也可透過關係感預測自我決定動機,顯示關係感在表現趨近目標與關係感之間有部分中介效果;表現逃避目標可以直接負向預測自我決定動機;(五) 教練的社會支持能直接預測自我決定動機,也能分別透過勝任感及關係感預測自我決定動機,顯示勝任感及關係感在練社會支持與自我決定動機之間有部分中介效果。本研究針對結果提出討論,亦對於實際運用與未來進一步研究提出建議。Item 健身運動意象對自我決定動機的預測-以心理需求為中介變項(2016) 陳紀蓁; Chen, Chi-Chen本研究目的有二: (一) 探討健身運動意象、基本心理需求與運動動機之相關情形; (二) 探討心理需求在健身運動意象使用與自我決定動機之間的中介效果。本研究以360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參與者填寫健身運動意象量表、健身運動心理需求滿足量表、健身運動行為調節問卷。所得資料以皮爾遜基差相關、路徑分析等統計分析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顯示: (一) 技巧意象、活力意象、樂趣意象與自主性、關係感、勝任感成正相關; (二) 技巧意象、活力意象、樂趣意象與內在動機、認同調節成正相關; 健身運動意象與無動機成負相關;(三) 自主性在技巧意象與自我決定動機之間有部分中介效果; (四) 自主性在樂趣意象與自我決定動機之間有部分中介效果。本研究針對結果提出討論,亦對於實際運用與未來進一步研究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