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心理疲勞對運動員抑制控制與耐力表現之影響:正念的調節作用
    (2024) 翁妍菲; Weng, Yan-Fei
    運動員力求在競技運動場上能有卓越表現,而過去已發現不管在競技比賽當下或是訓練的狀態,運動員皆可能經歷心理疲勞,而心理疲勞發生會損害運動員的表現,所以探討能減緩心理疲勞對運動員運動表現帶來損害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過去,正念已發現對運動員之運動表現有正向關聯,所以本研究主要探討為運動員正念傾向之差異是否會調節心理疲勞對運動員抑制控制與耐力表現之影響。本研究總共招募90名參與者,所有參與者總共到訪實驗室兩次,兩次分別進行疲勞情境與控制情境之介入,介入順序隨機分派,兩次實驗在情境介入後皆會進行抑制控制測驗以及耐力表現測驗,抑制控制測驗使用旁側作業進行,並同時使用事件關聯電位記錄測驗過程之N2與P3振幅,耐力表現測驗時參與者會於跑步機進行漸增強度運動測試,全程紀錄參與者主觀心理疲勞以及測驗動機程度,所有參與者皆會填寫五因素正念量表,並依量表分數將參與者分為高、中、低正念傾向。研究結果顯示經歷心理疲勞後參與者主觀心理疲勞提升、抑制控制之行為表現中旁側作業的準確率下降、耐力表現之力竭時間減少,高正念傾向旁側作業不一致作業情境之準確率更高,正念傾向調節了心理疲勞對力竭時間的損害,高正念傾向在心理疲勞對耐力表現的損害較小。心理疲勞會損害抑制控制與耐力表現,正念在心理疲勞對耐力表現的影響有調節作用,未來建議運動員可進修提升正念之課程。
  • Item
    挑戰職業網球之路自我敘說
    (2022) 譚立威; TAN, LI-WEI
    網球是一項歷史悠久的運動,在臺灣運動環境下想要成為一位頂尖的職業網球選手相當不容易,會面臨許多挑戰,這過程背後的心路歷程是值得整理。本研究目的描寫職業網球運動員的初踏、啟程、轉折及最後找到自我核心價值,了解過程中的網球衝突歷程與意義反思。研究問題描繪學生運動員成長過程與中途轉變追求成為職業運動員的經歷與調適。研究方法:利用探究方法中自我敘說的方式來書寫「我」之生命故事,採用質性研究透過信實度水晶化檢證,以選訓紀錄、新聞、相關論著等多元文本。結論:我從一開始對職業網球的一無所知,無法獨自出國,中間才意識到職業網球員的競爭關係,又在一次機運下,開始正式認識職業網球。之後因排名停滯,資金不足以致參賽數量限制,一次比賽下,終於打進第一次職業賽四強,在排名穩定上升之時,腰傷復發,同時遇到家中資金匱乏,另一邊則是中國教球機會,一度迷茫錯愕甚至差點放棄,在淬鍊中尋找自我價值。
  • Item
    我們的未來:年輕運動員之老化想像
    (2023) 顧家華; Ku, Chia-Hua
    2023年的臺灣,大約每5個人中就有1名老年人。社會的風貌急速改變,但對老年人的負面刻板印象固存。年齡歧視之主因之一,為社會對青春、健美身體的推崇,而年輕運動員正是一群擁有最健美體能的人。本研究透過質性研究法,訪談12名平均年齡約20歲的從事高強度競技之大學運動員,並輔以發給一般大學運動學系運動員之問卷,了解年輕運動員透過家庭、學校及當地社會等各種社會機制互動而獲得之老化敘事地圖,及他們如何帶著這份地圖,預期自己的未來。本研究發現,年輕運動員父母與祖父母是他們取得老化敘事地圖時的主要來源。他們眼中的中年人,工作重、經濟壓力大、生活無趣但成熟且經驗豐富;老年人身體智力衰退、生活悠閑但孤單、慈祥但也固執囉嗦。根據這樣的觀察後反思,他們對自己的期許是未來能夠維持良好身體狀況、經濟穩定、追求成長。相對的,他們恐懼老後身體失能衰弱、生活不穩定、固執囉嗦、情緒失控。運動員對身體有更敏銳的覺察,亦更有終身運動的意願與動機,相對而言,對失去體能的恐懼似乎亦更高。希望能夠透過對他們的研究,更了解身體在老化中之意義、現代社會對青春的執著與老化的負面刻板印象 ,使所有年齡層的人皆能更安心地接受年齡的增長,描繪每個當下與前方都有好風景的人生地圖。
  • Item
    以生態發展系統觀點看運動員生涯轉換之歷程
    (2015) 陳怡帆; Chen, Yi-Fan
    本研究目的欲瞭解臺灣運動員的成長歷程,並依據生態系統剖析運動員於生涯轉換中所處之情勢,進而提出研究結果與建議。研究方法採半結構式訪談,以經歷規範性/非規範性轉換的退休女籃運動員(共兩名)為研究對象,分別針對運動員本身與其家人、教練、隊友以及臺灣體育相關政策執行者進行訪談以蒐集資料。結果發現影響臺灣運動員成長環境之鉅觀系統包括:全民運動參與、對運動員之價值觀、升學主義及運動中的性別等層面;外部系統為:競技運動政策、升學辦法、體育班設置、能力與常態分班;中間系統有:球隊環境與個人發展性、球隊的驟變、重要他人走向等;微觀系統則是:住宿生活、以及家人、教練、隊友與個體之互動。建議在鉅觀系統方面:宣導運動附加功能力促全民運動普及、帶動企業投入體育活動與贊助、建立特殊族群運動習慣、運動場館的普及與永續經營、傳播媒體負起社會責任改善運動性別差異,除力求男女性均衡的報導外並避免歧視性的用語;外部系統方面:強化運動傷害防護的作用、厚植運動教練的專業訓練、增設運動心理諮詢服務之有效管道、重新省視運動員升學辦法並訂立學科要求、各級學校體育班確實督導追蹤;其他:教練、家長、教師間建立溝通橋樑有助運動員成長發展、從小培養運動員運動以外之能力以儲備自身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