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台灣優秀男子武術選手不同轉體角度旋風腳運動學分析(2005) 林易衡本研究目的在找出完成不同轉體角度旋風腳的關鍵要素,以作為教練及選手訓練時的參考。以兩部Redlake高速攝影機(250Hz)進行3D攝影分析,拍攝17名台灣男子武術選手最大轉體角度的旋風腳,並依其完成轉體角度分為360°(n=8)及540°(n=8)兩組,進行運動學參數比較,並輔以720°組1人(n=1)個案研究參考,以Kwon 3D動作分析系統進行影像數位化。以獨立樣本t考驗,檢定兩組各參數之差異,並以皮爾遜積差相關探討與騰空高度及轉體角度有顯著相關之運動學參數(α=0.05)。研究結論如下: ㄧ、360°(n=8)及540°(n=8)兩組受試者呈現顯著差異的參數為:助跑重心水平速度、重心水平速度損失值、右腳著地瞬間-右膝關節角、右腳離地瞬間-左手水平半徑、左手垂直速度、左手垂直角動量、左腳垂直速度、騰空前期-重心水平位移、右腳尖上擺最大合速度、擊響瞬間-右腳尖合速度、左肘關節角、右肘關節角、騰空後期-右腳尖下擺最大合速度。 二、受試者(n=17)與騰空高度呈現顯著正相關的參數為:蹬伸期-右髖、右膝、右踝關節角速度、右腳離地瞬間-重心垂直速度、重心合速度、左手水平速度、水平角動量、右手水平速度;與騰空高度呈現顯著負相關的參數為:右腳離地瞬間-兩腿夾角、右蹬離角。 三、受試者(n=17)與轉體角度呈現顯著正相關的參數為:右腳尖上擺最大合速度、擊響瞬間右腳尖合速度;與轉體角度呈現顯著負相關的參數為:助跑重心水平速度、右腳離地瞬間-左手垂直角動量。 建議: 一、360°組選手要完成540°的轉體時,建議減少助跑重心水平速度、增加左手水平擺動半徑與右腿里合擺腿的速度,儘可能的在騰空最高點完成擊響動作並且加速下擺,在擊響瞬間,有意識的屈曲左、右肘關節,進而減少轉動慣量,增加轉體角度。 二、540°組選手要完成720°的轉體時,建議增加蹬伸右髖、右膝、右踝關節的速度,踏跳過程,增加兩手擺動的水平速度及左手水平角動量,右腳離地以後,增加右腳內擺速度,有助於提升騰空高度與轉體角度。 三、肢段擺動的目的為增加向上的地面衝量與提升重心高度,因此應該有時序性(左臂→右臂→左腳)的加速與放鬆,並且配合下肢關節的蹬伸,才能獲取最大的擺動效益。Item 近代中國武術文化之變遷(1910-1937)(2002) 許光麃摘 要 為探究1910-1937年期間,近代中國武術文化之變遷。本研究採歷史研究法與文化研究法,以歷史的時間為縱軸,以文化的價值觀、制度及器物為橫軸,將蒐集之史料,加以整理、分類、考證、解釋與批判,最後獲得以下結論: 一、在理論、價值、觀念層次上,傳統武術以「道」與「氣」、「天人合一」及「太極哲理」為基本理論;傳統武術以「形神統一說」、「反者道之動」及「陰陽學說」為基本原則。清末西洋體操與體育概念的傳入,加上舊有的傳統武術,導致彼此概念上糾纏不清,「新、舊」與「動、靜」思想論爭,隨後為發展方向而有「洋土體育」思想論爭,在論爭激盪中武術融會公平競爭、追求極限與客觀量化的觀念緩慢前進,也採借西方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武術。 二、在規範、組織、制度層次上,傳統武術重視「尊師重道」的師承關係,各流派對授徒擇人均有嚴格規定,武德是以「禮」、「仁」為標尺,武術組織以「家族化」、尊祖、崇古、嫡長繼承、等級制度為宗法之特色。西式學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明文規定武術為學校體育課程內容之一。在大城市所建立的武術團體,武術組織逐漸系統化,而有明確的宗旨與章則,並朝向武術競技化和規則化的方向發展。 三、在外顯行為和器物層次上,傳統拳術種類繁多,如少林武術、武當武術、峨眉武術、內家拳、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象形拳、南拳、長拳等拳種;武術器械多樣多式,如劍、刀、槍、棍等。西洋運動器物在中國發展過程迅速,武術器械隨地方性運動會的開展,逐級登上全國運動會,並單獨舉辦全國武術運動大會,舉行「國術國考」和「浙江國術游藝大會」等活動,將武術推向海外表演,促使武術邁向國際舞台。Item 亞運武術競賽項目騰空飛腳動作的生物力學分析(1996/08-1997/07) 黃長福; 陳錦龍Item 武術「騰空飛腳」助跑階段的生物力學分析(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1997-12-01) 陳帝佑; 李志明; 唐人屏; 黃長福; 陳重佑; 許樹淵評「武術」是唯一進入亞洲運動會成為國際性的中國傳統體育運動競賽項目, 其中 長拳比賽的『騰空飛腳』動作,是套路指定的跳躍性動作。由於武術裁判法指出『騰空看高 度』的評分準則,因此,適宜地運用三步的助跑技術,為調和起跳階段動作做準備,以增加 跳躍高度,凸顯出動作的特性,進而影響裁判於「風格、節奏」與「勁力、協調」方面的主 觀給分。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乃是利用 Peak Performance 二度空間影片分析系統,探討 優秀武術運動員『騰空飛腳』動作助跑階段的運動學特徵,並對國內優秀武術運動員『騰空 飛腳』的助跑技術進行診斷。 實驗以國內六名優秀武術選手為受試者, 平均身高為 167.9 ± 6.0 公分,平均身體質量為 62.0 ± 5.0 公分,平均年齡為 20.0 ± 2.8 歲, 平均習 武年齡為 3.0 ± 1.2 歲。 並以重複量數相依樣本 t 檢定(α =0.1 )比較助跑兩步動作 的差異。結果發現六位受試者中,僅有跳得最高的運動員助跑階段逐漸降低其重心;而重心 水平速度的極大值多半產生於第一飛程階段,其減速可用於從容調整起跳時的動作技術,此 一結果也與《武術基本功》( 1988 )一書對於騰空飛腳技術的描述有所不同。最後,本研 究建議國內武術選手施行「騰空飛腳」動作助跑時,應逐步降低重心,並在最後一步前仰身 增加髖關節角度,致使膝關節於起跳階段初期有適宜的彎曲角度,以從容的起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