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有無欄架對跨欄運動員動作表現之影響(2024) 羅正廷; Lo, Cheng-Ting跨欄運動需結合跑步水平速度與良好的跨欄技術,快速跨越欄架抵達終點以取得勝利。跨欄運動員在比賽前的熱身以及在訓練中會以無欄架跨欄進行練習,模擬實際比賽動作,但無欄跨欄練習改變了工作限制,可能造成不同的跨欄動作。本研究的目的為探討欄架運動員在有無欄架跨欄之動作表現及協調型態之差異。方法:招募八位跨欄運動員,以有、無欄架兩種情境自起起跑線跨五個欄架,每情境兩次。兩台120fps攝影機拍攝第三欄架跨欄步,兩台30fps攝影機拍攝自二至四欄架兩個區間欄間步,Simi Motion擷取跨欄步的關節點三維數據。跨欄步時間分為三期。相依樣本t檢定檢驗跨欄步表現、各肢段關節垂直軸最高點、空中期時間與空中期角度變化量在有無欄架情境間之差異。三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檢驗欄間步距在有無欄架情境兩個區間三步間之差異。最後以角-角圖及主成分分析觀察動作協調差異。結果:無欄架情境於跨欄步速度與時間表現皆顯著優於有欄架情境;有欄架肢段關節直軸最高點多顯著高於無欄架情境;角度變化量攻欄/回收髖與攻欄膝有欄架顯著大於無欄架;跨欄步十個關節角度可縮減至二至三個主成分,解釋變異量皆達79%以上,且在攻欄髖、膝角角圖中觀察第一成分與第二成分動作趨勢的關係;成分分數圖與角角圖亦可觀察到有無欄架整體或兩兩肢段跨欄步過程協調異同。結論:無欄架訓練會導致選手動作無法與實際比賽接軌,建議選手及教練在未來盡量避免無欄架訓練,讓選手在訓練中符合真實比賽情況。Item 探討不同專項運動選手跑步型態(2022) 方承瑋; Fang, Cheng-Wei在成長過程中,跑步為日常生活中時常使用到的一項基礎能力。對於各種不同專項而言,就算沒有實質上跑步的訓練,但體能訓練時往往都會以跑步的形式進行,除了田徑短跑運動員外,鮮少專長運動針對跑步型態進行要求。許多技擊類型項目,要求許多專項技能外,也會透過跑步的方式進行體能,亦或是有氧訓練,但針對跑步型態並沒有實際的要求。目的:探討短跑運動員與跆拳道運動員跑步時肢段間協調型態是否會有差異。方法:招募短跑運動員及跆拳道運動員各十二位,在跑步機上 20 km/hr 速度跑步,以二維攝影,並透過 Simi Motion 標記左腿二維座標,計算著地步幅及每步時間、以角角圖及相對相位量化肢段間協 調型態,檢驗 2 專長在左腳著地期、騰空期、右腳著地期、第二騰空期表現之 差異。結果:2 專長在每步時間達顯著差異;而在各期各關節最大值與最小值中, 田徑多顯著大於跆拳道;在髖膝及膝踝各期相對相位平均數中皆是田徑顯著大於 跆拳道。從角角圖型態中反映出在膝踝第三期至第四期結束時膝關節持續改變時, 踝關節的變化是最大的。結論:不同專項運動員會因為跑步機的限制以及專項訓 練中產生的跑步效率而有相同著地步幅及不同每步時間的表現;透過兩種協調檢 驗的方式,發現在膝踝關節間第三期至第四期專長間有明顯差異,而這差異來自 於兩組運動員踝關節背屈及伸展的影響。Item 壘球擲準動作之運動學分析(2009) 陳妙瑋; Miao-Wei Chen摘 要 本研究目的為比較不同技能水準之實驗參與者壘球擲準表現與動作型態之差異,藉由運動學分析,探討女壘選手與一般女大學生投擲動作型態普遍上之差異,分別針對選手的正確動作技巧及一般人的錯誤動作型態,進行說明解讀,並對於一般人學習投擲技巧提出具體之建議。八位大專甲組女子壘球選手與八位不具壘球投擲經驗之女大學生為實驗參與者,實驗工作為對著16公尺之目標範圍進行壘球擲準工作,每人投擲15顆,利用高速攝影機(200Hz)與陀螺儀動作分析系統(120Hz)擷取每次投擲動作,以進行各參數的計算分析,並利用Excel、Mathematica軟體製作上肢角度變化圖與肘、肩關節角角圖。發現:比較兩組投擲準確性成績,發現選手組優於一般組達顯著差異t(14)= 6.851, p<.05。比較兩組球速,發現選手組球速大於一般組達顯著差異t(14)=5.684, p <.05。比較兩組出手瞬間跨步前導腳(左腳)膝關節角度之平均值,選手組小於一般組達顯著差異t(13)=-2.932, p<.05。比較兩組球出手瞬間軀幹與水平面夾角及頭部與水平面夾角,雖未達顯著差異但接近顯著差異,皆為選手組大於一般組t(13)= 1.971, p =.089、t(13)= 2.180, p =.070。比較兩組球出手瞬間上肢部位(腕、肘、肩)角速度之平均值,發現肘關節角速度選手組大於一般組達顯著差異t(13)= 2.339, p<.05。製作上肢角度變化圖,觀察後發現選手具有出手前肘關節角度短時間內變小再變大之情形,本研究解讀為「引肘向前」之動作技巧,反觀一般組未曾出現此現象。製作肘、肩關節角角圖,發現選手組與一般組的最大差異來自於起始動作後,「後擺」與「抬肘」之動作型態。依據本實驗目的,經由結果之統計分析與討論,對於一般人投擲動作提出下列建議:進行投擲動作時,除了加強後擺、抬肘,使投擲手引肘向前的動作技巧,亦須注意應將跨步加大以利投擲時身體維持較低之重心,並在投擲動作中,應保持身體往前加速,而避免頭部與軀幹過度後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