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動、助、情-台灣阿甘參與運動之生命故事敘說(2015) 李昭毅; Li, Chao-Yi本研究以一位視覺障礙者為研究對象,以質性研究為根,透過與研究對象深入訪談,呈現其參與運動的生命歷程,並藉此探究其關鍵因素。研究者採敘說分析方式呈現,歸納台灣阿甘參與運動的生命歷程共分為五期:一、啟蒙前期:模糊視野阻止不了其對運動的熱情,跑步佔據他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二、低潮期:高中時夜讀為了考上大學,意外戳瞎眼睛,雙眼全盲以致無法參與跑步運動。三、啟蒙期:在教練幫助下,台灣阿甘參與馬拉松運動。四、巔峰期:在各項運動中挑戰自我限制,不斷追尋超越自我可能。五、推廣期:轉換競技舞台,提供身心障礙人士運動機會。 經上述歷程中歸納分析,台灣阿甘參與運動的關鍵因素為以下:一、「好動人生」:台灣阿甘天生對運動熱愛與好奇,即使面對困難與阻礙也不退縮。二、「人助之情」:陪跑教練秉持助人熱誠、身負責任與壓力、角色衝突幫助台灣阿甘圓夢。三、「溫情四溢」:社會上幫助視障人士的資源與管道漸趨增加與拓寬,提供視障人士更多參與運動機會。本研究從台灣阿甘參與運動過程中發現臺灣視障者運動參與狀況,希冀研究成果能給予政府與民間相關單位參考與建議。Item 視障學生與正常學生下坡行走步態之研究(2003) 吳世峰; Shih-feng Wu本研究以視障學生及正常學生下坡行走時的步態參數相比較,探討適合視障學生下坡行走的坡道坡度為主要研究目的。利用數位攝影機拍攝實驗參與者往下行走於不同坡度步道時之人體側面影像,以APAS動作分析系統,將實驗參與者下坡行走時之步態影像轉換成數位化參數資料,再以SPSS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探討相互間之差異。研究對象分成兩組:一、實驗組:台中啟明盲校視障學生(重度全盲生)16名,平均年齡18.60±1.92歲,平均身高162.25±11.28公分,平均體重67.36±15.59公斤,平均腿長84.50±6.54公分。二、對照組:國立清水高中正常學生16名,平均年齡16.98±0.84歲,平均身高166.75±3.94公分,平均體重56.88±7.25公斤,平均腿長89.19±7.94公分。坡度設計依「建築技術法規」中無障礙設施之坡度設置規定,選擇坡度高長比例1/12、1/10、1/8、1/6、1/5之坡度及平地坡度0等六種坡度,作為本實驗設計坡道坡度。 研究結果發現: 一、視障學生與正常學生在本實驗設計的坡道往下行走時之步態有明 顯差異,其中步態參數差異較大的項目包括跨步步長、步行速 度、及步長與腿長比例三項,而其主要因素又在於視障學生跨步 步長明顯小於正常學生。 二、本實驗設計之坡道坡度,對正常學生下坡行走的步態影響不大, 但對視障學生則有明顯影響,當坡度提昇至高長比例為1/10時, 有多項步態參數達顯著差異(p<.05),且隨坡度的提昇,差異有 更明顯。 因此,在考量學生下坡行走時步態之穩定性及安全性,專門供視障學生使用之坡道,建議其坡度設計應小於1/10為宜。Item 不同視覺障礙程度學生身體組成、肌力肌耐力與柔軟度之比較研究賴建志; Chein-chi Lay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不同視覺障礙程度學生在身體組成、肌肉適能與柔軟度之差異。研究對象為國立台中啟明學校高中部(15~23歲)學生,共85人,其中全盲39人(男27人,女12人),弱視46人(男24人,女22人),控制組為國立北斗家商以隨機抽樣之15~21歲學生共 85人(男51人,女34人)。研究方法為依性別和視障程度分為六組,實施檢測之項目,包括身體質量指數(BMI)、坐姿體前彎、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等項目,比較其差異。 研究結果發現:一、全盲男生在身高、體重與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項目和全盲女生達顯著水準(p<.05);二、弱視男生在身高與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項目和弱視女生達顯著水準(p<.05);三、一般男生在身高、體重與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項目和一般女生達顯著水準(p<.05);四、一般男生與弱視男生在身高與身體質量指數項目達顯著差異(p<.05);五、一般男生與全盲男生在身高、坐姿體前彎與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項目達顯著水準;六、一般女生在身高與身體質量指數項目和弱視女生達顯著水準(p<.05);七、一般女生在身高與一分鐘屈膝仰臥起坐項目和全盲女生達顯著水準(p<.05)。 國內視覺障礙學生在身體發展與體能方面普遍較一般學生差。啟明學校教師在實施體育教學時,應了解各位學生的身體能力,以學校現有的場地設施,實施體育教學活動,以增進視覺障礙學生之體能,以期能適應日常生活。Item 從微光裡看見豔彩 ── 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2008) 王信凱; Wang, Hsin-Kai「視覺」始終是人們長久以來賴與世界溝通的媒介與基礎。然而,「視覺宰制」所衍生的衝突卻是充斥地渲染文中,更多內省的身體感知與心靈意念,毅然擊襲了整齣生命的寧靜與際遇。本研究旨在探究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投入運動訓練前後的歷程轉折、期望、掙扎與主觀經驗。研究對象不僅是一位弱視視障者,其右手掌更是天生就已萎縮,因此,在其充斥著糾結與內省的生命歷程中,都是值得探究與記錄的動容故事。研究的文本分析方法將透過深度訪談,將敘說資料進行系統性的分析、歸納與探討,並且依循時間脈絡的主題方式呈現,解析文本及敘說情節中所蘊含的深層意義。研究結果發現,在敘說者豐采的大學、冠軍與國手光環下,仍深知視覺及身體上的限制,是何以牽絆著生命的苦痛與鬱結;而視力的退化,更讓其深懼而長久地等待暗黑的召喚;如能有所選擇,敘說者更願意捨去田徑生命中的一切榮耀與金牌,只為換取與一般明眼人一樣的完好視力,並永遠享賴視覺所賦予生命的虛實與色調。此外,從研究的「學術面」發現,透過個體的敘說探究,呈現出生命的啟發性與其獨特的貢獻。然而,生命是齣無限展演的點線與畫面,本研究侑於研究者能力與時間等限制,僅以單一敘說者之研究呈現,對於後續相關研究,建議融入更多元的史料與檔案之彙整,以及重要他人之敘說連結分析,將生命的深意與廣喻更加完展體現。Item 視覺障礙者定向行動之運動知覺訓練研究(2007) 張秋燕; Chang Chiu-Yen擁有良好的定向行動能力對於視覺障礙者是極為重要的。目的:比較不同視覺程度障礙者在自覺距離的差異與三角形路徑中行走距離、偏向及轉向角度的訓練成效,以及探討視覺障礙程度與身體活動量間的關係。方法:受試者為10名先天性視覺障礙者(中度組4名、重度組6名)皆進行自覺距離測驗、三角形路徑測驗與訓練以及配戴計步器行走二週記錄。結果:1.中度與重度組在自覺手部1m距離有顯著不同。2.中度組對於實際步距的掌握顯著較重度組正確,但多數受試者在自覺步距的概念有小於實際步距的傾向。3.自覺6m直線行走項目中,中度及重度組大多有顯著超出6m的情形且左右偏離路徑的情形。4.在三角形路徑訓練前,中度組在距離估計、偏向控制表現較重度組佳,訓練後重度者則有顯著進步。5.經訓練後,中度者與重度組在轉向角度表現皆有顯著進步。6.視覺障礙程度的輕重顯著影響行走偏好及身體活動量的多寡,而徒手或持杖行走的偏好則顯著左右BMI值的高低。結論:藉由提供動作結果及利用運動知覺進行訓練,可有效提升視覺障礙者對於短距離的距離估計、偏向控制及轉向角度的掌握。Item 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對輕度視覺障礙學生同儕互動及技能學習之影響(2010) 洪淑梅; Hung, Shu Mei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對輕度視覺障礙學生與同儕互動關係及技能學習之影響。本研究對象為高中普通班一位輕度視覺障礙女學生,以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活動設計,進行每週2節,實施8週共計16節之排球與籃球教學,以量化分析社會地位選填、同儕接納評等量表、同儕互動觀察表、身心障礙學生動作能力檢測,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分析呈現,以質性分析訪談資料與教學日誌來瞭解班級同儕對研究對象的接納態度與同儕互動改變情形。本研究結果為:(一)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活動對輕度視覺障礙學生與同儕在主動與維持互動模式、口語與非口語形式方面皆呈現進步,整體互動次數由第1節課10次進步至第16節課28次。(二)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活動對輕度視覺障礙學生在同儕接納態度顯示有改善,被拒絕次數由20次減少為12次,同儕接納評等量表得分由90分進步至106分。(三)輕度視覺障礙學生經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活動後,在運動技能學習上有明顯進步,排球低手傳球得分由16分進步至34分,排球低手發球得分由5分進步至24分,籃球運球得分由2分進步至12分,籃球胸前傳球得分由2分進步至16分,平衡動作得分由2分進步至7分。本研究結論為體育教師在指導融合有視覺障礙學生之班級時,運用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策略進行活動設計,對視覺障礙學生在人際互動與技能學習成效有正向影響。Item 視覺障礙學生參與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2009) 黃梅貞; Huang, Mei Chen本研究目的主要探討視覺障礙學生參與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之同儕接納態度,每週進行二節體育課,每節活動時間45分鐘,持續10週的活動,以瞭解同儕接納態度的變化。本研究方法採問卷調查法,針對臺灣中部某國中一班普通班,一位因早產2個月,被醫生診斷為視網膜剝離,雙眼全盲的14歲國中女生及問卷對象男生17位,女生17位總計35位學生進行教學並實施「參與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問卷」調查,計「認知」表現有13題,「情意」表現有13題,「行為」表現有13題,共計39題,將調查結果處理分析,做描述性統計。研究結果:一、視覺障礙學生參與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前後,在整體的同儕接納態度呈現正向積極且高度肯定;二、視覺障礙學生參與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前,分量表總平均數認知部分4.01,教學後,「認知部分」分量表的各題總平均 4.3,同儕「認知」接納態度正向積極且高度肯定;三、視覺障礙學生參與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前,分量表的各題總平均情意部分3.92,教學後,「情意部分」分量表的各題總平均 4.21,同儕「情意」接納態度正向積極且高度肯定;四、視覺障礙學生參與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前,分量表的各題總平均行為部分3.88,教學後,「行為部分」分量表的各題總平均4.33,同儕「行為」接納態度正向積極且高度肯定。本研究結論為視覺障礙學生參與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後,同儕接納態度屬於高度肯定且正向積極,顯示融合班級實施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有其必要性。Item 臺北市視學障礙大學生休閒生活質性研究(2005) 陳冠米為探討臺北市視覺障礙大學生之休閒生活現況,本研究以臺北市視覺障礙大學生52人為對象,抽取臺北市5所公所立大學祖覺障礙大學生9人,以質性研究之深度訪談方法,調查其休閒參與、休閒阻礙、休閒滿意及意見三方面的現況。結果發現: 一、臺北市視覺障礙大學生之休閒活動參與:實際參與之戶外休閒活動以校園附近的散步、慢跑及出門逛街和風景名勝之旅遊為主;室內休閒活動主要有體育運動、視聽娛樂、書籍閱讀及餐飲品嚐四大類型。期望參與之戶外休閒活動主要為體育運動及登山旅遊兩大類型。 二、臺北市視覺障礙大學生之休閒阻礙:主要為從事體育運動及視聽娛樂類型休閒活動時的外在環境阻礙。其因應方式,有尋求他人協助、直接放棄、自我忍耐等三種方式。期望獲得之無形休閒資源主要為運動技術的指導協助,人員的服務與協助,及休閒活動相關訊息的提供三方面;期望獲得之有形休閒資源包含對硬體與軟體方面的需求。 三、臺北市視覺障礙大學生之休閒滿意與意見:臺北市視覺障礙大學生對於本身所從事休閒活動與環境感到滿意,但對校園適合視障學生休閒活動環境及無障礙休閒活動感到不滿意,對於未來休閒活動規劃認為可從人力的協助、設備的改善、活動的舉辦、觀念的改變四方面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