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探討羽球後場正拍擊球動作協調型態(2012) 柳融迪; Lao, Iong Tek羽球比賽中,運動員擊球動作一致性能減少對手回擊球的準備時間,以取得場上的優勢。過去有研究指出高遠球、墜球和殺球三種後場正拍擊球動作在擊球前的預備動作沒有差異,在擊球瞬間動作有差異;但過去研究並未指出運動員在執行不同三種擊球,從擊球前的預備動作到擊球所發生改變的情形。本研究以運動行為中動力系統為理論,探索三種羽球高手擊球動作,擊球手臂肢段間的協調異同。目的:探討優秀羽球運動員在執行高遠球、墜球和殺球三種後場正拍擊球,和在不同意圖時實施這三種擊球方式時,其動作擊球手臂協調型態的差異。方法:分析8名優秀羽球運動員使用基本擊球動作和佯攻情境下動作, 分別執行高遠球、墜球和殺球三種後場正拍擊球動作,並把球擊到指定範圍區內。利用2台高速攝影機拍攝,以Kwon 3D 3.1軟體擷取腕、肘和肩等三個關節的運動學參數,製作角度變化圖。本研究之結果以二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考驗角角圖及相對相位等各項運動學參數在三種不同的擊球、兩種不同方法間的差異,顯著水準設定為α=.05。結果:不同擊球方法影響三種擊球在空間及時間的協調型態,在空間協調上肩關節比較穩定,而腕關節與肘關節變異性較大;在不同擊球類型,腕關節與肘關節的組合有穩定的協調時間。結論:運動員以不同意圖實施這三種擊球時,自引拍至擊球瞬間腕-肩關節的空間協調型態仍具有差異,可作為對手回擊的重要前線索之一。Item --動口不動手-- 以運動控制觀點檢視 華語聲調特性及不同組合中聲調的改變(2013) 黃姿榕; Huang, Tzu-Jung華語是一種有聲調的語言,不同聲調在音高、音長…等皆有獨特性,會因不同情境而改變。以往對於華語聲調都僅止於在語音聲學的研究,較少有以說話動作型態作為了解聲調特性的方法。本研究以運動控制的觀點檢視華語的聲調表現,以動力系統理論的方法來解釋不同聲調在不同情境下的動作型態。8名華語(台灣地區)為母語的成年人,以不同速度類說話的方式,說雙字詞句子(工作一)與非雙字詞句子(工作二),並擷取下唇垂直方向的開、闔口位移與時間進行資料分析,以二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檢驗四種聲調在開闔口與聲調間的關係。結果顯示四種聲調沒有差別,但聲調在開闔口表現上有差異,聲調會因為不同的說話情境而改變動作型態。華語聲調確實會因為在句中有不同的角色,而有不同的動作型態。Item 工作限制對人體多肢段運動學習的影響(2008) 戴遠成; Yuan-Cheng Dai工作限制對人體多肢段運動學習的影響 研 究 生:戴遠成 指導教授:劉有德 摘 要 當進行動作協調研究探討時,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就是尋找出複雜高維度的人體結構是如何被壓縮而形成低維度的協調動作型態。現今,運動行為的研究大都以 N. A. Bernstein (1967) 所提出自由度的問題當成其探討的出發點。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檢視多肢段的動作在運動學習過程中,機械自由度與動態自由度的組織變化情形。本研究以八位大學女生作為實驗參加者且先前沒有任何與本研究動作經驗。在練習的時段要求參加者雙手握持橫木槓站立於動態平衡台,並且盡量維持水平的姿勢。每天二十次試作練習,每次試作三十秒,共計六天 (一百二十次試作) 的練習。以 Kinema Tracer 3D 動作分析系統 (Kissei Comtec),藉由四部高速攝影機以 60Hz 取樣速度,擷取全身肢段十七個解剖標誌點的三維座標運動學參數。採用主成分分析來檢視動作系統的維度變化。所得資料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t 檢定及交叉相關等統計進行比較其結果如下:. 從本研究結果中缺乏充分的證據可以支持Bernstein (1967) 所提及的凍結與釋放自由度假說。人體全身多肢段中眾多機械自由度會以自我組織的方式,縮減成少數幾個動態自由度來獲得解決。運動學習過程中,練習不但會改變全身多肢段可控制的維度的數量,而且還會導致其相關變數解釋量的轉變。最後,經由本研究發現顯示,複雜的運動行為其機械自由度的招募與壓縮會深受工作、個體與環境多重限制的交互作用影響,同樣地動態自由度的時間空間組織也會因這些限制而改變。從動力系統的觀點,生物體複雜的型態與動力或許不需要複雜控制結構。協調型態更是取決於不同限制與透過探索策略,尋找出其最佳知覺工作場所的動力。 關鍵字︰工作限制,主成分分析,動力系統Item 自然回饋強度對運動技能學習曲線結構之影響(2003) 廖庭儀; Liao, Ting-Yi自然回饋是多數運動技能學習過程中主要的來源,而由於自然回饋的操弄不易,其對運動學習影響的文獻缺乏,因此在動力系統的架構下,以學習曲線的分析探討不同自然回饋強度對運動技能學習的影響。本研究的問題為:(一)不同自然回饋強度是否造成不同的學習率?(二)在相同起始行為下,先學習較困難組與先學習較容易組,其學習率的比較。(三)在轉移前、轉移後個人學習曲線適配,對數函數或是指數函數較為適配?回饋強度以相同的總質量,不同的轉動慣量來界定控觸覺回饋強度,以可程式控制器進行穩定時間的測量,實驗參加者共計16名,分派至20﹪--80﹪組、80﹪--20﹪組二組,每組各8名,紀錄前測30﹪、20﹪、80﹪、後測30﹪的穩定時間進行指數函數與對數函數的非線性迴歸分析、穩定時間的比較,本研究的結論為:(一)相同的總質量,不同的轉動慣量造成不同動作的難度。轉動慣量愈大,動作難度較低,動作表現較佳;轉動慣量愈小,動作難度較高,動作表現較差。(二)操弄不同的學習順序先學簡單或困難組對不同階段的影響,練習效果—先學習較困難組表現上優於先學習較簡單組:學習效果—二組間沒有顯著差異。(三)轉移的閾值設定過低,無法說明在不同學習階段學習曲線為何種型態。 關鍵詞:動力系統(dynamical systems)、運動技能學習(motor learning)、學習曲線(learning curve)、控觸覺回饋(haptic feedback)、自然回饋(nature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