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2
  • Item
    高中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挫折容忍力與參與動機關係之研究
    (2024) 黃璿庭; Huang, Hsuan-Ting
    我國為增加國際能見度與提升國人士氣,積極培育優秀運動人才,以提升國際競技運動水準,對高中階段學生運動員施以系統化訓練及統一學科教學。相較之下,學生運動員心理素質易受忽略,加上訓練與比賽的種種壓力挫折因而導致自我懷疑,進而產生動機下降,甚至結束選手生涯。本研究探討高中體育班學生背景變項、社會支持、挫折容忍力與參與動機之現況與關聯性,並以111學年就讀高中體育班之600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使用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資料收集,並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元逐步迴歸及階層迴歸等資料分析方式進行統計分析,獲得以下結果:一、高中體育班學生在社會支持以「隊友支持」感受程度最高;在挫折容忍力以「運動挫折容忍力」感受成度最高;在參與動機以「健康適能」感受程度最高。二、高中體育班學生之不同背景變項分析結果,不同年級及專長項目在「社會支持」具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年級、專長項目及運動成就水準在「挫折容忍力」具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在「參與動機」具有顯著差異。三、高中體育班社會支持與挫折容忍力能有效預測參與動機,其中以「運動挫折容忍力」最高,其次依序為「隊友支持」、「教練支持」、「人際挫折容忍力」及「家人支持」。四、挫折容忍力對高中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與參與動機之關係具部份中介效果。本研究揭示社會支持與挫折容忍力對參與動機確實存在其關聯性,由此啟發我們關注挫折容忍力對高中體育班學生所產生的影響,提高高中體育班學生之社會支持與挫折容忍力便能提高其參與動機。
  • Item
    學生棒球運動員生涯轉換歷程研究
    (2022) 趙定群; Chao, Ting-Chun
    本研究以生涯發展、生涯轉換、運動社會化與社會支持等觀點切入探討學生棒球運動員角色轉換之歷程和個人與社會間的相互關係對生涯造成的影響。使用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訪談八位具有甲級棒球經驗的人員,希望以此給予運動員們規劃生涯發展的方向研究結果發現八名研究者生涯主要的社會支持來源為家庭與學校 (教練);生涯轉換前學生運動員進入球隊的時間主要集中在國小三、四年級,退出球隊的時間則因人而異,生涯轉換後從事的職業以從事與棒球相關工作與否進行討論,八位受訪者之分布為一比一且最終層級愈高的受訪者愈難跳脫運動相關行業,最終層級較低的受訪者則相反;生涯轉換期間所遭遇的生涯阻礙於內在因素為:身材劣勢、受傷風險考量、遭受挫折和投球失憶症等;於外在因素為:環境、家人、進階受阻、缺乏上場空間、能力不足與經濟壓力等。
  • Item
    行路之間:不倒翁健走學校偕人闊步的故事
    (2023) 張瓊文; Chang, Chiung-Wen
    自2019年COVID-19疫情爆發後,全球生活模式劇變。在這背景下,研究者被「不倒翁健走運動」啟發,透過健走杖輔助的運動,協助家人進行復健。參與「不倒翁健走學校」的伴走志工活動後,研究者於2022年參與「誰帕誰徒步環島」活動,見證了帕金森氏症病友的堅韌。緣起於此,本篇論文試圖了解「不倒翁健走學校」相關的運動訓練課程內容及其推廣方式,並探討在社會支持下參與不倒翁健走運動的經驗,究明「不倒翁健走學校」舉辦的徒步環島活動成果。研究方法主要是敘說探究,涵蓋了深度訪談15位研究參與者、近2年的參與觀察及文件的分類整理。「不倒翁健走學校」不僅透過課程幫助大眾釐清觀念,還強調開放策略與跨領域合作。此模式不僅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質,也為其他組織提供參考,展現結合創意、協作解決健康問題的可行之道。透過深入了解特定需求並結合創新和包容,在社會層面產生了不可或缺的陪伴支持力量。許多老年人因健康問題自我孤立,但在此得到情感與心理的支援,逐漸重拾信心和生活熱忱。透過各式各樣的活動,他們相互扶持,這不僅增強了歸屬感,還強化了整體社區的團結力量。「誰帕誰徒步環島」的主要目標是協助帕金森氏症病友及行動障礙者完成挑戰。此活動不僅提高了帕金森氏症的公眾認識,也讓病友更有自信面對生活。
  • Item
    社會支持對在職進修者角色扮演之影響
    (2021) 簡碩傑; CHIEN, SHUO-CHIEH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社會支持對在職進修者 職家學角色扮演之影響。本研究以半結構式 深度 訪談 法 ,訪談 6位在職進修者 建構在職進修後的經驗歷程 中的社會支持及其重要他人的互動,並分析其在 工作、家庭和學校 三個場域中之 衝突內容、社會支持來源及調適因應效果,並以在職進修完成與否來探討其社會支持影響程度。研究發現社會支持需求最多的衝突場域為,工作場域的「工作績效低落」,家庭場域的「 減少陪伴他人 」,學校場域的「 到課率不佳 」。社會支持來源最有效工作場域的「主管分擔」,家庭場域為「重要他人照顧與自理」,學校場域為 「彈性上課時間」。調適因應 部分,在 工作場域 為「建立代理人」,家庭場域為 「時間的彌補」和學校的「 個人策略性選課 」、 「同學間的課業分工」。未能持續進修的個案則是「 工作績效低落 」的經濟問題和「 減少陪伴他人 」的家庭責任所致 。
  • Item
    青少年桌球運動員社會支持、心理技能與運動幸福感關聯性之研究
    (2021) 張秀娟; Chang, Hsiu-chuan
    本研究以運動幸福感理論為基礎,探討青少年桌球運動員社會支持、心理技能和運動幸福感的現況、認知差異以及變項間之關聯性。本研究以109學年度全國國、高中600名桌球運動員為研究對象,透過「青少年桌球運動員社會支持、心理技能與運動幸福感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共獲得549份有效問卷,並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多元逐步迴歸進行資料統計與分析檢驗其相關性,獲得以下結論:一、青少年桌球運動員現況在社會支持方面,為中上程度,對家人支持的感受最佳;在心理技能方面,為中上程度,對可教導性與自我激勵的知覺情形最高;在運動幸福感方面,為中上程度,則以對運動樂趣的知覺情形最高。二、青少年桌球運動員不同背景在社會支持之性別、學籍、個人企業贊助、每週訓練時數、運動成就水準不同及國際比賽經歷分別有顯著差異;在心理技能之性別、學籍、球齡、個人企業贊助、每週訓練時數、運動成就水準不同及國際比賽經歷分別有顯著差異;在運動幸福感之球齡方面有顯著差異。三、青少年桌球運動員在社會支持能有效預測心理技能,其中,以教練支持對心理技能的預測力為最高,其次為老師支持。四、青少年桌球運動員在社會支持與心理技能對運動幸福感具預測力,其中,以可教導性與自我激勵對運動幸福感的預測力最高;其次分別是動機、自信心、教練支持與同學支持。
  • Item
    臺灣電競選手運動生涯發展歷程及社會支持之研究
    (2020) 連育瑩; Lian, Yu-Ying
    本研究目的為從社會支持角度分析臺灣電競選手的運動生涯發展歷程、社會支持的變化及社會支持對於電競選手的影響。本研究以深度訪談方式訪談七位臺灣電競選手、一位教練及一位隊友。研究結果發現電競選手的運動發展歷程與電競產業的發展脈絡息息相關,隨著電競選手進入不同的運動發展階段社會支持來源隨之改變。啟蒙期以兄弟姊妹、同學為主,精熟期進入職業後則以教練、隊友、父母為主,網際網路的發展也讓網路社群成員成為目前電競選手重要的社會支持來源,到了離開期則以父母和職業隊伍提供的支持為主。本研究結論為,不同的階段社會支持的來源有所不同,對於電競選手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然而並非僅有正面影響,過度提供與時機不恰當時,社會支持有時也會成為電競選手的壓力來源。
  • Item
    臺北市大安區高齡者社會支持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2013) 張章淮; Chang-Huai Chamg
    臺灣人口老化現象與日俱增,2007年7月底,臺灣已達到高齡化社會的標準 (內政部社會司,2007) 。而高齡化對個人的重要影響之一,因生理、心理之特性,易使其無法良好的適應生活中的各種狀況,然而獲得社會支持以及參與休閒則能夠提升高齡者的活力及心理慰藉、增進健康 (陳育慧,2002;劉正文,2005) ,提高生活適應能力。因此,本研究之目的為瞭解高齡者其社會支持感受程度與休閒參與行為之相關性,以期提供政府及相關機構高齡政策規劃之參考。本研究之對象為居住在臺北市大安區,且年滿65歲以上之高齡者進行調查。抽樣方法採分層便利取樣,以大安區各個鄰里為區分。調查時間為2012年2月至2012年4月,發放問卷450份,回收有效問卷385份。研究結果顯示高齡者:一、參與最多的三項活動為散步、看電視及報紙、聊天,且參加靜態類的活動較多;最少的三項依次為跑步、下棋或玩牌、蒐集剪貼;二、以每日與配偶相處的時間最多;獲得之社會支持程度偏高,其中最高的支持種類為社會網絡支持;三、不同背景之休閒參與的頻率及類型有顯著差異;四、不同背景之社會支持程度,有達到顯著差異;五、社會支持與休閒參與之關係呈現低度正相關。因此研究建議高齡者:一、從事團體性之活動以增進社會支持,並多參與動態類活動;二、政府能提供高齡者良好的休閒參與環境及維持高齡者經濟安穩,使其能適應老化生活。
  • Item
    台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運動價值觀及社會支持之研究
    (2013) 林崇舜; Chung-shun, Lin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台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運動價值觀及社會支持之情形,探討不同的背景變項中,學童在運動價值觀與社會支持的差異,以及運動價值觀與運動社會支持之相關情形。 研究對象是以101學年度設籍在台北市之國小六年級學童。透過問卷調查方式蒐集資料,採叢集隨機抽樣方式收回有效問卷409份,利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e事後考驗法與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分析後,獲得研究結果如下: 一、本研究受調查者中,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為學校運動代表隊成員,有超過五成的學童參加過校外體育競賽,17.1%學生有規律運動習慣。 二、台北市國小學童普遍有高度的運動價值觀認同感,運動社會支持在同儕部分有高度的支持,但在老師與家人部分則偏低。 三、台北市國小學童運動價值觀在學童角色、不同比賽經驗與每週不同運動時間有差異存在,運動代表隊學童、有比賽經驗與運動時間多的學童,在運動價值觀都有較高的認同感。運動社會支持方面,老師對女童的支持較高;家人支持不會因學童角色或比賽經驗不同而有差異;老師支持不會因為學童每週不同運動時間而有差異存在。 四、台北市國小學童運動價值觀與運動社會支持顯著相關。
  • Item
    舞動人生 大臺北地區國小學童運動舞蹈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研究
    (2014) 吳明燕; Wu, Ming-Yen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小學童運動舞蹈社團之參與背景、參與動機及社會支持之現況,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學童參與運動舞蹈社團之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差異情形,並探討國小學童參與運動舞蹈社團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以大臺北地區312位國小中高年級參與運動舞蹈學童為研究對象,進行調查,並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分析等統計分析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所得結論如下: 一、國小學童參與運動舞蹈社團以高年級女性、參加時間一年以上未滿兩年、每周練習時間2~6小時、父母親未參與過運動舞蹈、有參與過比賽及表演為主要群體。 二、國小學童參與運動舞蹈社團參與動機多以成就需求為主,社會支持主要來源為教練支持。 三、國小學童運動舞蹈社團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因年級、性別、參加時間、每周練習時間及是否參與比賽而有所差異。 四、大臺北地區國小學童運動舞蹈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為正相關。 基於上述結果,學校社團教練與相關人員可協助學生參與校內外各項活動,藉由社團教練與家長的力量共同合作,成為學員重要之社會支持。建議進一步增加取樣其他地區之國民小學學童,增加質性的研究,以更深入探討國小學童運動舞蹈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之關聯性。
  • Item
    臺北市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學習適應與課程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2012) 羅明屏; Lo, Ming-P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對學習適應之預測力及社會支持與學習適應對課程學習滿意度之預測力。本研究對象為臺北市高中 (職) 體育班三年級學生,於2012年4月3日至4月20日,使用問卷調查法探討目前臺北市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社會支持、學習適應與課程學習滿意度之現況,共計發放478份問卷,有效回收459份問卷。研究方法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多元逐步迴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發現如下: 一、臺北市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多為男性,在規律且密集訓練下,多數選手有在全國性競賽中奪牌的實力,學生在班級表現大多優異,然而大學學力測驗成績偏低,在學業學習態度較不積極。 二、臺北市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最能感受到隊友支持,最能適應運動專長訓練,並且最為滿意教練的領導方式。 三、臺北市高中 (職) 體育班之學生性別、運動成就、訓練量、成績名次、參與學校課後輔導、參加校外補習、課後自習會影響其社會支持知覺。 四、臺北市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之性別、運動成就、訓練量、成績名次、大學學力測驗成績、參與學校課後輔導、參加校外補習、課後自習會影響其學習適應知覺。 五、臺北市高中 (職) 體育班學生之社會支持對學習適應具有預測力,其中「同學支持」變項之預測力最強。 六、臺北市高中 (職) 體育班高三學生之社會支持與學習適應對課程學習滿意度具有預測力。其中「學習環境適應」變項之預測力最強。 基於上述結果,臺北市高中 (職) 體育班相關人員可依此作為參考範疇,倘若體育班學生們能擁有完整的社會支持體系、良好的學習適應情形,並且滿意體育班之學習課程,有效達成「培養全人發展之優秀運動員儲備人才」之目標,俾利於未來國內競技運動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