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休閒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6

為配合我國社會變遷與體育發展及本校的轉型與發展,本學院於90年8月正式成立,並將原屬本校教育學院之體育學系(所)、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調整成立運動與休閒學院,並於95學年度增設運動科學研究所:為提升本院競爭力於101學年度運動競技學系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整併為「運動競技學系」,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與管理學院餐旅管理研究所整併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運動價值觀及社會支持之研究
    (2009) 吳佳玟; Wu, Chia-Wen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運動價值觀及社會支持之情形,研究目的在探討不同的人口背景變項在運動價值觀與社會支持的差異,以及運動價值觀與運動社會支持之相關情形。研究對象是以報名參加「臺北市96學年度教育盃國小五人制足球錦標賽」參賽學校之校內足球團隊學生,以三~六年級為主。透過問卷調查方式蒐集資料,採叢集抽樣方式回收有效問卷321份,利用信度分析、項目分析、因素分析、描述性統計、t檢定、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分析後,獲致研究結果如下: 一、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大部分為高年級男生,足球運動花費少,每次踢球時間半小時以上,每週3次以上,球齡超過一年,有代表隊的經驗且七次以上。 二、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運動價值觀普遍有高度的運動價值觀認同感,運動社會支持在家人與同儕部分有中度以上支持,教師部分則偏低。 三、不同人口背景的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運動價值觀在三個月內不同足球運動花費、每次不同足球運動時間有差異存在;運動社會支持則是在三個月內不同足球運動花費、每次不同足球運動時間、不同加入團隊時間、不同代表隊經驗、不同代表隊次數有差異存在。 四、臺北市國小足球參與者運動價值觀與運動社會支持有顯著正相關。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政府單位鼓勵女生、中低年級學生多參與;建立一個好的參與環境及辦理相關足球賽,讓學生有更多參與機會;並建議後續研究者以其他母群體、質性訪談或更多重要他人的社會支持情形來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 Item
    台北市公立高中生運動價值觀影響因素之研究
    (2006) 呂奎延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公立高中生運動價值觀影響因素。社會學結構功能學派指出,價值觀是受到客觀社會環境與內在心理因素影響;亦有學者指出,價值觀也是行為的準則與標準。所以,本研究以影響運動行為的社會支持與內在心理因素,來探討對運動價值觀的影響。採問卷調查法,以「台北市公立高中生運動價值觀影響因素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發出600份問卷,回收樣本數為536份,剔除無效問卷後,有效問卷為518份,有效問卷率為86.6%。並利用信度分析、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雪費爾事後考驗、杜納T3檢定等統計方法分析後,得到下列研究結果: 一、台北市公立高中生在內在心理因素與運動價值觀的認知皆高,顯示研究對象採取運動行為後,有獲得生理、心理、社交等層面的正面回饋。也普遍瞭解運動的好處及利益,並肯定運動的價值。但是,研究對象的運動社會支持卻普遍偏低,以教師運動社會支持為最低。顯示研究對象所受的家人、同儕、教師運動社會支持普遍不足。 二、台北市公立高中生運動社會支持、內在心理因素及運動價值觀差異上。「不同性別」、「運動實際花費」、「父母教育程度」、「每次運動持續時間」、「運動強度」、「每週運動次數」、「最常運動時段」、「運動團隊經驗」的台北市公立高中生在運動社會支持與內在心理因素有顯著差異。在運動價值觀差異上,則是「不同性別」、「年級」、「運動實際花費」、「母親教育程度」、「平均運動時間」、「運動強度」、「每週運動次數」、「最常運動時段」、「運動團隊經驗」的台北市公立高中生則在運動價值觀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程度的運動社會支持對台北市公立高中生運動價值觀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程度內在心理因素認知對台北市公立高中生運動價值觀有顯著差異 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提供體育、運動等相關單位參考。 關鍵詞:運動價值觀、運動行為、運動社會支持、內在心理因素
  • Item
    台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運動價值觀及社會支持之研究
    (2013) 林崇舜; Chung-shun, Lin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台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童運動價值觀及社會支持之情形,探討不同的背景變項中,學童在運動價值觀與社會支持的差異,以及運動價值觀與運動社會支持之相關情形。 研究對象是以101學年度設籍在台北市之國小六年級學童。透過問卷調查方式蒐集資料,採叢集隨機抽樣方式收回有效問卷409份,利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e事後考驗法與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分析後,獲得研究結果如下: 一、本研究受調查者中,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為學校運動代表隊成員,有超過五成的學童參加過校外體育競賽,17.1%學生有規律運動習慣。 二、台北市國小學童普遍有高度的運動價值觀認同感,運動社會支持在同儕部分有高度的支持,但在老師與家人部分則偏低。 三、台北市國小學童運動價值觀在學童角色、不同比賽經驗與每週不同運動時間有差異存在,運動代表隊學童、有比賽經驗與運動時間多的學童,在運動價值觀都有較高的認同感。運動社會支持方面,老師對女童的支持較高;家人支持不會因學童角色或比賽經驗不同而有差異;老師支持不會因為學童每週不同運動時間而有差異存在。 四、台北市國小學童運動價值觀與運動社會支持顯著相關。
  • Item
    中和地區國中肥胖與非肥胖學生身體活動量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2005) 許秀鳳; Hsiu-Feng Shiu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中和地區國中肥胖及非肥胖學生身體活動量之現 況,並針對個人背景因素、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與身體活動量 之間的關係加以探討。以台北縣中和地區公立國中體重正常及肥胖的學 生為母群體,採立意取樣方式抽出調查樣本。研究工具為一份結構式問 卷,得有效樣本844 人,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 考驗、獨立 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氏事後比較及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 處理分析。結果發現: 一、研究對象的運動自我效能偏低,且肥胖及非肥胖男生(38.12、 41.08)運動自我效能高於女生(34.33、35.27)、非肥胖組(38.32)高於肥 胖組(36.41)。 二、研究對象的運動社會支持屬中等程度的支持,同儕是肥胖 (32.83)及非肥胖學生(39.12)最主要的運動社會支持來源,其次是家人 的支持。 三、身體活動量方面,以非肥胖男學生(7.65)最佳,肥胖男學生 (5.33)次之、非肥胖女學生(3.50)排列第三,而肥胖女學生(3.17)其身體活動量最差。非肥胖學生(5.67)的身體活動量大於肥胖學生(5.28)。 四、不同年級的非肥胖學生在運動社會支持方面有顯著差異,其中 一年級(106.30)大於二(94.38)、三年級(94.15)。肥胖學生則無明顯差 異。 五、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與身體活動量在肥胖與非肥胖學 生都呈正相關,達顯著水準。 本研究結果顯示,同儕、家人、教師三者對肥胖學生從事身體活動 有重大影響力,運動社會支持愈多,從事身體活動的比率也愈高,在鼓 勵肥胖學生身體活動上具有參考價值。
  • Item
    彰化縣國中生運動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
    (2003) 劉坤宏; Kun-Hon Liou
    本研究主要探討國中生休閒時運動行為之現況,並探討運動行為與其背景因素、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結果期待及運動社會支持之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法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對彰化縣國中生發出1100份問卷,得有效樣本839份。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薛費事後比較、皮爾森積差相關及複迴歸等統計方法處理,分析後的結果如下: 一、有規律運動的國中生佔29.3%。 二、不同性別、年級的國中生在運動行為上有差異。 三、背景因素的差異比較:不同性別、年級、自覺健康狀況的國中生在運動自我效能及運動結果期待有差異;在運動社會支持上,只有不同年級、自覺健康狀況的國中生有差異。 四、運動自我效能、性別、運動結果期待等變項,對運動行為之預測力有13.6%,並且達到顯著水準。
  • Item
    臺北縣國小教師運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2003) 戴良全
    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了解國小教師的運動行為現況,並探討運動行為與其背景因素、運動自我效能、自覺運動障礙、自覺運動利益及運動社會支持間的關係。以臺北縣國小教師為研究母群,採分層叢集抽樣方式,利用問卷調查法取得有效樣本1102人,回收率為69.9%。研究工具有「運動行為問卷」、「自覺運動障礙量表」、「自覺運動利益量表」、「運動社會支持量表」和「運動自我效能量表」。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和逐步複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主要發現如下: 一、有規律運動的教師占24.04%,研究對象較常從事的運動項目依次為:慢跑、爬山、步行、游泳與桌球。 二、運動自我效能會因性別、年齡、職務、學校規模及學生時代參與運動團隊經驗之不同而有統計上之顯著差異。 三、運動社會支持會因不同年齡、職務、婚姻狀況而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四、本研究對象的運動行為與自覺運動利益、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呈顯著正相關。與自覺運動障礙呈顯著負相關。 五、男性、50歲以上、行政人員(主任、組長)、學生時代曾參與運動團隊者,分別比女性、39歲以下、級任教師、學生時代無參與運動團隊者之國小教師有較佳之運動行為。 六、運動行為可由運動自我效能、性別、運動社會支持與自覺運動障礙四個變項來預測,共可解釋20.6%的變異量。其中以運動自我效能最具預測力。 本研究並依研究結果對有關單位提出建議,以提升國小教師之運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