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8

∥ 系所沿革

在全球化潮流下,國際人力資源的發展更趨重要。相對地,國際人力資源專業工作者的培育需求也必然更顯迫切。在此背景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人力教育與發展研究所」(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Workforce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IWED)於民國九十二年(九十二學年度)成立,隸屬於科技學院;於民國九十八年(九十八學年度)更名為「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HRD),並改隸國際與僑教學院。民國一百零三年(壹零三學年度),國際與僑教學院與社會科學院合併後更名為國際與社會科學院。

∥ 系所特色

本所成立於民國九十二年,為全國第一所採用全英語授課,並同時招收本國籍與國際學生的系所。以培育國際企業、各國政府機構及國際性非營利組織人力資源規劃與管理專業人才為目標。本所的成立及發展正是反映前述時勢所趨,希望成為引領此領域之先驅,提供學生發展成為國際化人力資源專業人才的基礎和專業課程,以培養其具備進入全球化職場的素養和關鍵知能,學生在畢業後授予管理學碩士學位(MBA Degree)。

本國學生的招生方式包含推薦甄選及碩士一般生考試,考試科目為「管理學」和「英文」;國際學生的招生方式為申請入學和僑生海外聯招。國際化是我們的一大特色,除了師大的學習環境之外,本所與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 (UIUC)長期學術合作,學生在完成課程且通過甄選後,可申請赴UIUC擔任訪問學生,提供學生多元學習的環境與機會。

∥ 本系教育目標

一、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二、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 歷屆學生來源

本所歷屆的學生來源除本國學生外,包括美國、加拿大、巴拿馬、貝里斯、宏都拉斯、尼加拉瓜、聖露西亞、薩爾瓦多、玻利維亞、聖克里斯多福、海地、法國、西班牙、波蘭、羅馬尼亞、匈牙利、捷克、波斯尼亞、塞內加爾、拉脫維亞、俄羅斯、布吉納法索、甘比亞、馬拉威、史瓦濟蘭、印度、泰國、菲律賓、印尼、日本、蒙古、越南等國。學生在大學主修有商管、經濟、心理、教育、外語、政治、社會、英語、中文、及工業設計等等,十分多元,是一個真正國際化的學習場域。

∥ 學生未來出路

本所國內畢業生英語文能力及人資專業在各界備受肯定,且畢業生遍佈知名企業如:台積電、台達電、宏達電、鴻海集團、緯創、台電公司等知名企業;此外,學生也可朝公務體系發展,或繼續深造博士學位。

外籍學生中,外交部國合會推薦學生大多為各邦交國官員,畢業返國後通常擔任該國人力資源發展之重要職務。

∥ 師資

目前本所的師資係結合了六位本所專任教師,以及多位兼任教師共同投入及組成本所堅強優秀教學陣容,每一位教師皆擁有國內外著名大學博士學位,不但能以英語授課,學術涵養亦十分深厚。未來將持續努力透過傅爾布萊特獎助(Fulbright Grant)計畫與本校學術交流交換等管道,禮聘客座教授或交換教授於本所任教。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
  • Item
    「志願部門職場學習—理論模式之探析與建構」成果報告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7-07-31) 張媁雯
    隨著全球公民社會的概念的形成,志願性部門(非營利組織、非政府組織)在國內與 國際社會都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不論是在緊急救助、消弭貧窮、基礎教育的普及,以 及偏遠地區的長期發展等方面,都必須依賴國內外志願性部門的協助。然而,雖然國內 在志願部門的研究已經累積相當的成果,但對於在職人員職場學習的討論仍然有限,無 法形成整體的概念。其次,對於志願部門與營利組織其間在規劃職場學習時的異同為 何,該如何針對非營利本身的內外在環境來做調整等問題,也尚未有系統性的研究。 有鑑於志願部門人力培育研究的缺乏,因此本研究希望能有系統地蒐集志願性部門 的特性,分析組織間內外環境的共同處、進而針對這些共同的特性,尋找文獻中合適的 概念,作為理解志願性部門中人員在職學習的基礎。本研究以文獻探討與分析以及專家 訪談法為主要方要,其主要的目的在於從組織規模、人力資源、參與動機、以及訓練類 型等四面向歸納志願部門組織特性,分析影響志願部門職場教育之關鍵面向,並以交叉 分析結果為基礎,建構初步的理論模式,作為實務界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 Item
    「國際人才之核心職能與跨文化學習(I)」成果報告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8-07-31) 張媁雯
    隨著運輸與科技的進步,國際互動的機會大幅度地增加,對國際人才的需求也不斷 地提高,因此,本計劃之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國際人才之核心職能與跨文化學習之方案設 計。目前在文獻中許多領域皆相當重視國際化人才的培養,豐富的文獻說明了各領域對 此一議題的重視,然而,由於缺乏系統性的探討,也使得此一概念的內涵顯得鬆散而模 糊。針對這樣的問題,本計劃的第一年將透過文獻回顧與實務意見的對照,整理集國 際人才之核心職能與評估方法。 其次,對於從事國際性工作的人員而言,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往往帶來許多挑戰, 因此,組織所辦理之跨文化學習方案能協助人員瞭解當地民情,並且減少因為誤解所產 生的衝突。針對這樣的需求,本研究第二年探討跨文化學習方案的設計的理論依據,並 參考國內外國際人員跨文化能力的發展課程,實際設計跨文化學習之內容。 本研究計劃以兩年的時間,透過相關文獻的回顧、訪談內容分析,以及實務專家審 訂等方法,釐清國際人才之核心職能之項目與內涵,使得相關學術用語的定義更為清楚 明確。而經由系統性整合的核心職能項目、評估方法,以及跨文化方案的設計過程及課 程內容,均可作為各機構在培育國際人才時參考依據之一,期望藉由研究發現的持續累 積,有助提昇台灣國際人力資源的發展以及全球參與的機會。
  • Item
    「國際人才之核心職能與跨文化學習(II)」成果報告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9-07-31) 張媁雯
    隨著國際互動的機會大幅度地增加,對國際人才的需求不斷地提高,因此,本計劃 (為期兩年)之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國際人才之核心職能與跨文化學習之方案設計。目前在 文獻中許多領域皆相當重視國際化人才的培養,然而,由於缺乏系統性的探討,也使得 此一概念的內涵顯得鬆散而模糊。針對這樣的問題,本計劃第一年度已開始透過文獻回 顧與實務意見的對照,整理國際人才之核心職能,並且滙集跨文化能力的評估工具。 以第一年度之研究發現為基礎,在第二年度,本研究將探討跨文化學習方案的設計 的理論依據,並參考國內外國際人員跨文化能力的發展課程,實際設計跨文化學習之內 容。透過對課程內容的瞭解,有助從事國際性工作的組織辦理跨文化學習方案,協助人 員瞭解當地民情,減少因為誤解所產生的衝突。 本研究計劃以兩年的時間,透過相關文獻的回顧、訪談內容分析,以及實務專家審 訂等方法,釐清國際人才之核心職能之項目,以及探討跨文化課程內涵。透過系統性地 整合之後的核心職能、評估工具,以及跨文化方案的設計過程及內容,均可作為各機構 在培育國際人才時之參考依據,藉由相關研究發現的持續累積,期望提昇台灣國際人力 資源的發展及在全球化參與過程中的成果。
  • Item
    青年海外服務學習經驗之研究
    (2009-10-30) 黃昱富; 張媁雯
  • Item
    以資源基礎觀點探討台灣非營利組織國際援助策略
    (2005-09-24) 張媁雯; 王碧娥
    跳躍式的科技文明使世界的距離縮短,也讓國與國之間的往來益趨頻繁。積極參 與各項國際事務,更為拓展國際資源、建立國際關係、發展友好外交、互相支援 回饋之重要途徑。台灣因為特殊的政治背景,在許多國際參與上有其限制與困境 ;如:2004年之南亞海嘯,在國際援助上台灣雖積極參與,最終卻仍無法突破政 治藩籬而有所遺憾。透過非營利組織經由國際援助的途徑,是跨越政治限制鴻溝 、參與國際事務的方式之一。所以在國際援助的策略運作上,有何關鍵成功因素 以完成策略使命目標?為本研究探討之焦點。本研究以資源基礎說之策略管理理 論為架構,探討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在國際援助策略上之運作方式。本研究採質 性研究法,資料收集以文獻探討、個案訪談方式進行。本文希望根據文獻探討比 較,並由訪談個案組織之領導者,以瞭解其國際援助策略之規劃與運作;進而分 析其核心能力,並對台灣非營利組織國際援助策略提出相關之建議。
  • Item
    2006 職訓課程發展計畫—工業控制職類調查研究
    (2006-11-09) 蔡錫濤; 張媁雯; 謝文斌; 楊榮仁
  • Item
    跨文化適應力評估量表中文化應用之分析
    (臺北市:國立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2009-12-01) 張媁雯; 莊雅婷; 袁宇熙; 張庭芳
    臺灣對國際人才的跨文化適應能力相關評估工具缺乏,形成實務與研究的限制。因此本研究援引Kelley與Meyers所發展的跨文化適應力評估量表(Cross-Cultural Adaptability Inventory, CCAI),進行中文化的編譯工作,透過文獻探討、返譯法及專家意見等方式提高翻譯品質。經立意取樣得372份臺灣地區樣本進行信效度考驗。中文版量表(α=.91)和原文版量表(α=.90)的信度係數值相近;而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達到區辨效度標準,但收斂效度可再提升,模式適配度為可接受(CMIN/DF <3.00; RMSEA < .1; SRMR < .08達到標準;但CMIN p<.05及CFI<.95則否),與其他以美國樣本所進行之研究結果類似。推論不同語言文化,非造成模式適配指標不佳之主因。故建議發展跨文化適應力中文量表時應持續檢核與改善翻譯過程,而原始量表的構面亦需深入探討與調整。
  • Item
    國際人才之跨文化能力及其學習方案
    (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 2009-01-01) 張媁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