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82

歷史與沿革

本系根源於民國42年所成立的工業教育系「工藝教育組」,專責培育我國中學「工藝」課程之師資,配合課程內涵之調整與修訂,在民國61年更名為「工業技術教育組」,並於民國71年正式獨立設系為「工藝教育學系」,為配合學校藝術學院成立,本系隸屬於藝術學院。

民國80年增設碩士班,民國87年增設博士班。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與課程改革的需求,外加上師資培育多元化的衝擊,在民國83年正式將系名更改為「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專責培育中學「生活科技」課程之師資,民國87年本系改隸屬於當年新成立的科技學院。為符合本系培育科技產業教育訓練人才之目標,本系獲教育部同意,從98學年度起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並簡稱為科技系。

為拓展本系畢業學生之就業機會並開啟本系畢業生至業界就業的契機,本系自民國83年開始,以既有的師資培育為基礎,先後在「大學部」實施課程分組,目前的大學部課程則分為「學習與科技組」及「設計與科技組」,以培養科技產業界所須之人力資源人才。在「碩士班」階段則先後規劃「科技與工程教育」、「人力資源」與「網路學習」等多元之課程內涵,協助學生發展各該領域之專業與研究能力;在「博士班」則設有「科技與工程教育」與「人力資源」兩組課程,培育各該領域之專業「教學」與「研究」之人才。

系所特色與目標

科技系原屬培育中學「生活科技」教師之專門機構,然為因應師培市場之萎縮,科技系於十年前即著手調整課程結構,以培育學生朝向科技產業界發展為目標。目前,科技系的課程本質,是以科技產業為主體,學生藉由各科技產業課程,例如傳播科技業、製造科技業、營建科技業、運輸科技業,來瞭解台灣科技社會的結構與內涵。在上課的型態上,則是提供學生以「設計」及「製作」的方式來進行,藉以深入瞭解科技產業之工作內涵與程序。在此基礎之下,本系再輔以人力資源發展的專業課程,使學生具備「科技產業知識」及「人力資源發展專長」,得以進入科技產業從事企業的教育訓練工作。

設備與學習資源

現有自造大師基地、專題研討室多間、電子實驗室、人力資源研討室多間、電腦實驗室、網路教學實驗室、圖文傳播實驗室、電工實驗室、綜合工廠、電腦繪圖室、數位傳播教學實驗室、媒體設計實驗室等多元教學設施。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82
  • Item
    重複式工程設計教學模組對職前科技教師的STEM教學概念與自我效能之影響-以「抗震結構設計」主題為例
    (2023) 古芷蓉; Ku, Chih-Jung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發展以抗震結構設計為主題,且符合臺灣科技師資培育教學現場需求的重複式工程設計教學模組,結合工程設計流程與逆向工程策略,並透過建構、反思、探討、以及實踐四步驟,增進職前科技教師於STEM教學中應用工程設計流程引導學生整合應用不同學科知能的概念,並提高他們的STEM教學自我效能。為檢視模組之實施成效,本研究採用嚴謹的多重檢核設計混合研究方法,以臺灣某一科技師資培育機構的10位職前科技教師為研究對象,透過前實驗設計研究來進行探究。在質性方面以深度訪談配合修正式後設重聽法蒐集資料,再利用語意流程圖析法針對職前科技教師的認知結構進行剖析,瞭解他們STEM教學概念的發展情形。量化方面則以問卷調查方式探究職前科技教師的STEM教學自我效能表現。依據研究結果與討論,本研究提出以下五點結論與建議:(1)重複式工程設計教學模組有助於職前科技教師的STEM教學概念認知結構發展。他們的STEM教學概念認知結構概念總數與概念連結總數得到提升,顯示藉由本研究發展之教學模組,職前科技教師在應用工程設計流程引導學生整合應用STEM知能的教學專業知識上能獲得一定程度的成長。(2)參與研究的職前科技教師於STEM教學自我效能前測的表現良好,表示他們在該師資培育機構的培育下,對於自己進行STEM教學的專業知能具有相當程度的自信。同時因為潛在天花板效應,使得參與研究的職前科技教師在後測得分的進步幅度上受到限制。(3)重複式工程設計教學模組包含:經歷、反思、連結、以及實踐四個階段。透過整合重複式工程設計流程和逆向工程策略讓職前科技教師以學習者的身份經歷STEM學習歷程,並於第二和第三階段強化反思,促使他們轉換身份為未來教師,連結自身學習經驗與未來教學實務,最後藉由安排教學實踐活動提供他們深化學習的機會。(4)未來應用重複式工程設計教學模組時,應就教學單元設計、課堂討論與反思活動、分組機制等面向進行考量與分析,提供每一位學習者平等的機會發展STEM教學概念與提升STEM教學自我效能表現。(5)後續研究可以透過不同面向來進一步驗證重複式工程設計教學模組的實施成效,例如,涵蓋更多圓的研究樣本、剖析職前教師的訊息處理策略、提升他們的認知結構發展階段、或是探討影響他們STEM教學概念與STEM教學自我效能的重要因素,此外,也可以針對教學模組在職前或在職師資培育規劃之應用進行探討。
  • Item
    思考風格對批判思考之影響:線上評量表現中介及評量投入調節之調節式中介
    (2024) 黃光雄; Huang, Kuang-Hsiung
    本研究為確保教育品質,以社會認知理論和自我決定理論為基礎,探討思考風格對批判思考的影響、線上評量表現(評分和回饋表現)在兩者間中介效果,及評量投入的調節中介效果。以台灣某大學修習「書報討論」課程之71名研究生為樣本。學生使用線上評量系統和評量表,對同儕報告進行互評。資料搜集後經統計軟體SPSS、SmartPLS及PROCESS等分析。研究發現:(1)思考風格直接影響評分表現、也直接影響回饋表現,思考風格透過評分表現間接影響回饋表現(部分中介)(2)思考風格直接影響批判思考,透過回饋表現間接影響批判思考(完全中介),也依序透過評分表現與回饋表現間接影響批判思考(完全序列中介)(3)回饋表現直接影響批判思考;評分表現直接影響批判思考及回饋表現,也透過回饋表現間接影響批判思考(完全中介)(4)評量投入調節評分表現對批判思考的影響,且調節回饋表現對批判思考的影響(5)評量投入具顯著調節「回饋表現中介思考風格對批判思考之影響」及「評分表現與回饋表現序列中介思考風格對批判思考之影響」作用。本研究貢獻在提出並驗證了「思考風格對批判思考影響:線上評量表現為中介及評量投入為調節之調節中介」模型,也實證社會認知理論適用於線上評量環境。線上評量及學習投入有助確保教學品質提昇教學成就,在學術及教育實務上提供許多參考價值與啟示。
  • Item
    工程設計取向 STEM 課程發展研究—運用機械手臂以提升高中生學習三角函數的興趣
    (2024) 陳宛忻; Chen, Wan-Xin
    本研究旨在開發以工程設計為導向的STEM課程,並運用機械手臂作為教學工具,以提升高中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行動研究法,結合專題導向學習和工程設計流程,進行五次教學活動,期望透過不斷反思和改進,達到有效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及知識整合能力的目標。課程之開發採用ADDIE模式進行,並考量認知負荷理論和鷹架理論。研究通過對質性與量化資料的分析,評估學生在課程前後對STEM的態度和興趣變化,並探討課程改良過程與原因。根據對跨領域知識整合想法調查問卷中,前測92、後測87則回覆,STEM態度問卷的74個有效樣本,以及5個版本的教學簡報與學習單之歸類、分析與整理,得出之研究結果顯示,本課程使學生發現數學的實用性與趣味性,並激發其學習動力和探索欲望,而在提升對數學與自然科學的學習興趣上,整體情況達顯著(p<0.05)。教材改進包括增加輔助理解的多媒體或醒目標示、使用清晰明確的詞句、將學習內容分段並與實作穿插進行,以及刪減無關內容。根據研究結果,建議工程設計取向STEM課程應先讓學生理解問題,再引入相關知識以激發好奇心。課程應聚焦於學生已有和正在學習的重要知識,並與實作緊密連結。教師應多與不同領域交流,提升課程效果。最後,建議將活動擴展為一學期,讓學生有充足時間體驗和學習,提高STEM素養。
  • Item
    探討國中生使用問題導向學習法於人工智慧影像辨識機器人混成式學習之學習成效
    (2024) 薛惠文; Hsueh, Hui-Wen
    運算思維是21世紀的人類不可或缺的能力,為了找出能有效提升運算思維的方式,本研究發展一套人工智慧影像辨識採購機器人教材,結合教育機器人、混成式學習和問題導向等有利於提升運算思維的要素,期望透過此課程提升學習者之運算思維。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旨在探討問題導向法對人工智慧影像辨識機器人混成式課程學習者之人工智慧學習成就、程式設計導向運算思維、機器人自我效能及學習行為的影響,課程皆實施於混成式學習環境中,透過實體講述對學習者進行課程重點摘要、補充及檢討,並於實作單元中以教學影片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學習。控制組使用傳統講述教學法,教師以實體方式與學生問答互動;實驗組則使用IGGIA問題導向學習法,搭配問答機器人進行系統性的問答,期望透過問題引導方式給予學習者更明確的學習方向,以解決混成式學習中常見數位分心的問題。研究結果顯示,透過問題導向學習法確實能有效減緩學習者數位分心的問題並有效提升其學習成就,且能夠使學習者展現出更多主動學習的行為,然而,在程式設計導向運算思維中控制組有較好的學習表現,自我效能中則沒有顯著差異。
  • Item
    基於自律學習程度及社會網路分析探討學生行為順序模式差異及學習成就-以社交關係程度為調節變項
    (2024) 王佩璇; Wang, Pei-Xuan
    數位學習是當今教育中一種不斷發展的方法,COVID-19疫情加速了數位學習的普及。然而,學習者在數位學習中面臨著輟學率高、評估問題、時間管理問題和不同的學習方式等挑戰。為了提高數位學習者的學習表現,學習分析的研究逐漸增多,它可以用來測量、蒐集、分析和報告學習者,過去的研究中不僅指出自律學習與學習成就的正向影響相關,而社交關係程度對學習成就也具有重要影響。因此,為了探討自律學習是否影響社交關係程度,且社交關係程度是否會調節自律學習及學習成就之間,本研究將分析學習者的行為順序模式,蒐集國小到高中的學生資料,以學習階段作為分類規則,觀察每一群體中社交關係程度良好的學生是否與自律學習程度較高的學生為同一群,並且使用SPSS分析社交關係程度的調節效果,最後研究不同群體之間的學習行為差異。本研究將有助知道哪些行為會發生於自律及高社交關係程度學生身上,能產生好的學習循環;哪些行為僅發生於非自律及低社交關係程度學生身上,讓教師可以藉此找出需要重點關注之學生。研究結果顯示,調節效果僅顯著於高中階段,在其他階段未達顯著,導致其結果原因可能在於國小及國中階段時,學生多在討論區中聊天,而非發表課堂相關內容,因此無法達成知識共享使調節效果無顯著。在行為差異方面可以發現在高自律的學生方面,行為次數較高有明顯的學習行為,且行為較多樣化路徑較為豐富,低自律學習者則是行為較為單一,顯現出了被動的學習模式,擁有較短較小的行為路徑,也因此在知識獲取上沒有高自律者的紮實,但在社交關係上並無發現明顯的行為差異。最後不同學習階段的行為差異,因為每個階段所主要使用的平臺功能不同,也導致行為順序模式上的差異,這可能來自教師使用的教學法之差異,但由於目前平臺沒有蒐集教師的教學法之資料,因此無法直接斷言是否在教學法相同時也會存在著差異,而這部分可以在未來的分析上做改進。
  • Item
    主管幽默失敗與部屬創造力之關聯性 ─ 以LMX為中介與人際和諧之調節
    (2024) 賴奕呈; Lai, Yi-Cheng
    本研究以探究部屬知覺主管幽默失敗對其創造力的影響,LMX在主管幽默失敗與部屬創造力之間的中介效果,以及實性和諧及虛性和諧在主管幽默失敗與部屬創造力之間的調節效果,最後探討實性和諧及虛性和諧是否影響LMX中介效果的變化。研究運用網路問卷調查之方法,以兩時點的資料蒐集方式針對臺灣在職工作者進行資料蒐集,原回收409份問卷,刪除無效作答問卷,有效問卷共371份,有效回收率為90.7%。研究結果發現:(1)主管幽默失敗與LMX呈負向關係;(2)LMX與部屬創造力呈正向關係;(3)LMX中介主管幽默失敗與部屬創造力之負向關係;(4)人際和諧的調節效果與調節式中介效果則未獲得顯著。
  • Item
    質型工作不安全感與工作敬業以及工作脫離之關聯性-個人-工作適配度之中介效果
    (2024) 張巧柔; Chang, Chiao-Jou
    本研究旨在探討質型工作不安全感分別與工作敬業、工作脫離之關聯性,以及個人-工作適配度在質型工作不安全感與結果變項間之中介效果。本研究以在職工作者作為研究對象,透過便利抽樣法分兩個時點進行Survey Cake電子問卷的發放,共計回收547份有效問卷,並採用迴歸分析與中介拔靴法進行後續的假設驗證。結果顯示:(1)質型工作不安全感與工作敬業具有負向顯著關聯性。(2)質型工作不安全感與工作脫離具有正向顯著關聯性。(3)個人-工作適配度在質型工作不安全感與工作敬業間具有中介效果。(4)個人-工作適配度在質型工作不安全感與工作脫離間具有中介效果。最後,本研究將根據分析結果進一步討論並提供企業相關實務建議、研究限制以及未來研究建議。
  • Item
    數位轉型與組織人才吸引力之關係-象徵性雇主形象之中介效果及Z世代之調節效果
    (2024) 高邦惟; Kao, Pang-Wei
    本研究旨在探討企業數位轉型對組織人才吸引力的影響,以及象徵性雇主形象的中介效果與Z世代的調節效果。研究方法基於策略攫取法,採用單因子組間實驗設計,透過文字敘述的方式操弄數位轉型,共發展出2種情境腳本。本研究以在職六個月以上的工作者與潛在求職者為研究對象,最終有效問卷分別為447份與151份。研究結果顯示:(1)數位轉型與組織人才吸引力之間具有正向關係;(2)數位轉型與象徵性雇主形象之創新、能力構面之間具有正向關係;(3)象徵性雇主形象之創新、能力構面在數位轉型與組織人才吸引力之間的中介效果獲得支持;(4)Z世代在數位轉型與象徵性雇主形象之間的調節效果未獲得支持。
  • Item
    數位素養、心理資本與工作投入之關係研究
    (2024) 呂惠雯; Lu, Hui-Wen
    本研究欲探討員工的數位素養、心理資本與工作投入的關聯性,同時檢驗數位素養在此關係中的調節效果。研究對象為國內的正職工作者且至少任職一年以上。採取問卷調查的方式,總計回收224份的有效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後,研究結果顯示:一、心理資本對工作投入具正向關係;二、數位素養在心理資本與工作投入間具調節效果。期望可作為企業日後在人力資源管理措施時的參考依據,並降低員工的離職率,使組織得以永續發展。
  • Item
    高中生於科技專題的團隊合作能力評量工具之發展
    (2024) 何佳穎; Ho, Chia-Ying
    團隊合作能力是科技專題成功的關鍵,然而現階段科技專題在實踐團隊合作上的結果仍不盡理想,學者建議應透過評量工具瞭解現況,以提出對應的措施,然而科技教育對於如何評量專題中的團隊合作能力仍缺乏共識。故本研究旨在發展「高中生於科技專題的團隊合作能力評量工具」,並藉此瞭解高中生於科技專題的團隊合作能力現況。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歸納研究工具之評量構面,並採用專家審查確認研究工具的內容效度,進行預試以確保評量工具的信、效度。在正式施測時,為涵蓋多樣化的研究樣本,採用立意抽樣,從北、中、南部分別選取城市型小規模學非城市型大規模學校,及城市型大規模學校,並以生活科技必修課程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調查高中生於科技專題的團隊合作能力表現之現況。研究結果顯示:(1)高中生於科技專題的團隊合作能力評量工具涵蓋目標投入、角色責任,及溝通互動三個構面,共13個題項;(2)此評量工具的信、效度良好;(3)三個構面中,學生的溝通互動表現最佳;角色責任次之;目標投入則相對較弱。本研究結果不僅填補現有的研究缺口,同時亦為教學實務提供實質參考,協助教師藉由此評量工具,了解學生的團隊合作表現以調整教學策略,同時為學生提供實施團隊合作上的指引、提升其動機,期以提升高中生於科技專題中的團隊合作能力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