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大學生拒絕敏感度與心理健康之關係:以壓力為中介變項
    (2022) 謝亞倫; Hsieh, Ya-Lun
    近年來臺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比例漸增,能協助的資源卻未能及時跟進,此情形極需更多關注與重視。過去研究較關注大學生的負面心理健康問題,故本研究試圖從大學生的正向、積極心理健康層面做探討。另外,大學生正處於所謂「小型社會」及成人初顯期,面臨許多人際與自我認同議題,而拒絕敏感度與人際和自我則有著重要的關聯,因此本研究試圖從拒絕敏感度的角度探討大學生的正向心理健康層面。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族群拒絕敏感度、壓力和心理健康間的關係,並檢驗壓力在拒絕敏感度和心理健康中的中介效果。本研究以臺灣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共487人。研究工具採用「大學生拒絕敏感度量表」、「大學生壓力量表」與「正向心理健康量表」,透過網路問卷施測,再進行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研究結果呈現如下:第一,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整體拒絕敏感度、整體壓力與整體心理健康上並無顯著差異,但不同年級大學生在整體拒絕敏感度與整體心理健康有顯著差異,而在整體壓力則無顯著差異。第二,大學生族群的拒絕敏感度、壓力與心理健康皆呈現顯著相關。拒絕敏感度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負相關、拒絕敏感度與壓力呈現顯著正相關、壓力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負相關。第三,大學生的壓力在拒絕敏感度與心理健康中具有中介的效果。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大學輔導相關人員多關注大學生拒絕敏感度此一特質,並在初級輔導部分,推廣拒絕敏感度與心理健康的相關介紹,促使大學生了解自身拒絕敏感度,以及是否因此而導致壓力或心理健康問題,使大學生覺察並促進心理健康。
  • Item
    父母親教養態度、自我意識、拒絕敏感度與社交焦慮之相關研究
    (2014) 鄭宇喬; Yu-Chiao Cheng
    目的:社交焦慮為一普遍的現象,每個人皆可能會在人際互動中經驗到不同程度的社交焦慮,並因此而影響個人的人際關係與身心健康,嚴重者更可能罹患社交焦慮疾患(social anxiety disorder)。個人如何發展出社交焦慮,從相關文獻可發現,早前父母之關愛與保護可能影響個體日後的社交焦慮,且過往研究亦指出個體的自我意識及人際間的拒絕敏感度,亦與個體的社交焦慮有關。因此本研究有三項目的:(一)探討父母親教養態度、自我意識、拒絕敏感度與社交焦慮之間的關係。(二)了解不同的父母親教養態度類型對個人自我意識、拒絕敏感度與社交焦慮之差異。(三)了解自我意識與拒絕敏感度是否中介父母親教養態度與社交焦慮間的關係。 方法:本研究對象為大學各年級學生共833名,以方便取樣進行抽樣。使用自陳式問卷收集資料,分別是:雙親教養態度量表、自我意識量表、拒絕敏感度量表,以及社交畏懼症評量表。後續並以Pearson積差相關、多變量變異數分析(MANOVA)、共變數分析(ANCOVA)與結構方程模式(SEM)進行統計考驗。 結果:針對研究目的一發現:父親與母親的「關懷」分別與「外表意識」、「內在狀態覺知」皆有顯著正相關;父親的「保護」與「內在狀態覺知」有顯著負相關。母親的「保護」則分別與「外表意識」及「內在狀態覺知」有顯著負相關,並與「一般印象」有顯著正相關。父親與母親的「關懷」分別與所有的拒絕敏感度及社交焦慮向度有顯著負相關;父親與母親的「保護」則分別與所有的拒絕敏感度及社交焦慮向度有顯著正相關。相關結果大部分符合預期。 針對研究目的二發現,不同父親教養類型之大學生,分別在自我意識、拒絕敏感度及社交焦慮的各項度上有顯著差異。不同母親教養類型大學生分別在自我意識與社交焦慮之各向度上皆有顯著差異,拒絕敏感度部份,不同母親教養類型大學生僅在「對晚輩題出個人需要」上有顯著差異。 針對研究目的三則發現:「一般印象」、「外表意識」與「拒絕敏感度」皆具完全中介效果,分別中介父母親教養態度之向度至與二類社交焦慮間的關係。研究並找到三者間的結構模式,結果大致符合預期。 討論:結果呈現不同的父親或母親之教養類型會影響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拒絕敏感度及社交焦慮;而父母親教養態度中的不同向度,各會透過自我意識與拒絕敏感度影響大學生的社交焦慮。由此研究結果,討論對臨床實務與早期預防之建議,並說明研究限制與未來可行的研究方向。
  • Item
    大學生依附關係、拒絕敏感度與曖昧訊息處理之關係研究
    (2008) 陳思帆; Sz-Fan Chen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依附關係、拒絕敏感度與曖昧訊息處理之間的關係,並採用兩種不同的研究方法(依附類型、依附取向),檢視大學生的拒絕敏感度以及曖昧訊息處理。本研究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大學生488人(男生165人;女生323人)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包括「人際關係問卷」、「拒絕敏感度量表」、「曖昧訊息處理量表」,量表資料分別以基本描述統計、Pearson積差相關、相依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Scheffe法事後比較、多變量變異數分析(MANOVA),以及結構方程模式(SEM)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本研究結果顯示: 一、不同依附類型之大學生在拒絕敏感度量表及其分量表上有顯著差異,其 中,安全型依附者在拒絕敏感度量表及其分量表之得分,顯著低於偏執型以及懼怕型依附者。 二、不同依附類型之大學生在曖昧訊息處理量表上之得分未達顯著差異。 三、不同性別之大學生在請求的人際情境中焦慮程度有顯著差異,且研究發現女生在請求的人際情境中,焦慮程度較男生高。 四、大學生與不同對象互動時,在拒絕敏感度全量表、焦慮程度分量表以及負向期望分量表之得分有顯著相關。 五、大學生在與不同對象互動時,在拒絕敏感度量表及其分量表之得分有顯著差異,其中在與同儕互動時在拒絕敏感度全量表及其分量表之得分較與學弟(妹)互動時高。 六、拒絕敏感度在在大學生依附關係以及曖昧訊息處理之間扮演中介角色的研究假設未獲支持。 七、本研究建立的「大學生依附關係、拒絕敏感度與曖昧訊息處理模式」在實際資料與假設模式之間的適配程度尚可接受。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之結果針對對學術以及實務方面提出具體之建議。
  • Item
    關係受害與心理社會適應之關聯:檢視自責歸因與希望感之調節作用
    (2019) 高慧軒; Kao, Huei-Hsuan
    關係受害的普遍性、影響層面及可能產生的人際負向循環,對重視同儕關係的青少年實為不容忽視的現象。本研究之目的即為檢視關係受害與心理社會適應之關聯,並探討認知因素在兩者間所扮演的角色。本研究延伸前人之基礎,同時從負向情緒、自尊、拒絕敏感度著手,分析受害者常見之自責歸因以及實務工作者常運用之希望感的調節作用。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研究參與者來自臺灣8個縣市13所國中,有效問卷共861份(七年級204位、八年級473位、九年級184位)。研究工具使用「同儕受害經驗量表」、「正負向情緒量表」、「自尊量表」、「同儕拒絕敏感度量表」、「自責歸因量表」、「希望感量表」。研究發現:(1)關係受害對負向情緒、自尊、拒絕敏感度皆有顯著關聯與預測力;(2)希望感對於關係受害與自尊之關聯具有顯著調節作用;(3)自責歸因對於關係受害與心理社會適應之關聯則無顯著調節作用。研究結果顯示關係受害青少年可能與整體的不適應有關,而青少年工作者可嘗試運用希望感協助受害青少年。 關鍵字:自責歸因、自尊、希望感、拒絕敏感度、負向情緒、關係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