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從「忍氣吞聲」到「輕安自在」:自我與人際拿捏困境者之諮商經驗研究(2011) 趙容嬋; Jung-Chan Chao本研究旨在探討在華人的人際和諧脈絡下,面對人際互動中「做自己」與「維繫和諧」間發生失調而求助諮商者的人際困境與諮商經驗。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紮根理論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共訪談八位研究參與者(八位女性,平均年齡22.6歲,大學生四位,研究所學生四位)。研究發現,在「做自己」與「維繫和諧」間發生失調而求助諮商的研究參與者,其困境內涵主要可分為兩類,類型一是因為在關係中「做自己」而受挫,類型二是重複以他人為重的人際模式,但開始感受到不舒服與自我被壓抑的痛苦。至於他們不敢「做自己」的因素主要有三,分別是關係維持的必要性、好我形象的建立與保持以及成長歷程中的社會學習經驗—和諧為重。經過諮商介入後,研究參與者在「做自己」與「維繫和諧」間新的協調狀態則有人際互動關係的改變、自我的改變以及理解讓自己受苦的僵化的觀念而不受困。綜合研究結果,研究參與者在藉由諮商介入後,他們從困境到轉化的因應歷程可以「人際互動中陷入『做自己』與『維繫和諧』困境者的協調歷程概念化模式」呈現,此模式共分為五個階段:「虛性平衡」、「忍氣吞聲」、「消極抗衡」、「自我強化」及「輕安自在」。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對於未來研究及諮商輔導工作的相關建議。Item 高中職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親子關係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為例(2014) 莊宗運為了瞭解高中職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親子關係與人際關係之間的關係,以大台北地區之公私立高中職學生1240人為研究對象,以「知覺父母婚姻關係量表」、「親子關係量表」與「人際關係量表」等研究工具獲取所需之料,再進行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績差相關與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結果發現: 一、不同學制類型、父母婚姻狀況與出生序的高中職生在知覺父母婚姻狀關係上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性別、學制類型與父母婚姻狀況的高中職生在親子關係上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性別、學校類型與學制類型的高中職生在人際關係上有顯著差異。 四、高中職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親子關係有顯著正相關。 五、高中職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人際關係有顯著正相關。 六、高中職生親子關係與人際關係有顯著正相關。 七、高中職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親子關係對人際關係有預測力。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以作為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Item 國中生學習態度、心理健康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台東地區為例(2015) 魏頡; Wei, Jie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國中生學習態度、心理健康與人際關係之間的關係,以 103 年學年度就讀台東地區國民中學七至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用「青少年學 習態度量表」、「正向心理健康量表」及「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進行資料蒐集, 有效樣本共 381 人。所得資料採用描述統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 關及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茲將主要研究發現分述如下: 一、不同性別之台東地區國中生的人際關係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年級之台東地區國中生在學習態度及心理健康有顯著差異。 三、性別與年級在台東地區國中生的心理健康-「樂觀進取」分量表及人際關係-「人際認知」分量表之交互作用達顯著。 四、台東地區國中生的學習態度與心理健康有顯著正相關。 五、台東地區國中生的人際關係與心理健康有顯著正相關。 六、台東地區國中生的學習態度與人際關係有顯著正相關。 七、台東地區國中生的學習態度與人際關係能有效預測心理健康,共可解釋 心理健康 40.9%的變異量。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相關建議,做為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國中生人際關係、人際衝突因應策略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以宜蘭地區為例(2016) 林宛慧; Lin, Wan-Hui國中生人際關係、人際衝突因應策略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 ―以宜蘭地區為例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之人際關係、人際衝突因應策略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以宜蘭地區之公立國中生740人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包括「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國中生人際互動量表」、「正向心理健康量表」。並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變量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典型相關、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國中女生人際關係優於國中男生,而國中男生較國中女生傾向使用「競爭策略」因應人際衝突,在心理健康中「自我悅納」程度較佳。 二、七年級學生在人際關係中的「人際困擾」解決能力與「心理健康」都較佳,並較八、九年級少用「競爭策略」與「逃避策略」等負向人際衝突因應策略。 三、國中生人際關係、人際衝突因應策略與心理健康三者之間有關係。 四、根據典型相關,國中生就人際關係與策略而言,愈少使用「競爭策略」與「逃避策略」因應人際衝突者,及「人際困擾」解決能力愈佳者,其在心理健康中「情緒平衡」層面表現愈佳。 五、從多元迴歸分析中,人關係與人際衝突因應策略能有效預測心理健康約46%的變異量,而人際關係中的變項中,又以「人際認知」對心理健康的預測力較高。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相關建議,做為實務工作者及未來 研究之參考。Item 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人際關係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研究(2017) 李煜雲; Lee, Yu-Yun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不同背景變項之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人際關係與心理健康的現況與之間的關係。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以大台北地區之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385人為研究對象,使用「國中生人際互動量表」、「中學生人際關係量表」與「正向心理健康量表」作為研究工具,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變量變異數分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研究結論如下: 一、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中,男女學生在心理健康、人際關係上無顯著差異,唯女生人際關係分量表中因應人際困擾和人際互動的能力優於男生;男生比女生更常使用競爭策略因應人際衝突。 二、不同年級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在人際關係、心理健康無顯著差異;九年級學生比起八年級更常使用協調策略因應人際衝突。 三、不同特教鑑定類別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在運用人際衝突因應策略上沒有顯著差異;但在心理健康、人際關係有顯著差異。 四、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在面臨人際衝突時,愈傾向運用協調策略者,可推測其心理健康與人際關係狀況愈佳;愈傾向運用逃避策略者,可推測其心理健康與人際關係狀況愈差。 五、國中資源班身心障礙學生的人際關係愈佳,其心理健康狀況愈佳。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相關建議,做為實務工作者及未來 研究之參考。Item 大學生對男同志和女同志人際關係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3-02-??) 張德勝; 游家盛; 王采薇; Te-Sheng Chang; Chia-Sheng You; Tsai-Wei Wang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對男同志與女同志人際關係態度情形,並比較男女生之間的差異。研究對象為494位大學生,含男生197人,女生297人。研究工具有二,分別是「大學生對男同志人際關係態度」量表以及「大學生對女同志人際關係態度」量表。每一量表各有三個層面,分別是「友情接受度」、「愛情態度」與「同情程度」。本研究發現男女大學生對男同志與女同志的態度因人際關係情誼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男生對女同志友情接受度高於對男同志友情接受度;而女生對男同志或女同志的友情接受度則無顯著差異,但是都比男生高。在愛情態度方面和友情程度二方面,男女學生對男同志和女同志的交互作用都未達顯著。男生對同志的愛情態度分數顯著低於女生;男女學生對男同志的愛情態度分數顯著低於對女同志的分數。在同情程度方面,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