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6

本系設立於民國五十七年八月。民國三十五年本校成立時,即在教育系內成立心理實驗室。四十七年教育系成立心理學組,並將心理實驗室擴充為心理實驗中心。五十七年正式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六十九年在進修部成立教育心理學系,分設輔導組和特教組,為中小學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六十八年教育部鑑於各級學校輔導工作之日益重要,乃准以教育心理學系現有師資及設備為基礎,成立輔導研究所碩士班。民國七十六年更奉准成立博士班,培育高級輔導人員,同年將系(所)名稱更改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所),並簡稱為心輔系(所)。民國八十三年,因應新大學法頒佈,將系所名稱合一,統稱為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簡稱為心輔系)。

本校校區可分為本部(包括教育學院、文學院、藝術學院)及分部(理學院)。本系位於本部教育學院大樓五、六樓。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國中生壓力和身心健康之關係:檢驗共同反芻與希望感之序列中介效果
    (2021) 黃秋蓉; Huang, Chiou-Rong
    本研究旨探究國中生壓力、共同反芻、希望感對身心健康之影響,並檢驗共同反芻與希望感對國中生壓力與身心健康之序列中介效果。本研究採分層立意抽樣,研究對象招募自臺灣北、中、南與東部等四區之公私立國民中學七年級至九年級學生共750人,有效樣本共611位,其中男生310人,女生301人;七年級156人,八年級261人,九年級194人。研究工具包括研究者修編之「國中生壓力量表」、「共同反芻量表」、「希望感量表」與自編之「身心健康量表」。所得的資料以描述性統計、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與SPSS PROCESS進行統計考驗。 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在性別的部分,國中女生較男生更容易感受到生活壓力;國中男生身心健康較女生佳。 二、在年級的部分,八年級學生較七年級學生更容易感受到壓力,九年級則無顯著差異;八年級的共同反芻程度大於七年級,九年級則無顯著差異。 三、國中生壓力與身心健康具顯著負相關,但與共同反芻具顯著正相關;共同反芻與希望感具顯著正相關;共同反芻與身心健康無顯著相關;希望感與身心健康具顯著正相關。 四、希望感對國中生壓力與身心健康具中介效果;共同反芻對國中生壓力與身心健康無中介效果;然而共同反芻透過希望感對國中生壓力與身心健康的關係產生序列中介效果。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學校教育實務層面與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具體建議。
  • Item
    家庭不利條件、希望感與兒童生活適應之復原力取向研究:中介與調節效果的探討
    (2014) 龔靖雅; Ching-Ya Kung
    本研究旨在以「復原力」的角度切入,探討高危機兒童的家庭不利條件及希望感與生活適應的關聯性。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五:1.了解身處家庭不利條件的兒童,其適應的情況為何;2.了解家庭不利條件、希望感、生活適應與行為困擾之間的關係;3.了解經歷較多家庭不利條件兒童的希望感,在客觀家庭不利條件與生活適應及行為困擾之間是否具有中介作用;4.了解經歷較多家庭不利條件兒童的希望感,在主觀家庭不利條件與生活適應及行為困擾間是否具有調節作用。研究者共邀臺灣北部與中部地區國小五六年級兒童進行問卷調查,共計回收有效問卷1,447份,再依研究目的篩選出身處家庭不利的高危機兒童共計487份問卷。研究結果發現,大多數高危機兒童的生活適應情形還不錯,平均分數高於中間值一些。家庭不利條件與高危機兒童生活適應間有顯著負相關;與高危機兒童行為困擾間有顯著正相關;與希望感有顯著負相關;而高危機兒童的希望感與生活適應間有顯著正相關。希望感是客觀家庭不利條件與生活適應間關係的完全中介變項;希望感也是客觀家庭不利條件與行為困擾間關係的部分中介變項。但希望感在主觀家庭不利條件和生活適應之間,以及在主觀家庭不利條件和行為困擾之間皆不具調節效果。詳細研究建議於文本中討論。
  • Item
    高中生學校生活適應、生涯自我效能及希望感之相關研究
    (2013) 簡慧貞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高中生在學校生活適應、生涯自我效能及希望感的差異與關係。研究過程採立意取樣,共抽取新北市新莊區三所公立社區型高中之高一、高二男女生,男320人,女294人,有效樣本共614人。研究工具包括「學校生活適應量表」、「生涯決定自我效能預期量表」及「希望感量表」。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二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進進行整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高中生學校生活適應、生涯自我效能及希望感之分層面間達顯著相關。 二、高中生整體學校生活適應,在性別、年級、組別及入學管道等背景變項上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 三、高中生整體生涯自我效能,在性別及組別等背景變項上有統計上的顯著差異,而在年級、入學管道上並無顯著差異。 四、高中生希望感之意志力、方法分層面,在年級、組別上有顯著差異,且高一自然組得分高於高二自然組。高中生之希望感分層面及整體在性別、年級上,性別達主要效果,在其他背景變項上無顯著差異。 五、高中生之學校生活適應與生涯自我效能對整體希望感有顯著預測力,其中以「能力與人格自我評量」對整體希望感之預測力最高。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國高中生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桃園縣國中生同儕受害與內化性行為問題之相關研究:以希望感為調節變項
    (2014) 呂學育; Hsueh-Yu, Lu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希望感在國中生同儕受害與內化性行為問題之間,是否具有調節效果。同儕受害包含關係受害與肢體受害,而內化性行為問題則是指憂鬱、社交焦慮與孤寂感,並進一步探討希望感中的動力思考與徑路思考之效果。本研究對象為桃園縣公立國中一、二、三年級的學生,共875位(男生445人、女生430人)。研究工具為「同儕受害經驗量表」、「短版憂鬱量表」、「社交焦慮量表」、「孤寂感量表」、「希望感量表」。本研究結果發現: 1.女生則有較多的關係受害,男生有較多的肢體受害,且二、三年級學生之關係受害程度顯著大於一年級之學生。 2.希望感在性別與年級上都沒有顯著的差異。 3.同儕受害、內化性行為問題、希望感彼此之間有相關存在。 4.同儕受害與希望感可預測內化性行為問題。 5.希望感、動力思考、徑路思考在關係受害與憂鬱之間均具有顯著調節效果。 6.希望感、動力思考、徑路思考在同儕受害與孤寂感之間具有顯著的調節效果。 最後,筆者針對研究結果加以分析討論,並對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關係受害與心理社會適應之關聯:檢視自責歸因與希望感之調節作用
    (2019) 高慧軒; Kao, Huei-Hsuan
    關係受害的普遍性、影響層面及可能產生的人際負向循環,對重視同儕關係的青少年實為不容忽視的現象。本研究之目的即為檢視關係受害與心理社會適應之關聯,並探討認知因素在兩者間所扮演的角色。本研究延伸前人之基礎,同時從負向情緒、自尊、拒絕敏感度著手,分析受害者常見之自責歸因以及實務工作者常運用之希望感的調節作用。 本研究採立意取樣,研究參與者來自臺灣8個縣市13所國中,有效問卷共861份(七年級204位、八年級473位、九年級184位)。研究工具使用「同儕受害經驗量表」、「正負向情緒量表」、「自尊量表」、「同儕拒絕敏感度量表」、「自責歸因量表」、「希望感量表」。研究發現:(1)關係受害對負向情緒、自尊、拒絕敏感度皆有顯著關聯與預測力;(2)希望感對於關係受害與自尊之關聯具有顯著調節作用;(3)自責歸因對於關係受害與心理社會適應之關聯則無顯著調節作用。研究結果顯示關係受害青少年可能與整體的不適應有關,而青少年工作者可嘗試運用希望感協助受害青少年。 關鍵字:自責歸因、自尊、希望感、拒絕敏感度、負向情緒、關係受害
  • Item
    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工作同盟發展歷程及希望感之成效研究
    (2016) 劉書琴; Liu, Shu-Chin
    本研究旨在探討焦點解決團體諮商之成效與歷程間的關聯。研究目的包括:(1)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對大學生希望感的諮商成效;(2)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工作同盟在團體歷程之發展與變化;以及(3)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工作同盟和團體諮商成效之間的關聯。 本研究採用「準實驗法組間前後測與追蹤測設計」及「問卷調查法」以回應研究目的,邀請16位具自我探索與成長意願的大學生參與者作研究對象,分派至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成員需參與為期八週,每次150分鐘的「焦點解決自我成長團體」,而對照組則不作處理。在研究工具部分,使用「希望感量表」和「團體諮商工作同盟量表」進行評估。兩組成員均須在團體前、團體結束以及團體結束一個月時填寫「希望感量表」,而實驗組成員亦須在每次團體結束時填答「團體諮商工作同盟量表」。 在研究變項方面,首先,針對焦解決團體諮商之成效部分,本研究以實驗處理作為自變項,「希望感量表」之得分作為依變項,透過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考驗,釐清團體之立即與追蹤成效;再者,對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工作同盟的發展層面,則主要以非計量多向度多元尺度法之座標值及二維空間圖呈現;最後,在焦點解決成效與歷程的關聯方面,則分別定義「團體諮商工作同盟量表」之得分以及「希望感量表」前後測殘差改變分數為歷程和成效,並採用簡單迴歸分析瞭解兩者間之關聯與預測力。研究結果如下: 一、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對大學生希望感具立即諮商成效。研究發現,實驗組於「希望感全量表」及其兩構念—「路徑分量表」和「能量分量表」上,得分均顯著高於控制組。 二、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對大學生希望感具部分追蹤諮商成效。研究顯示,實驗組於「希望感全量表」及其構念之「能量分量表」上,得分顯著高於控制組,但「路徑分量表」則未有顯著差異。 三、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工作同盟總分及各向度之得分均屬正向偏高,而其各向度之發展歷程則能以「成長」及「成員間一致性」兩維度理解。從內容向度來看,「目標」與「任務」的成長模式類似,但負成長時不一致性則較高,而「聯結」方面不僅成長迅速,成員間的感受也較一致。就人際向度而言,「成員與領導者」、「其他成員與領導者」和「整個團體與領導者」之工作同盟,皆於團體頭兩次間有最大幅度的成長,但亦各出現一次單次同盟明顯下降的情況,且成員間有明顯不一致的感受,而在「成員與其他成員」向度,則是較和緩漸增的成長模式,顯示不同人際系統間工作同盟發展之特殊性。 四、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工作同盟與團體諮商成效間有緊密關聯,而各向度間之關聯性與預測力則略有不同。研究指出,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工作同盟無論總分或各分向度,皆對「整體希望感」的進展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力。然而,在希望的兩項構念上,僅內容向度中的「目標」、「任務」分量表,和人際向度中之「成員與其他成員」分量表,對上述兩向度皆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力。 研究討論分為以下三部分: 一、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對大學生希望感之幫助:團體對大學生希望感之立即成效,可能與焦點解決團體諮商之架構符合希望建立之進程,以及團體活動能呼應希望三要素有關;而在追蹤成效部分,由於受到多重因素之影響,尚待後續研究釐清。 二、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工作同盟的發展及意義,包括:(1)焦點解決團體諮商能建立相當良好的整體工作同盟關係;(2)焦點解決團體諮商能即時處理同盟下降的情況;(3)三內容向度之成長型態雖互相連動,但目標與任務的訂定及共識似乎需要經過較長的探索與協商,而情感聯結則能穩定維持;(4)與領導者相關之工作同盟的建立,可能以團體初期最為關鍵,但後續則需相當留意特定事件之影響,及成員間主觀感受的不一致性;以及(5)團體成員間的同盟雖然形成較慢但相對穩固。 三、焦點解決團體諮商工作同盟與成效之綜合討論,包括:(1)焦點解決團體諮商之整體工作同盟品質對諮商成效有重要的影響力;(2)團體對目標和任務的認同與諮商成效最密切相關,但情感聯結仍為不可或缺的元素;以及(3)在團體多元的人際系統中,成員彼此間的工作同盟關係,對改變之促成至為關鍵。 最後,本研究對SFGC在實務上的應用、團體帶領者的培養以及未來可研究的方向提出幾項建議,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