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中心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6
Browse
6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臺灣特殊教育綜論(三):挑戰與展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4-09-??) 吳武典; Wu-Tien Wu臺灣特殊教育之發展已有相當規模和成果,但在落實特殊教育理想的實踐過程中,仍面臨一些問題與挑戰,有待繼續努力,以求精進。本文特提出十大挑戰(課題)和十大展望(建言)。前者包括身心障礙兒童國民教育向下延伸至二歲、支持性與無障礙環境之營造、加強資優教育師資培育與進修、融合教育之推動等;後者包括多途並進、彈性安置、區分性課程與教學、規劃辦理具有創新實驗性質的特殊教育(如「重點學校」)等。期待臺灣特殊教育發展多元就學方案,提升特教學生學習品質,落實教育機會均等,以實現適性揚才教育之目標。Item 臺灣特殊教育綜論(二):現況分析與師資培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4-03-??) 吳武典; Wu-Tien Wu臺灣特殊教育服務的對象分為身心障礙與資賦優異兩大類(各有13類與6類)。接受特教的障礙學生以智能障礙為最多(占25.3%),次為學習障礙(占24.2%)、自閉症(9.4%);資優學生則以學術性向類為最多(占45.2%),次為藝術才能類(占30.0%)、一般智能類(占24.4%)。101學年度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接受特教服務的學生人數,身心障礙有10萬6,623人(占學生總數的2.5%),資賦優異有2萬5,923人(占學生總數的0.75%)。就安置型態而言,障礙學生以資源班為主,融合班次之,顯示濃厚的統合式安置取向;資優教育在高中階段以集中式特教班為主,國中小階段則依法只採用分散式資源班。在特教師資方面,臺灣有13所大學設立特殊教育學系,是特教師資的主要來源。101學年度臺灣特教教師總數近1萬4千人,其中約85%服務障礙學生,15%服務資優學生。障礙類與資優類合格特教教師比率相差懸殊,前者達90%,後者僅32%,這對資優教育品質管制而言,是一大警訊。為求師資專業化和優質化,有待落實標準本位的師資培育制度。Item 臺灣特殊教育綜論(一):發展脈絡與特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3-12-??) 吳武典; Wu-Tien Wu臺灣特殊教育之發展已有一百二十餘年歷史,可概分為啟蒙植基、實驗推廣、法制建置、蓬勃發展和精緻轉型等五個時期。總結其發展脈絡,由無到有,由有到好;由關懷少數盲、聾者到所有特殊教育需求學生;由人道思想出發,轉變為人民的基本教育權利,並立法保障;先有教養機構,再有特殊學校、特殊班、資源教室方案,再進到多元化安置及融合教育的實施。臺灣特殊教育政策基於特教學理、特教法案、世界潮流與本土的文化背景和社會需求,逐漸形成。依據《特殊教育法》(2013),其主要特色有優障兼容(但以障礙為重)、保障特教經費預算、免費身心障礙教育向下延伸至二歲、家長參與權法制化、個別化教育計畫法制化、加強學制、課程與教學的彈性等。Item 臺灣資優教育四十年(二):昔日英才今安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3-06-??) 吳武典; Wu-Tien Wu值兹臺灣資優教育進入第四十年之際,特以幾個典型個案的追蹤報導來說明臺灣英才的成長故事,見證英才光環下的努力和臺灣資優教育的成果。本文的英才個例包括鋼琴家陳必先、數學博士楊柏因、電腦博士單中杰,以及26年前三位全國科展金獎得主顏聖紘(生物學家)、胡正恆(生態學家)和羅中泉(神經學家)。Item 臺灣資優教育四十年(一):回首前塵(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3-03-??) 吳武典; Wu-Tien Wu臺灣自1973年正式推展資優教育實驗計畫以來,歷經40年,已有了多元的資優教育方案,迄2012學年,中小學共有2萬5,923(占學生總數的0.8%)名學生接受資優教育。本文探討臺灣資優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解析歷史發展脈絡,再就政策特色和實施現況進行分析,藉以鑑往知來。Item 臺灣資優教育四十年(三):惑與解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3-09-??) 吳武典; Wu-Tien Wu臺灣自1973年正式推展資優教育實驗計畫以來,歷經40年,正是不惑之齡,雖已有多元的資優教育方案和頗具規模的資優教育人口,但仍離「鬆綁」和「卓越」的願景甚遠,許多迷思待解,資優教育師資素質也有待提昇。反思當前問題癥結,在於「鬆綁」與「卓越」。臺灣資優教育正面臨轉型期,為確保未來的發展是「轉進」,而不是「轉退」,「適性揚才、優化教育」應是努力的大方向。筆者展望:(1)培養心腦俱佳的英才,(2)提升資優教育的素質,(3)突破升學主義的魔障,(4)把握十二年國教的契機。全球的寬廣視野,加上務實的在地行動,方能有所改進和突破。